学术投稿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中的几个问题

邹德清;宋艳婷

关键词:针灸治疗, 原发性面神经麻痹, 占位性病变, 发病, 腮腺肿瘤, 听神经瘤, 面神经炎, 面部表情, 下颌角, 肌瘫痪, 鼻唇沟, 转动, 眼球, 疼痛, 食物, 年龄, 漏气, 流涎, 流泪, 裂变
摘要:面神经麻痹或原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是单侧面神经麻痹常见的原因,约占 50% ,每年 10 万人有 13~34 人发病.面神经麻痹常见的第二个原因是感染,约占 15% ,第三位原因是占位性病变,占 13.5%.占位性病变包括肿瘤,如长在脑底部的听神经瘤,每 10 万人有 1 人发病;腮腺肿瘤,每 10 万人有58 人发病[1].面麻痹可发生于所有年龄,但 15~45 岁常见,发病多于数小时或1~3d内达到高峰,病初可有病侧耳或下颌角后疼痛,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或闭合无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 Bell 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或吹口哨时漏气,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同时伴有流泪及流涎.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 56 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分析,保留肋间臂神经 25 例(治疗组),切除肋间臂神经 31 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上臂局部感觉障碍及术后并发症及复发转移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率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组上臂局部感觉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对手术质量和术后并发症无影响,对减轻患者术后上臂局部感觉障碍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建鹏;辛庆锋;周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传染病疫情防控管理中社区医院的对策分析

    目的:了解现在社区医院人员对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现状,制定对策,提高社区医院在传染病疫情防控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单位小组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调查社区医院现今传染病疫情的防控状况.结果:研究发现社区医院人员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薄弱,单位人员对工作认识不足;人员配备不合理,服务不健全;社区医院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项目的情况不统一.结论:社区医院的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改善,对待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更应落实到位,要有计划、有规范、有原则的开展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持续将传染疾病防控服务质量提升.

    作者:葛光霞;逯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陆川县长途司乘人员艾滋病哨点历年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陆川县长途司乘人员艾滋病高危行为发生情况和艾滋病病毒(HIV)流行趋势,为艾滋病预防控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对长途司乘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取进行艾滋病病毒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陆川县长途司乘人员监测哨点2002-2012 年共发现HIV抗体阳性者3 例,HIV阳性率为0.07 %(3/4048);在2009-2012 年对我县长途司乘人员的健康调查中,14.92 %(239/1602)的受调查者承认在近 3 个月内有非婚性行为,每次均用安全套的比例为 92.89 %(222/239).结论:陆川县长途司乘人员 HIV感染率长期控制在低流行状态.

    作者:罗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人性化服务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在妇科临床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3 年 10 月~2015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妇科疾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 40 例,对比组病人给予常规的妇科护理服务,研究组病人给予人性化护理服务,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研究组病人,其护理满意度高达 100%,明显高于对比组病人的 87.50%.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临床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具有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能够显著的提升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加快病人的康复.

    作者:杨舒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探讨甲硝唑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甲硝唑对牙周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3 年 7 月-2014 年 6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6例牙周病患者随机平分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头孢拉定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甲硝唑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93.94%、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牙周病的治疗中应用甲硝唑可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陈亚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分析牙周炎给予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用药方法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替硝唑口服用药)、试验组(替硝唑局部用药)各40 例,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 38 例(95.0%),不良反应 1 例(2.5%);对照组治疗有效 32 例(80.0%),不良反应 6 例(15.0%);且试验组各项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疗效确切,和口服用药相比具有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冠明;武文伟;姜莎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和自我保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心脑血管病例出现得越来越多.心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心脏血管与脑血管两种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本文主要探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与自我保健的方法.

    作者:王燕平;王向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 2012 年 6 月~2015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56 例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龄患者血液透析后的疗效、存活率、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等.结果: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的长期存活率提高,并发症一般为心理衰竭、低蛋白血症等,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心血管疾病及严重的营养不良.结论:实施个性化透析治疗高龄慢性性肾功能衰竭能积极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高龄透析患者生存率.

