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余宁乐;陈维
糖尿病伴发胆结石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笔者回顾国内外文献,综述了二者之间的发病情况、相关因素、发病机制以及现阶段的治疗手段,并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要探讨应用新的术式,还要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减缓疾病的进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脏骤停是直接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35亿,院外每10万人中就有20~140人发生心脏骤停,而幸存者仅为2%~ 11%.资料表明,心脏猝死80%发生于院外,黄金抢救时限为4~6 min,故于院外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尽早启动心肺复苏尤为必要.如何走出院外心脏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下这一窘境,需要急救医学工作者正视不足、找出症结、梳理出科学有效的对策.
作者:何春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放射防护知识健康教育对促进放射工作人员自我防护的效果.方法 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健康教育并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监测个人职业外照射剂量,比较健康教育培训前后和同期未接受健康教育的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个人职业外照射剂量情况.结果 2014年经过健康教育培训之后,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升高,其中电离辐射基本知识的知晓率由54.88%提高至72.25%,放射防护基本知识的知晓率由72.88%提高至91.63%,防护设施用品知识的知晓率由70.75%提高至93.63%,放射应急知识的知晓率由55.25%提高至80.88%,放射卫生相关法规标准的知晓率由61.38%提高至72.63%,且均显著高于未参加培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职业外照射剂量较接受健康教育前显著降低,人均年有效剂量由(0.68 ±0.08) mSv下降至(0.43±0.09)mSv,且明显低于同期未接受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防护知识健康教育可增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显著提高自我防护效果.
作者:吕扬阳;王志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4·25”尼泊尔地震发生后,武警某部医院紧急抽组医疗队赶赴灾区进行医学救援.通过分析此次医疗救援的特点和关键做法,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部队医院提高卫勤保障能力提供借鉴.
作者:于晓明;金峰;刘燕;张倩;尼玛卓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制一种水滤式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空气净化器,并评价其对PM25的清除效果.方法 根据水滤式除尘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种含控制和显示单元、进风单元、水循环单元、水洗脱过滤单元、除湿单元和活性炭单元构成的水滤式PM2.5空气净化器(water filtration PM2.5 air purifier,WAF),并完成WAF样机的实际制作.同时观察A牌空气净化器和WAF对室内空气中PM25的清除效果.结果 成功研制出WAF样机,初步检测显示其对空气PM2.5的有效清除率超过95%,实际对比A牌空气净化器发现WAF能迅速有效清除空气中PM2.5.结论 水滤式除尘是一种清除空气中PM2.5的有效方法,WAF样机能迅速降低室内PM2.5的浓度.
作者:温姣;张健鹏;张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为提高我国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江苏省建立了一支国家级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该队伍应急平台建设实现了车载化、集成化和自我保障.近年来,队伍已完成3次培训演练,并参与处置南京放射源丢失事件,但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增强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作者:王进;余宁乐;陈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灾难环境中开放性损伤的救治技术规范》参考了国内外和军内外的多个伤口处理指南和规范,强调灾难环境下的现场救治,通过早期伤口清洁(冲洗)和外科清创、延迟缝合、损伤后应用抗菌药物等降低开放性损伤的感染率和病死率.本研究旨在阐述灾难中开放性创伤救治的特殊性和常见问题,阐明和规范伤口初期处理时的基本策略和具体技术,包括早期开放伤伤口评估、控制伤口污染的基本方法、抗生素的早期应用、清创术的步骤、48 h后再次评估的作用等,并着重强调严禁一期伤口缝合,期望为现场急救人员、医疗人员进行初期伤口处理提供指导.
作者:郭庆山;张连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昆山市急救中心开展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的118名学员为情景模拟教学组,另80名学员为传统教学组,比较两组教学法的成绩及学员、教师评价.结果 情景模拟教学组的平均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94.05±1.79 vs 85.40±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8,P<0.0001).116名(98.31%)学员认为情景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112名(94.91%)学员认为情景教学法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参与急救的自信心.教师在授课方式、教学目标、教学技巧等5个方面均支持情景教学法.结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可增强学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陶秀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015年3月20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选出了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2015年3月21日召开了首届中国心肺复苏联盟论坛,标志着中国心肺复苏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作者:邹圣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并设计地震救援现场的标志用图形符号体系,以有效规范地震现场的救援行动.方法 调研国内外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图形符号、地震救援现场符号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标准和地震救援现场符号的需求进行分析.结果 初步明确了我国地震救援现场的标志用图形符号体系,分为两大类:应急救援工作场地标志用图形符号及灾区灾民安置标志用图形符号,下分为7小类共计61个;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可应用于我国地震救援现场的工作场地标志.结论 标准化的地震救援现场符号可大幅提升救援效率,作用和意义重大.
