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

肖文海;刘璇;刘宏

关键词:高血压, 左室肥厚, 缬沙坦
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影响.方法:在8个月的随机单盲试验中,利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缬沙坦(80 mg/d)对58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向心性重构患者的左心室室壁厚度、左心室重量以及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结果:缬沙坦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降低血压的同时,缬沙坦可降低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结论: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可使向心性左室重构及左室肥厚逆转.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格特征与血清脂质相关性研究

    在冠心病预防试验中,由于暴力、意外事故、凶杀和自杀所致死亡人数逐年增多,使人们对降低血清胆固醇这一预防措施所带来的危害重新作了评价.本文为探讨血清脂质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浩龙;谢文卫;万里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1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迅速消退的机制及CT表现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短期内迅速消退的机制及CT表现 ,总结规律,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急性硬膜下血肿并于1~3天内迅速消退病人12例,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证实.结果: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均于伤后1~3天消退,1例稍后病变部位出现硬膜下积液.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因脑脊液冲洗稀释及颅内压增高可造成血肿迅速吸收假象,明确血肿消退机理可提高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正确率.

    作者:邵振国;王妙锦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大动脉僵硬度新指标CAVI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VI)在正常人与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人群之间的差异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以更好的评价CAV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7人进行CAVI检测,观察CAVI在不同人群组之间的差异、与性别年龄的关系;通过对部分受检者进行复测,评价CAVI指标的稳定性.结果:CAVI指标在正常人与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疾病的人群之间有显著差异,但采用偏相关统计方法,在控制年龄因素的情况下,正常人组与各患病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AVI检测值与性别无相关性,但与年龄呈较强的正相关;同一受检者两次检测的CAVI值之差在0.3以下,前后两组数据具有强相关.结论:CAVI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性别无关,临床检测值较为稳定.

    作者:李方洁;郭小玉;王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新生儿呼吸困难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无产兆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发生呼吸困难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武汉商业职工医院妇产科剖宫产出生新生儿13例发生呼吸困难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发生于无产兆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2例发生于有产兆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结论:无临产症状而选择性剖宫产儿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较有临产症状而选择性剖宫产儿发生率高(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彭腊珍;曹艳荣;张爱平;冯琴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HBV感染患者体内CD8+ T细胞表达的新研究进展

    T细胞是人体重要的获得性免疫细胞,根据T细胞表面CD分子的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CD4+T细胞(CD3+ CD4+),CD8+T细胞(CD3+ CD8+)两大类亚群,二者在免疫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其中CD4+T细胞主要以分泌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和体液免因应答为主即辅助性T细胞(Th);而CD8+T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即细胞毒性T细胞(CTL).已有实验证明[1]在乙型肝炎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乙型肝炎病毒清除和肝细胞受损的主要效应机制.

    作者:马长宏;张翼翔;董云霞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社区恢复期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及其防护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而更长期的康复期是处在家庭和社会当中.这类患者病情稳定后内心活动隐蔽复杂,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病情过于乐观,疏于关心,估计不足.

    作者:孔惠敏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第五届中国血管病变和动脉功能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亚太地区会议纪要

    第五届中国血管病变和动脉功能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亚太地区会议于2008年6月7~29日在呼和浩特召开.

    作者:马志敏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苯二氮(艹卓)类抗焦虑药物使用与滥用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研究苯二氮(艹卓)类抗焦虑药物的使用现状.方法:随机对150户家庭应用心理卫生调查表、药物依赖性调查表、精神现状检查(PSE)、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并采用SA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及成瘾率城里高于农村,女性多于男性,有职业者高于无职业者,文化程度偏低者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P<0.01).结论:苯二氮NFDA1类药物,应用广泛,可致一定程度的滥用.

    作者:马照红;吴琼;张衍军;王宝莲;宋艳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硝苯地平对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脑电图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对恢复期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将氟乙酰胺中毒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都使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病例在中毒1周后给予硝苯地平治疗.在使用硝苯地平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病例均作脑电图检查.结果:使用硝苯地平治疗4周后,治疗组脑电图恢复快于对照组,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硝苯地平是治疗恢复期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有效手段,可使其脑损害得到尽快修复,改善脑功能,使异常的脑电图尽早恢复正常或好转.

