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津
目的:了解脑血栓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痰细菌菌譜的分布和体外药敏试验状况、耐药机制、合理指导应用抗生素.方法:脑血栓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痰液做细菌培养,按常规方法分离应用MICROSCAN -4半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到种并作药敏试验采用产色素头孢菌素法检测β-内酰胺酶(ESBLS)和双纸片协同实验做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初筛.结果:319例痰中分离到238例阳性,其中细菌株208株,酵母样真菌47株,合并感染42例 ,157例革兰氏阴性菌中产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11株和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5株,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苯唑青霉素(MRCNS)的6株,在42株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中检出耐苯唑青霉素的24株.结论:脑血栓合并肺部感染的细菌种类多,菌谱复杂菌株呈多重耐药性.以非发酵菌感染占多数,铜绿假单胞菌位居首位,二重感染以合并酵母样真菌多见,革兰氏阳性球菌中耐苯唑青霉素的菌株占58.3%.
作者:王朝辉;张洁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中风星蒌通腑对麻醉犬脑缺血的影响.方法:将犬麻醉后经十二指肠给药,采用电磁流量计法测脑血流量;股动脉插管法测血压.结果:中风星蒌通腑可增加麻醉犬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对血压无明显影响.结论:中风星蒌通腑对犬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庆纪;胡香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影响.方法:在8个月的随机单盲试验中,利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缬沙坦(80 mg/d)对58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向心性重构患者的左心室室壁厚度、左心室重量以及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结果:缬沙坦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降低血压的同时,缬沙坦可降低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结论: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可使向心性左室重构及左室肥厚逆转.
作者:肖文海;刘璇;刘宏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SH)水平与临床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符合CCMD-Ⅲ及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醅酮组和阿立哌唑组.用药范围:利醅酮起始剂量1 mg/d~6 mg/d.阿立哌唑起始剂量5 mg/d~30 mg/d,疗程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FT3、FT4、TSH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采用PANSS、CGI、TESS评定精神症状、临床疗效及其他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在治疗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TSH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FT4与治疗P因子成正相关(P<0.05),TSH水平与P因子成负相关(P<0.05),病程与FT3呈现正相关(P<0.05). 治疗后FT3与PANSS成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病程与FT3成正相关(P<0.05),药物治疗与FT4成负相关(P<0.05),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与TSH成负相关(P<0.05),治疗后PANSS总分与FT3成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有内分泌的紊乱,患者血清FT3,FT4变化可能与其疾病本身有关,血清 FT3、FT4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或许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徐成敏;张桂华;于敬杰;白录东 刊期: 2008年第15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9岁,农民,6天前于田间劳动中,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胸部闷胀,逐渐加重,数分钟后呼之不应,出现昏迷.
作者:董会芹;王志荣;周振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对恢复期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将氟乙酰胺中毒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都使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病例在中毒1周后给予硝苯地平治疗.在使用硝苯地平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病例均作脑电图检查.结果:使用硝苯地平治疗4周后,治疗组脑电图恢复快于对照组,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硝苯地平是治疗恢复期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有效手段,可使其脑损害得到尽快修复,改善脑功能,使异常的脑电图尽早恢复正常或好转.
作者:张体云;赵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监测优抚精神病患者在长期(住院)治疗中躯体健康变化情况为康复指导提供依据.方法: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每月进行一次心电图、三大常规等专项监测.结果:经4年的连续监测结果发现:患者在随着年龄增长、长期用药和长期住院生活中,易出现高血压(9.77%),心脑血管疾病(6.77%),糖尿病(4.51%),心电图异常(18.05%),高甘油三脂并胆固醇升高(17.29%),高血糖(7.52%),脂肪肝(6.72%),总患病率为42.10%.结论:患者的躯体异常变化除少数与年龄有关外,大部分与长期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及长期住院生活相关.
作者:田凤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KA合并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DKA的临床特征外还有: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以急性腹痛就诊,均有腹部压痛;AP发作期间6例患者血和(或)尿淀粉酶升高3倍以上,胰腺B超或CT均有AP改变;治愈的6例患者以及时有效地纠正DKA和禁食治疗为基本措施,治疗后腹痛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结论:以腹痛就诊的DKA患者,应查血尿淀粉酶和腹部B超或CT以排除AP; 纠正DKA和禁食是治疗AP的关键.
作者:杨素清;于海芸;马保成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调查阿尔茨默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38例阿尔茨默病的住院前后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结果:阿尔茨默病患者除了表现痴呆综合症,还具有明显的情感、思维、行为障碍,同时有较多的躯体疾病,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结论:对阿尔茨默病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整体护理模式.
