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荣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发生进展规律及其防治对策,提高存活率.方法对103例60岁以上老年慢性肾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肾脏病患者占同期住院全部肾脏病病人的55.0%,而老年慢性肾衰竭占老年肾脏病的81.7%.继发因素相对增多.误诊率达23.3%.病死率为17.5%,其中尿毒症病死率为41.1%.尿毒症透析治疗组病死率为28.6%,非透析治疗组病死率为61.5%.结论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发病率高,继发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病因.综合防治高血压、糖尿病、改善生活方式是减少和延缓老年慢性肾衰竭的关键,透析可提高存活率.
作者:覃学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双瞳散大是颅脑疾病患者濒危的重要指标.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我科对16例因颅内疾病而致双瞳散大患者行手术治疗,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郑德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又称为非微生物性尿道综合征,指仅有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膀胱区疼痛等症状,而无尿路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其原因不明,治疗方法较多,效果不一.本科采用多虑平治疗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燕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值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子宫腺肌病(观察组)和102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点和血清CA125值,术后根据子宫内膜的病理切片结果将两组分成增生期和分泌期分别比较CA12s值.结果无论增生期、分泌期,观察组的血清CA125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CA125值的测定能提高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率.
作者:邹品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直肠上动脉注射美兰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直肠上动脉注射美兰,行TME.结果1 2例直肠癌患者均完整地切除了直肠系膜,无盆壁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亦无明显排尿困难及性功能丧失.结论采用直肠上动脉注射美兰行TME治疗直肠癌是安全、合理和可行的,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推广.
作者:黄勇波;张卓军;陈恩碧;吴雄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新生儿血糖紊乱特点及高危因素,评价其临床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微量法对34例妊娠期糖尿病(GDM组)和27例妊娠合并糖耐量异常(GIGT)的新生儿(GIGT组)生后1 h~72 h血糖进行监测,并予系统输液输糖管理.同时设立母婴同室中正常新生儿36例为对照组.结果GDM组低血糖发生率82.35%、GIGT组3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8%(P<0.01).GDM组反复低血糖发生率为20.59%,多为母孕期未治疗者.结论GDM组新生儿易反复发生低血糖,生后需密切监测并宜予静脉补糖,GIGT组新生儿低血糖一般经口服补糖即可纠正.有效地避免产前高危因素和生后合理输糖治疗可以减少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
作者:王淮燕;华仁娟;潘爱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妇科急腹症临床上常见,均以下腹痛为主诉,病情复杂,极易误诊,如诊断错误、处理不当,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可危及生命.本文对我院近6年来经手术治疗的80例术前误诊的急腹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燕;王三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乌头碱是附子、川乌、草乌、-枝蒿、搜山虎等乌头类植物(属毛莨菪科)所含的有毒成分,常用来治疗关节痛、腰痛、外伤等.该类药物常因使用不当而致中毒.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在救治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中,有9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报告如下.
作者:秦建明;管日新;梁亦农;陈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院外猝死发生的特点及现场心肺复苏(CPR)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降低院外猝死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3年院外救治的猝死2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1.36%;猝死高发年龄为60~79岁,占62.44%,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83.09%;先由目击者(包括医务人员)进行CPR的27例中7例复苏有效,有效率25.93%,而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才由医生进行CPR的186例中5例复苏有效,有效率为2.69%,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①及时、正确地进行CPR是提高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现场急救知识十分必要.③对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作者:乃远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结核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为肺结核并大咯血,结核性支气管扩张、耐多药结核病,结核性脓胸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现将部分结核病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肺结核并大咯血的介入治疗
作者:黄永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本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的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标本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采用K-B法药敏试验,对其进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3年中各类临床标本共分离G-杆菌1887株,其中ESBLs菌株为470株,分离率为24.9%,除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外,ESBLs的菌株多达8种,ESBLs分离率在30%以上的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阴沟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综合性医院ESBLs的种类增多,多重耐药性增加.故对临床常见ESBLs菌株耐药的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十分必要.
作者:王家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予麝香保心丸口服,每次2粒,1天3次;对照组39例,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1天3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和69.23%,两组相比,治疗组缓解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7.746,P<0.01),两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x2=6.907,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无毒副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作者:陈锐;翟穗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趋势.方法抽取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和28例健康人(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用Sysmex SE-9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PIt)计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直接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血小板参数可预示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叶曼曼;崔颖鹏;邝昱;钟武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念珠菌阴道炎是一种妇科常见病,80%~90%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目前临床上治疗药物很多,均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我院选择无咪唑类药物过敏的急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100例,采用达克宁栓3日疗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治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自1988年2月至2003年2月共收治肝脏损伤患者52例,其中伴有其它脏器损伤32例,经早期诊断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随着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的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有取代开腹手术的趋势[1].我院妇科自2002年2月至2004年2月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妊娠183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凤碧;朱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丹参与三七配伍对四氯化碳(CCl4)化学性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设丹参与三七配伍大、中、小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通过测定各组动物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山梨醇脱氢酶(SDH)活性及肝糖原、肝脏系数和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以评价肝脏损伤程度和药物的保护作用.结果丹参与三七配伍治疗后,各剂量组大鼠血清ALT、SDH活性及肝脏系数均降低(P<0.01),肝糖原合成增加(P<0.01),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丹参与三七配伍对损伤肝组织的修复,肝细胞再生显示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钟邱;全冰;高翔;彭镇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多具有病情重,住院时间长,昏迷及卧床时间久,手术创伤大,留置各种管道多等特点,这些均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医院感染一旦发生,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减少病床使用率和周转率,增加病死率,不利于质控.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的各种因素,掌握预防护理对策,尽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我院神经外科3年来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为10.83%,低于文献报道的13~20%[1],笔者认为,这与我科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防感染意识,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关.
作者:卢国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窒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后生活质量.近年来,防治缺血缺氧性脑病已引起产科医师重视.2001年8月至2004年4月,我院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应用纳洛酮救治新生儿窒息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梅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俯卧位骶管注射药物(0.5%布比卡因2 ml+康宁克通A 40 mg+生理盐水7 m1)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骶管注射治疗组(26例)和腰大肌间沟注射治疗组(24例),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俯卧位骶管注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腰大肌间沟注射治疗.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γ 2=5.888,P<0.05.结论俯卧位骶管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庾俊雄;蒋德斌;唐仁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