作者:王巍;陈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基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和“首届中国心肺复苏联盟论坛”大会报告的创新内容,笔者阐述了中国心肺复苏的文化内涵,并回顾其光荣历程,再从“立言、立基、立众”三个方面,对中国心肺复苏之大格局进行概述,充分勾画了中国心肺复苏之雄图伟业.
作者:王立祥;孟庆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前倾站位和夸张截石位在耻骨联合过长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骨盆外测量正常,耻骨联合过长的产妇90例,在第二产程根据产妇意愿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6).观察组采用前倾站位,直至胎头着冠再上产床分娩;对照组采用夸张截石位,观察并记录各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两组疼痛情况、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40.5±18.4)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95.3±22.9) min(F=7.820,P=0.009);观察组总产程时间为(636.1±86.5) min,较对照组的(720.2±107.3) min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572,P=0.043);观察组中转剖宫产率为2.3%(1/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8/46) (P =0.0304);观察组第二产程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减轻(Zc=-2.871,P=0.004);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160,P=0.031);观察组产后出血大于500 ml的人数少于对照组(Zc=-2.160,P=0.031).结论 在骨盆外测量正常,耻骨联合过长产妇的分娩过程中,采取前倾站位,能够缩短产程,减轻疼痛,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促进自然分娩.
作者:赵芳菲;王玉芳;赵力艳;孙玉荣;刘淑艳;陈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各种灾难中常见开放性损伤.初期救援人员未接受过开放性损伤急救培训,经其早期处理的伤口经常变得更复杂.2014年11月,笔者受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托编撰了此技术规范,目的是为现场急救人员、非医学背景救援人员,以及后续参与救援的医疗人员提供初期伤口处理技术规范,大程度降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结局.
作者: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院前急救中胸外伤专科处理的必要性.方法 收集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27例严重胸外伤或合并胸外伤患者,根据院前急救措施分成专科医师组(n=49)和非专科医师组(n=78),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措施实施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 专科医师组49例患者全部痊愈;非专科医师组痊愈73例,死亡5例.在处理严重气胸、连枷胸方面,专科医师组与非专科医师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11,P<0.001x2=11.221,P=0.008),而在处理非胸外伤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7).5例死亡病例均有严重连枷胸损伤,急救现场及转运途中均未行有效的专科处理.结论 胸外科专科医师与非专科医师处理气胸及连枷胸的意识及能力有明显差异,在院前急救中应提高胸外伤院前急救意识,加强胸外科专科人员配置,为后期的创伤救治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邱忠进;储伟;张德海;王欢欢;曾万里;黄继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通过查阅国内外适宜技术、灾害防护技术的相关文献,提出了社区灾害防护适宜技术的内涵,并总结国内外灾害防护适宜技术的发展概况,分析当前社区灾害防护适宜技术的不足及可借鉴之处,为进一步研发社区灾害防护适宜技术包、普及社区应对灾害的知识与技能提供参考.
作者:周彩华;孙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重症医学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而诞生,是主要研究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治疗方法的学科.笔者简要回顾重症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目前的发展概况,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成就与挑战并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保持先进的理念,才能跟进重症医学的发展.
作者:郭晓东;彭碧波;杨贵荣;公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急性中毒的治疗包括改变毒效学(特殊解毒药)和改变毒代动力学两条途径,笔者着重介绍涉及到毒代动力学的治疗方案的变化.美国临床中毒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Clinical Toxicology,AACT)和欧洲中毒中心与临床中毒学家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oisons Centre and Clinical Toxicologists,EAPCCT)自成立以来,对于急性中毒的救治发表了一系列的指南,不提倡洗胃、催吐,强调导泻、利尿、改变尿液酸碱度、全肠灌洗、血液净化等治疗.该治疗理念与国内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洗胃、利尿方面的认识差距较大,现将国外急性中毒治疗领域的一些新变化予以综述.
作者:黎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医疗救护员(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EMT)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实践而被社会真正认可,约50%以上的美国公民接受过EMT提供的急救医疗服务.EMT已经成为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
作者:郑进;张爱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渗盐液早期治疗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在治疗早期采用甘露醇溶液为患者降颅压复苏,研究组40例采用高渗盐液,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30、60、180 min)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心率(heart rate,HR)、尿量(urinary production,UPD)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降颅压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降颅压的维持时间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当两组患者的MAP水平维持不变时,研究组的CPP、HR与UPD水平改善情况则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早期采用高渗盐液性降颅压复苏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秉柱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