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川芎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刘强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58例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58例予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9例,其中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状况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比较,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预防病情深度发展,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作者:贺春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腹腔镜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优质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腹腔镜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优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腹腔镜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优质护理,然后观察经护理后两组各项指标.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6.9±2.8)h、(5.9±1.9)d和(8115±956)元,对照组则为(19.2±4.9)h、(9.1±4.5)d和(9752±1305)元,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减轻其疼痛,值得推广.

    作者:雷新慧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调查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影响

    生产性噪声作为环境污染源的一种同样不可忽视,因其具有危害性大、覆盖区域广等特点,能够直接对相关作业工人的听力产生影响.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职业健康查体人群,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析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对人体听觉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文中将会列举相关信息和数据,以此来论证所分析的观点,本次调查报告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调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作者:张基玲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铜仁:织牢医疗扶贫保障网

    今年1-6月,贵州省铜仁市共筹集到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兜底及非医疗费用专项救助基金15102万元,有1657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生医疗费用8433.12万元,得到合医、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扶助等补偿7400.24万元,医疗费用兜底及非医疗专项救助1489.39万元(其中:医疗费用兜底655.55万元、交通费176.43万元、生活费657.41万元),实际补偿比105.41%.个人获得高医疗费用兜底及非医疗专项救助10.99万元.

    作者:黄岚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以绩效管理促进卫生院全面发展

    一、实施绩效考核的背景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作为全国基层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重点联系区,为深化本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根据西宁市人民政府和城北区人民政府有关文件、通知的要求,我院废止了以前简单、粗放的绩效考核制度,成立了绩效考核办公室,制定了新的考核方案及标准、员工奖惩细则等一系列绩效管理制度.新方案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专业骨干人才的积极性,逐步改变了以往消极怠工、推诿病人、投诉频发、纪律涣散、吃大锅饭的局面.

    作者:郑磷挺;余静;李一良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及处理.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296例PICC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分析结果,26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对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进行分析及处理,分析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情况.结果: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发生导管异位为26例,占比8.78,原因为年龄、疾病类型、并发症、操作经验,其中,年龄>60岁与≤60岁的异位分别为18例、8例;肺癌患者异位22例,非胃癌患者异位4例;腹腔积液患者异位16例,剧烈咳嗽患者异位6例,恶心患者异位4例;操作≥2年异位为12例,<2年异位为14例,疾病类型、操作经验内部异位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对于的处理措施和预防对策,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作者:陈雪荣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研讨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合用吲达帕胺、氨氯地平片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选取120例高血压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参与研究试验,同时按随机非盲法标准进行组别划分,Ⅰ组60例接受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Ⅱ组60例接受吲达帕胺加氨氯地平片用药,观察该两种临床用药方案对患者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接受方案治疗前,两组的SBP、DBP、TC及TG等指标值相比,P>0.05,统计学不成立;接受治疗后,Ⅱ组上述血压及血脂等指标值均显著改善,优于Ⅰ组,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在药物副反应上,两组数据相比,P>0.05,统计学不成立.结论:对高血压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运用吲达帕胺、氨氯地平片两种药物共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的改善,且基本无严重药物副反应,值得推荐.

    作者:王光志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分析

    目的:分析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我院妇产科2014~2015年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取普通缝线进行伤口的缝合处理,研究组患者选择生物性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感染情况以及瘢痕形成率等.研究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临床治疗中采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可有效的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减少患者临床痛苦,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应用.

    作者:丰淑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和药物治疗进展.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患者,分别采用干扰素α(IFN-α)、伊马替尼、羟基脲药物进行治疗,选取同期的健康人12例为对照组,对四组受检者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比较四组外周血树突细胞(DC)含量情况.结果:C组与对照组比较,A组、B组与C组比较,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A组与B组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得知,患者体内的DC含量与抗肿瘤作用存在密切的联系,成正比,临床药物IFN-α与伊马替尼均能增加DC的含量,值得应用.

    作者:范金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糖尿病诊断中实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价值.方法: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60例非糖尿病血糖升高(对照组)、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人员进行研究,对所有人员均实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监测,并分析糖尿病组不同血红蛋白水平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对照组、健康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健康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0%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0%患者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糖尿病诊断中实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价值显著.

    作者:陈文忠;赵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DC-CIK细胞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免疫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DC-CIK细胞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免疫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10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取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方式治疗,观察组采取DC-CIK细胞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DC-CIK细胞联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且降低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

    作者:杨怡;吴海霞;王瑞芳;卢志顺;曾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法术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4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人数均等,各6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法,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法,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情绪差异存在显著意义;对照组患者总体舒适度79%,观察组患者总体舒适度为90.3%(P<0.05);对照组患者总体满意度为83.9%,观察组患者总体为96.8%(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3%,观察组6.5%(P<0.05).结论:术后采用舒适护理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作者:徐秀玲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对青年脑梗死的预防提出更好建议.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18-45岁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9例作为青年组,收集同期60-85岁患者99例作为老年组.入院均行头颅CT或MRI,及相关血液指标检查,血管相关影像评估,同时用TOAST病因分型研究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1)青年与老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差异.(2)青年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所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38 例(38.3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SAA)25例(25.25%)、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E)13例(13.13%)、其他明确病因脑梗死(SOE)12例(12.12%)和不明原因型脑梗死(SUE)11 例(11.11%).结论:青年与老年脑梗死在危险因素方面不尽相同,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青年脑梗死病因分型以动脉硬化型为主.

    作者:陈德鹏;杜敢琴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及预防

    目的:减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降低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早期骨质疏松筛查,对阳性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加上药物治疗减少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结果:通过几年的努力发现,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可明显减低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结论:在社区对老年人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万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62例患者,以随机法为依据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将藻酸双酯纳、肝素等治疗对参照组31例患者实行,研究组3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硝酸脂类药物.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心电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在束支传导阻滞、陈旧心肌梗死、电轴左偏、缺血性ST-T改变等发生率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对综合治疗的方式进行应用,在对肺心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在对冠心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应用硝酸脂类药物,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张凤斌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金属接骨板固定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并探讨金属接骨板固定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治疗后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且随访成功的80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金属接骨板固定治疗,且在术后接受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影响其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发现,80例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6.25%,其腕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对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年龄、骨折分型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结论 金属接骨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较好,但在手术后还需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完善,以促进其腕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闫永家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努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造福人类健康.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缓慢、相关医疗设施仍较落后等问题.

    作者:张景祖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98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接受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接受PFNA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后对两组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和参照组经比对后未产生统计学意义,比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下地负重时间,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予以上述两种手术效果类似,但是PFNA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小的创伤.

    作者:张君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湿润烧伤膏治疗深度烧伤后期残余创面67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析湿润烧伤膏治疗深度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34例深度烧伤后期残余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清创、外用莫匹罗星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以湿润烧伤膏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85.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1%,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深度烧伤后期残余创面治疗中应用湿润烧伤膏的效果更好,创面愈合率更高,疼痛程度更轻,是一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的治疗药物.

    作者:毕所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丹参川芎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刘强 刊期: 2017年第19期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农村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