    作者:刘慧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测定左心室扭转指数评价LVEF正常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测定左心室扭转指数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方法:从 2009 年 12 月-2014年 5 月 LVEF正常的 90 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100 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超声测定两组人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扭转指数.结果:经斑点追踪技术检查后,观察组在收缩期左心室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Rot-base)、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Rot-apex)及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LV-tor)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LV-tor的AUC为(0.85±0.05),LVEF的AUC(0.72 ±0.04),LV-tor的 AUC明显大于 LVEF(t=2.7296,P<0.05).结论:采用左心室扭转角度判断心肌梗死患者的收缩功能更敏感.

    作者:孙爱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浅谈全科护士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

    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重点为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和慢性病管理,全科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主要角色,依据多年的社区卫生工作,本文旨在探讨全科护士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分析慢病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评价管理的效果,为社区卫生和全科护理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匡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甲亢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甲亢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4 年 9 月-2015 年 8 月之间收治的 56 例甲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28 例.两组患者给予同样的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 0 )对患者进行评价,实验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亢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让患者在治疗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淼;王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 100 例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 50 例.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厄贝沙坦治疗,比较治疗结局.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尿酸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可以明显控制血压和尿酸,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杨云泽;姜莎莎;武文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浅析食品卫生理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工作要求检验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由于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分析中容易被一些因素所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所以在食品卫生理化检验中应对其质量加强控制,从而使检验结果的误差小化.

    作者:余林成;成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胎膜早破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发生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及与分娩方式、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分娩的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共 826 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及对母儿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的剖宫产率为 44.5%,早产率为 21.5%,新生儿窒息率为 7.2%;对照组的剖宫产率为 31.9%,早产率为4.7%,新生儿窒息率为 1.3%,两组间数据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胎膜早破增加难产、剖宫产的发生率,重视胎膜早破发生的病因,消除高危因素,降低胎膜早破的发生,针对不同孕周发生胎膜早破的患者应积极给予正确处理,加强临床监护,改善围生结局.

    作者: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连续护理方法对肿瘤患者携带PICC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方法对肿瘤患者携带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诊治的携带 PICC 的肿瘤患者中抽取 82 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 1 )和对照组(n=4 1 ),观察组采取连续护理干预,对照组应用 PICC 置管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7.32%,平均置管时间是(193.52±2.41)d;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对平均置管时间是(155.72±2.05)d.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PICC的肿瘤患者应用连续护理方法的效果明显,其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置管时间,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徐小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抗原虫药物种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抗原虫药主要包括抗球虫药、抗锥虫药、抗梨形虫药、抗滴虫药四大类.其中球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常见且致病力强;毒害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小肠中段;堆型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小肠前段;巨型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小肠中段;另外其他种属动物都可感染球虫病,该病对养鸡和养兔专业户造成经济损失尤其较大.

    作者:周业敏;王永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并进行相应分析.方法:选择 2013 年 6 月-2014 年 8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35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应措施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接受相应治疗措施后,治疗总有效率为 94.29%,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治疗有效率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兰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

    恶性肿瘤又称恶性衍生物,一般以癌为代表.全世界每年约有 900 万癌症患者,其中 700 万人死亡.我国每年约有 125 万人患症癌,死亡约有 85 万人.本文分别讲述早期癌及进展期癌的护理并做出评价.

    作者:张海英;刘云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2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2 例和对照组 30 例,治疗组以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两者康复治疗相同,10 次为 1 疗程,治疗 2 个疗程后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吞咽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 96.9%,对照组 66.7%,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卢华锋;李洪涛;王海风;苏兆德;王鲁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健康教育对防治肠道传染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分析健康教育在防治肠道传染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动态监测我院所在辖区的甲型肝炎、伤寒和痢疾等肠道传染疾病,并随机选取 100 人分组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组进行定期健康教育活动,对照组进行常规预防处理.结果:通过为期 6 个月的健康教育,研究组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对照组发病率基本持平,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改变率方面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改变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增长人们卫生保健知识,从而真正实现防治肠道传染疾病的目的.

    作者:陈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农村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