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对比研究

张梅;欧玉军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肢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学检查方法, 诊断价值, 早期诊断, 对照研究, 新方法, 无创性, 预防, 选取, 搜集, 临床, 患者
摘要: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开创了下肢血管病变检查的新方法.本研究选取搜集36例行CDFI和MRA检查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它们在此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血钾致间歇性右束支阻滞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上腹部疼痛伴发热3天于2007年12月24日16∶00入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正规服降压药治疗,血压控制可.

    作者:黄建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脑瘫患儿父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的:主要研究脑瘫患儿的父亲和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53个脑瘫患儿家庭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脑瘫患儿父亲和母亲在SDS的标准总分、抑郁症发生例数、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脑瘫患儿的母亲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脑瘫患儿的父亲(P<0.05~ 0.01).结论:脑瘫患儿母亲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影响.

    作者:黄宏亮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影响.方法:在8个月的随机单盲试验中,利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缬沙坦(80 mg/d)对58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向心性重构患者的左心室室壁厚度、左心室重量以及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结果:缬沙坦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降低血压的同时,缬沙坦可降低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结论: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可使向心性左室重构及左室肥厚逆转.

    作者:肖文海;刘璇;刘宏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七年制医学生心电图课堂教学体会

    在以往医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心电图教学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难点.教师认真备课,将教科书上的心电图知识完整地教授给学生之后发现学生在面对一份新的心电图时仍然非常茫然,甚至将教科书上的原图重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有时学生也并不能正确诊断出来.结果,学生在提到心电图时多数都认为其非常难,学不会.对心电图不能发生浓厚的兴趣.本人将在近4年的七年制医学生心电图课堂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希望与同仁分享,共同提高心电图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王吉云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133例住院优抚精神病患者健康状况监测分析

    目的:监测优抚精神病患者在长期(住院)治疗中躯体健康变化情况为康复指导提供依据.方法: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每月进行一次心电图、三大常规等专项监测.结果:经4年的连续监测结果发现:患者在随着年龄增长、长期用药和长期住院生活中,易出现高血压(9.77%),心脑血管疾病(6.77%),糖尿病(4.51%),心电图异常(18.05%),高甘油三脂并胆固醇升高(17.29%),高血糖(7.52%),脂肪肝(6.72%),总患病率为42.10%.结论:患者的躯体异常变化除少数与年龄有关外,大部分与长期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及长期住院生活相关.

    作者:田凤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丹参联合川芎嗪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2例,仅给予常规降血糖、降血压治疗,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3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UAER)等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组UAER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结论:在控制好血糖及血压的基础上,使用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王卫民;曹萌;李拉克;海洁;张清贵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72例脑出血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是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病情较重的患者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我科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对72例昏迷脑出血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英杰;田风英;宋敏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降纤酶、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1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降纤酶、低分子肝素(速避凝)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6例 UA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抗血小板、抗凝基础上,用降纤酶10 U、5 U、5 U加入0.9%氯化纳注射液250 ml分别于入院第1、3、5 d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1.5 h.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1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8.6%,总有效率95.4%,对照组显效率36.7%,总有效率86.1%;两组比较显效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降纤酶、低分子肝素(速避凝)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使用简便安全.

    作者:王臻;孙云富;常鲁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乌司他丁应用于循环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注射粉针剂治疗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所选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死亡率,进行对照.结果:乌司他丁对纠正急性循环衰竭,所用的时间短、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循环衰竭,降低死亡率.

    作者:岳晓玲;扈雪琴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老年痴呆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所产生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6年9月入住我院的痴呆患者39例(其中阿尔茨海默病17例、血管性痴呆22例),进行认知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为智力训练、语言训练、记忆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为期6个月并做评分.结果:39例患者通过6个月训练,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都较训练前有所提高,特别是VD患者通过训练后疗效显著.结论:老年痴呆患者经过认知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延缓痴呆的进展,并且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伍力;王燕;余发春;李玉琼;伍星;陈艳;杨杨;朱敏;叶渊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了解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15项研究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的文章进行再分析,评价其合并效应量的大小和综合显著性检验.结果:①阿立哌唑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合并效应量d=3.224,95%CI(0.912,5.537),综合显著性检验x2=8.81,P<0.001,提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前后症状学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效应极强.②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的组间比较,d=-0.028, 95%CI(-0.750,0.694),综合显著性检验x2=0.002,P>0.05,提示这两种药物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效应很弱.③阿立哌唑组的恶心呕吐、头晕头昏不良反应比利培酮组多,差异具有显著性(x2=20.397,P<0.05;x2=10.557,P<0.05),利培酮组的月经紊乱、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均比阿立哌唑组多,差异具有显著性(x2=11.81-102.29, P均<0.05),其余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虽然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平均8周左右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不良反应却有显著不同.