作者:翟瑜;张颖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了解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不同躯体疾患的发生率及有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对我院住院3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躯体疾病及异常的生物学指标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患的发生率是70.52%.排列前几位的是心电图的异常,白细胞下降,血脂升高,糖尿病,高血压病,胆结石,电解质异常.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与年龄及病程成正相关,其中心电图异常及白细胞下降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风险很高,应定期检查,尤其对女性的心电图及血常规的检查,做到早诊早治,以减少不良后果.
作者:黄堂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开创了下肢血管病变检查的新方法.本研究选取搜集36例行CDFI和MRA检查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它们在此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张梅;欧玉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主要研究脑瘫患儿的父亲和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53个脑瘫患儿家庭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脑瘫患儿父亲和母亲在SDS的标准总分、抑郁症发生例数、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脑瘫患儿的母亲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脑瘫患儿的父亲(P<0.05~ 0.01).结论:脑瘫患儿母亲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影响.
作者:黄宏亮 刊期: 2008年第15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病症,而且随着人群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会增高.据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年龄每增加10岁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增加1倍[1].并且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心脏器质性损害的不可逆转决定了其长期存在和病情的反复,除了急性发作时需要住院治疗外,患者出院后的院外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下面将我们进行院外康复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蒋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三腔起搏器(CRT)治疗心衰植入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方法:对15例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指导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5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护理是三腔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梁首勤;付海霞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舒降之)对冠心病(CHD)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68例CHD并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用药(对照)组(地高辛、氢氯噻嗪、硝酸异山梨酯)34例,常规用药加辛伐他汀(联用)组34例,并附正常人组34例.NO测定用Greiss法,放射性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中CGRP和ET的水平.结果:CHD并CHF患者中NO和CGR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ET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1),且以常规用药加辛伐他汀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常规用药加辛伐他汀能显著改善CHD合并CHF患者的NO、CGRP和ET的代谢失衡.
作者:朱瑞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本文分析34例酒精中毒被鉴定人取自本鉴定所近两年的鉴定案例,占同期案例的4.8%,现将此部分案例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闫宝昌;邢淑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众所周知,我国早已进入老龄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又更为常见,在一些地区甚至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并且现在每年全国约有200万新发脑血管疾病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的6倍左右,且由于人口老龄化这一数字有迅速增长的趋势[1].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作为全球疾病负担的原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已分列为第6和第7位.在老年人群中,卒中的经济负担更为突出.然而问题的严重性远非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卒中的发病年龄还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2].其对个人、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相对于高龄人群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重新审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已期寻找良策,减少危害.
作者:杨金波;王宏宇;吉增良;杨雪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调查复发再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维持治疗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复发再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13例,在患者入院时,通过与知情者的面谈完成调查资料.结果:213例调查对象按上次出院后距本次入院时间长短分为3个月、12个月及36个月3组,在出院后的相同时间内(月末),其维持治疗剂量不同,3月组<12月组<36个月组,部分月份剂量差异有显著性;3组患者在既往复发次数上: 3月组>12月组>36个月组,经LSD-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36个月组上次出院时自知力和疗效好,而3个月组则差.进一步调查不遵从医嘱减、停药的6种原因,其中家属对维持治疗重要性认识差达113例(32.8%),自知力差94例(27.3%).结论:① 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对减缓复发有重要意义,维持治疗状况与出院时自知力,出院时疗效成正相关,与复发次数成负相关.② 在院外维持治疗不良的病例中,以家人对维持治疗重要性认识不够和患者自知力差为主要因素.
作者:李洪毅;罗明;熊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96例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本组资料共65例,占67.71%;攻击对象以患者及医护人 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再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较常见,占66.6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63.54%;患者住院次数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首次发生率高.结论: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作者:张霞;王立娥;宋艳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了解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15项研究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的文章进行再分析,评价其合并效应量的大小和综合显著性检验.结果:①阿立哌唑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合并效应量d=3.224,95%CI(0.912,5.537),综合显著性检验x2=8.81,P<0.001,提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前后症状学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效应极强.②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的组间比较,d=-0.028, 95%CI(-0.750,0.694),综合显著性检验x2=0.002,P>0.05,提示这两种药物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效应很弱.③阿立哌唑组的恶心呕吐、头晕头昏不良反应比利培酮组多,差异具有显著性(x2=20.397,P<0.05;x2=10.557,P<0.05),利培酮组的月经紊乱、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均比阿立哌唑组多,差异具有显著性(x2=11.81-102.29, P均<0.05),其余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虽然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平均8周左右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不良反应却有显著不同.
作者:张敏;韦群武;谭常赞 刊期: 200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