    作者:张体云;赵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间关系.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A组,n=51)、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B组, n=45)及正常对照组(C组,n=40),检测各组甲状腺功能、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及三酰甘油(TG),并统计各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A组与C组相比TC、LDL-C及TG显著升高,但与B组相比TC、LDL-C则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则A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但有升高趋势,而B组较C组则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明显升高患者TC、LDL-C、TG水平,应对此加强监测,以防发展为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从而增加冠心病发病率.

    作者:杨欣;刘丕卫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院外康复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病症,而且随着人群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会增高.据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年龄每增加10岁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增加1倍[1].并且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心脏器质性损害的不可逆转决定了其长期存在和病情的反复,除了急性发作时需要住院治疗外,患者出院后的院外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下面将我们进行院外康复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蒋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抑郁的临床分析及心理危机干预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出现的抑郁症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用HAMD和BPRS量表对符合诊断的8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量表评定和分析.结果:50.7%的患者有抑郁症状,心理干预前与心理干预后HAMD减分率有显著差异.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抑郁症状并不少见,应针对抑郁情绪给予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作者:张冬青;刘亚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68例老年顽固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人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6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口服参松养心胶囊,1次4粒,1天3次,疗程4周,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观察其对患者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及对心电图的影响.结果:68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疗效较好,治疗前后窦性频率、P-R间期、QRS间期、QTc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老年人顽固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马作明;卢焰山;孙火忠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曲唑酮治疗睡眠障碍29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曲唑酮(每素玉)对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某精神科有睡眠障碍的患者28例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加用每素玉,观察睡眠改善情况,共观察8周.结果:治疗2周后,入睡困难分和睡眠不深分均显著下降,治疗8周后入睡困难分(0.67±0.5)与入组时入睡困难分(1.89±0.33)相比、8周后睡眠不深分(0.33±0.50)与入组时睡眠不深分(1.33±0.50)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盐酸曲唑酮对睡眠障碍尤其是入睡困难及睡眠不深的患者都有改善,不良反应轻.

    作者:茹淑静;段宏秋;及惠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中风星蒌通腑对麻醉犬脑血流量及脑血管阻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风星蒌通腑对麻醉犬脑缺血的影响.方法:将犬麻醉后经十二指肠给药,采用电磁流量计法测脑血流量;股动脉插管法测血压.结果:中风星蒌通腑可增加麻醉犬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对血压无明显影响.结论:中风星蒌通腑对犬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庆纪;胡香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为分裂样精神病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9岁,农民,6天前于田间劳动中,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胸部闷胀,逐渐加重,数分钟后呼之不应,出现昏迷.

    作者:董会芹;王志荣;周振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从缺血性脑卒中看血管病变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及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早已进入老龄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又更为常见,在一些地区甚至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并且现在每年全国约有200万新发脑血管疾病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的6倍左右,且由于人口老龄化这一数字有迅速增长的趋势[1].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作为全球疾病负担的原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已分列为第6和第7位.在老年人群中,卒中的经济负担更为突出.然而问题的严重性远非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卒中的发病年龄还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2].其对个人、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相对于高龄人群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重新审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已期寻找良策,减少危害.

    作者:杨金波;王宏宇;吉增良;杨雪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脑瘫患儿父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的:主要研究脑瘫患儿的父亲和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53个脑瘫患儿家庭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脑瘫患儿父亲和母亲在SDS的标准总分、抑郁症发生例数、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脑瘫患儿的母亲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脑瘫患儿的父亲(P<0.05~ 0.01).结论:脑瘫患儿母亲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影响.

    作者:黄宏亮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低血钾致间歇性右束支阻滞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上腹部疼痛伴发热3天于2007年12月24日16∶00入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正规服降压药治疗,血压控制可.

    作者:黄建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CRT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三腔起搏器(CRT)治疗心衰植入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方法:对15例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指导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5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护理是三腔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梁首勤;付海霞 刊期: 2008年第15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