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缺血性脑卒中看血管病变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及对策

杨金波;王宏宇;吉增良;杨雪峰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病变, 早期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 急性心肌梗塞, 人口老龄化, 经济学研究, 重新审视, 危害, 死亡原因, 死亡因素, 老龄社会, 趋势, 老年人群, 经济负担, 疾病患者, 疾病负担, 高龄人群, 发达国家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早已进入老龄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又更为常见,在一些地区甚至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并且现在每年全国约有200万新发脑血管疾病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的6倍左右,且由于人口老龄化这一数字有迅速增长的趋势[1].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作为全球疾病负担的原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已分列为第6和第7位.在老年人群中,卒中的经济负担更为突出.然而问题的严重性远非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卒中的发病年龄还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2].其对个人、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相对于高龄人群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重新审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已期寻找良策,减少危害.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间关系.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A组,n=51)、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B组, n=45)及正常对照组(C组,n=40),检测各组甲状腺功能、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及三酰甘油(TG),并统计各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A组与C组相比TC、LDL-C及TG显著升高,但与B组相比TC、LDL-C则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则A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但有升高趋势,而B组较C组则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明显升高患者TC、LDL-C、TG水平,应对此加强监测,以防发展为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从而增加冠心病发病率.

    作者:杨欣;刘丕卫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共同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冠心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评定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及其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时施以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能更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疗效.

    作者:兰红巧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北濠社区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通过对南通市北濠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管理与个体化健康行为指导, 提高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摸索出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以2005年至2006年北濠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筛选出的65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调查干预对象高血压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情况并测量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结果:经过护理干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下降显著(P<0.01),其生活方式(遵医行为、合理饮食、不饮酒或少饮酒、不吸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均有明显改进.结论:规范定期的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提高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进高血压患者的不良习惯,是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作者:陈小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学异构体.其抗菌活性是右旋光学异构体的8~128倍,是外消旋体的2倍,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可供口服和静脉给药,并迅速分布到体内各组织[1].它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干扰DNA复制、转录和重组,影响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包括肠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螺旋杆菌等有较好的抗菌作用.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及应用时间的增加,它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近来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观察简述如下.

    作者:曾安津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为分裂样精神病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9岁,农民,6天前于田间劳动中,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胸部闷胀,逐渐加重,数分钟后呼之不应,出现昏迷.

    作者:董会芹;王志荣;周振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新生儿呼吸困难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无产兆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发生呼吸困难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武汉商业职工医院妇产科剖宫产出生新生儿13例发生呼吸困难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发生于无产兆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2例发生于有产兆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结论:无临产症状而选择性剖宫产儿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较有临产症状而选择性剖宫产儿发生率高(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彭腊珍;曹艳荣;张爱平;冯琴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院外康复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病症,而且随着人群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会增高.据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年龄每增加10岁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增加1倍[1].并且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心脏器质性损害的不可逆转决定了其长期存在和病情的反复,除了急性发作时需要住院治疗外,患者出院后的院外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下面将我们进行院外康复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蒋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七年制医学生心电图课堂教学体会

    在以往医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心电图教学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难点.教师认真备课,将教科书上的心电图知识完整地教授给学生之后发现学生在面对一份新的心电图时仍然非常茫然,甚至将教科书上的原图重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有时学生也并不能正确诊断出来.结果,学生在提到心电图时多数都认为其非常难,学不会.对心电图不能发生浓厚的兴趣.本人将在近4年的七年制医学生心电图课堂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希望与同仁分享,共同提高心电图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王吉云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老年痴呆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所产生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6年9月入住我院的痴呆患者39例(其中阿尔茨海默病17例、血管性痴呆22例),进行认知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为智力训练、语言训练、记忆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为期6个月并做评分.结果:39例患者通过6个月训练,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都较训练前有所提高,特别是VD患者通过训练后疗效显著.结论:老年痴呆患者经过认知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延缓痴呆的进展,并且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伍力;王燕;余发春;李玉琼;伍星;陈艳;杨杨;朱敏;叶渊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1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迅速消退的机制及CT表现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短期内迅速消退的机制及CT表现 ,总结规律,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急性硬膜下血肿并于1~3天内迅速消退病人12例,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证实.结果: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均于伤后1~3天消退,1例稍后病变部位出现硬膜下积液.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因脑脊液冲洗稀释及颅内压增高可造成血肿迅速吸收假象,明确血肿消退机理可提高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正确率.