    作者:张敏;韦群武;谭常赞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KA合并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DKA的临床特征外还有: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以急性腹痛就诊,均有腹部压痛;AP发作期间6例患者血和(或)尿淀粉酶升高3倍以上,胰腺B超或CT均有AP改变;治愈的6例患者以及时有效地纠正DKA和禁食治疗为基本措施,治疗后腹痛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结论:以腹痛就诊的DKA患者,应查血尿淀粉酶和腹部B超或CT以排除AP; 纠正DKA和禁食是治疗AP的关键.

    作者:杨素清;于海芸;马保成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3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奎硫平组47例,氟哌啶醇组46例.分别治疗6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组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显效率63.8%,有效率87.2%,无明显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许建雄;张杏莲;涂哲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精神疾病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BPRS和IPR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锡英;王任昌;蒋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社区恢复期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及其防护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而更长期的康复期是处在家庭和社会当中.这类患者病情稳定后内心活动隐蔽复杂,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病情过于乐观,疏于关心,估计不足.

    作者:孔惠敏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认知行为疗法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予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评分.结果:至第8周末,治疗组PANSS量表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作者:邓良华;李耀东;宋志文;郑庆梅;罗澍韩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甲状腺素与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SH)水平与临床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符合CCMD-Ⅲ及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醅酮组和阿立哌唑组.用药范围:利醅酮起始剂量1 mg/d~6 mg/d.阿立哌唑起始剂量5 mg/d~30 mg/d,疗程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FT3、FT4、TSH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采用PANSS、CGI、TESS评定精神症状、临床疗效及其他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在治疗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TSH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FT4与治疗P因子成正相关(P<0.05),TSH水平与P因子成负相关(P<0.05),病程与FT3呈现正相关(P<0.05). 治疗后FT3与PANSS成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病程与FT3成正相关(P<0.05),药物治疗与FT4成负相关(P<0.05),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与TSH成负相关(P<0.05),治疗后PANSS总分与FT3成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有内分泌的紊乱,患者血清FT3,FT4变化可能与其疾病本身有关,血清 FT3、FT4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或许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徐成敏;张桂华;于敬杰;白录东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间关系.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A组,n=51)、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B组, n=45)及正常对照组(C组,n=40),检测各组甲状腺功能、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及三酰甘油(TG),并统计各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A组与C组相比TC、LDL-C及TG显著升高,但与B组相比TC、LDL-C则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则A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但有升高趋势,而B组较C组则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明显升高患者TC、LDL-C、TG水平,应对此加强监测,以防发展为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从而增加冠心病发病率.

    作者:杨欣;刘丕卫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浅谈断指再植术的护理措施

    断指再植术即使在指动、静脉均吻合的情况下,术后由于环境温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也会发生血管阻塞,使再植指缺血坏死.特别是严重的末节断指,因为静脉细小、表浅、壁薄、压力低很难吻合,如仅吻合指动脉就必须采取持续有效的循环措施,否则,必然导致手术失败[1].所以,断指再植无论是指动、静脉均吻合还是仅吻合指动脉均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我院2003年至2005年对66例72指进行了断指吻合术,现将有关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王惠兰;刘来珍;严芬;郦萍萍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1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迅速消退的机制及CT表现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短期内迅速消退的机制及CT表现 ,总结规律,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急性硬膜下血肿并于1~3天内迅速消退病人12例,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证实.结果: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均于伤后1~3天消退,1例稍后病变部位出现硬膜下积液.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因脑脊液冲洗稀释及颅内压增高可造成血肿迅速吸收假象,明确血肿消退机理可提高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正确率.

    作者:邵振国;王妙锦 刊期: 2008年第15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