    作者:邵振国;王妙锦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曲唑酮治疗睡眠障碍29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曲唑酮(每素玉)对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某精神科有睡眠障碍的患者28例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加用每素玉,观察睡眠改善情况,共观察8周.结果:治疗2周后,入睡困难分和睡眠不深分均显著下降,治疗8周后入睡困难分(0.67±0.5)与入组时入睡困难分(1.89±0.33)相比、8周后睡眠不深分(0.33±0.50)与入组时睡眠不深分(1.33±0.50)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盐酸曲唑酮对睡眠障碍尤其是入睡困难及睡眠不深的患者都有改善,不良反应轻.

    作者:茹淑静;段宏秋;及惠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9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组149例)和常规组147例,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75 mg,每日一次,连续观察4周.结果:治疗一周内,治疗组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

    作者:林瑞芳;胡凤梅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经腹管状吻合器在52例贲门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使用吻合器,在经腹切口贲门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52例贲门癌患者在手术中选择经腹切口,并使用吻合器的效果.结果:52例患者术后无吻合口瘘、出血、幽门梗阻、胸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恢复顺利,平均住院时间14天.结论:在经腹切口行贲门癌手术中使用吻合器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赵一超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甲状腺素与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SH)水平与临床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符合CCMD-Ⅲ及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醅酮组和阿立哌唑组.用药范围:利醅酮起始剂量1 mg/d~6 mg/d.阿立哌唑起始剂量5 mg/d~30 mg/d,疗程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FT3、FT4、TSH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采用PANSS、CGI、TESS评定精神症状、临床疗效及其他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在治疗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TSH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FT4与治疗P因子成正相关(P<0.05),TSH水平与P因子成负相关(P<0.05),病程与FT3呈现正相关(P<0.05). 治疗后FT3与PANSS成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病程与FT3成正相关(P<0.05),药物治疗与FT4成负相关(P<0.05),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与TSH成负相关(P<0.05),治疗后PANSS总分与FT3成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有内分泌的紊乱,患者血清FT3,FT4变化可能与其疾病本身有关,血清 FT3、FT4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或许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徐成敏;张桂华;于敬杰;白录东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的原因和方式,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以护理记录和护理交班本为线索,调查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精神科病房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藏药行为.结果:藏药的原因主要为无自知力50例(46.73%),药物不良反应30例(28.037%),被害妄想14例(13.08%),担心药物引起肥胖或刺激7例(6.48%),藏药企图自杀4例(3.74%);藏药的方式主要为直接拒绝服药24例(22.43%);巧用手段藏药83例(77.57%),包括①将药片吐在水杯中18例(21.69%),②舌下,两面颊,龉齿洞内27例(32.53%),③藏于手指缝中12例(14.46%),④衣袋裤袋内11例(13.25%),⑤滑入袖口内8例(9.64%),⑥存于咽喉部到厕所洗刷间又吐出7例(8.43%).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手段繁多,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陈明慧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降纤酶、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1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降纤酶、低分子肝素(速避凝)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6例 UA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抗血小板、抗凝基础上,用降纤酶10 U、5 U、5 U加入0.9%氯化纳注射液250 ml分别于入院第1、3、5 d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1.5 h.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1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8.6%,总有效率95.4%,对照组显效率36.7%,总有效率86.1%;两组比较显效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降纤酶、低分子肝素(速避凝)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使用简便安全.

    作者:王臻;孙云富;常鲁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乌司他丁应用于循环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注射粉针剂治疗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所选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死亡率,进行对照.结果:乌司他丁对纠正急性循环衰竭,所用的时间短、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循环衰竭,降低死亡率.

    作者:岳晓玲;扈雪琴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丹参联合川芎嗪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2例,仅给予常规降血糖、降血压治疗,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3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UAER)等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组UAER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结论:在控制好血糖及血压的基础上,使用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王卫民;曹萌;李拉克;海洁;张清贵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或者物质制成溶剂的粉末或者浓溶液的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它在保存传统中药特色的基础上,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目前已开始广泛用于临床.一直以来,中药制剂给人的印象是:因为是天然药物,所以中药比西药安全,不良反应小.但是,近几年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增多,其临床的安全性逐渐受到质疑,本文通过有关报道的分析,总结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彭建农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血浆氯沙坦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氯沙坦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方法:以β-萘酚为内标,血浆用乙酸乙酯提取处理;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柱温:20 ℃;流动相: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49:51(V/V);流速:1.0 ml·min-1;荧光检测激发波长:308 nm,发射波长:380 nm.结果:血浆内源性杂质对样品测定无干扰,氯沙坦低定量浓度为5 ng·mL-1,在5~2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氯沙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5%,样品多次冻融及提取后稳定性好.结论:该法准确、快速、灵敏、简便,可作为人血浆氯沙坦浓度的测定方法.

    作者:李烈权 刊期: 2008年第15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