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测定血小板指数对小儿川畸病急性期的诊断价值

孟粤茂;苏忠英;陈坚

关键词:小儿, 川畸病, 血小板指数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畸病发病第1周、第2周血小板指数变化及意义.方法用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5例川畸病患儿的血小板指数,并与25例健康小儿进行比较.结果川畸病第1周PLT开始升高,第2周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高度显著性(P分别为<0.01和<0.001),MPV在第1周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在第2周虽有增大,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PDW在发病的第1周至第2周呈逐渐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性(P均<0.001).结论川畸病早期即存在血液的高凝性,抗凝治疗越早对改善预后会越好.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FQ-PCR及ELISA技术诊断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ELISA检测孕妇血清的CMV-DNA、抗CMV-IgM、抗CMV-IgG在诊断CM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用FQ-PCR和EISA同时检测168例孕妇血清标本的CMV-DNA、抗CMV-IgM、抗CMV-IgG.结果CMV-DNA阳性57例(33.9%),CMV-IgM阳性11例(6.6%),CMV-IgG阳性152例(90.5%),三种检测结果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FQ-PCR检测CMV-DNA灵敏度高,可作为CMV感染的筛选指标.ELISA检测抗CMV-IgM的灵敏度低,仍是CMV现症感染的指标.因此,联合FQ-PCR、ELISA测CMV-DNA、抗CMV-IgM及抗CMV-IgG对筛选CMV感染及判断是否现症感染意义较大.

    作者:谢华;覃桂芳;王少平;夏莉;陈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例巨幼红细胞贫血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护理

    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亦可因遗传性或药物性DNA合成障碍引起的.我科曾收治了一例因缺乏维生素B12引起巨红细胞贫血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患者,口服维生素B12,静注弥可保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林岚;曾环玉;杨素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护理管理要适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法律意识也迅速提高,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作者:赵富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癌栓塞化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本院自1988年8月至2003年4月对25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做了335次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E),现就几种较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姚清深;徐旭军;黄正有;覃军;李致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横腭弓与上颌第二磨牙粘颊面管连扎增强支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横腭弓与上颌第二磨牙粘颊面管连扎增强支抗的方法.方法上颌制作横腭弓(transpalatal arch,TPA)与第一磨牙带环腭侧焊接并粘固,在第二磨牙颊面粘颊面管将后牙段连扎,辅以Ⅱ类颌间牵引.结果选择39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用此方法使支抗牙大前移量控制在拔牙间隙1/3以内,前牙覆覆盖正常,后牙呈中性关系.结论对不能很好配合戴口外弓且矫治不要求强支抗的患者,用TPA与第二磨牙连扎也能取得较好的支抗效果.且制作简便、安全有效.

    作者:宋立群;张明辉;高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小板计数误差与标本放置时间关系的探讨

    随着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然而各种实验结果误差与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我们在使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时发现,血小板测定结果与标本放置时间有很大关系,为探讨影响因素,进行了手工法与分析仪法测定结果对比实验.

    作者:齐元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IV/AIDS流行状况及治疗进展

    目前艾滋病(AIDS)流行的范围及形势已远远超过去10年以前人们的坏预测,许多国家已经处于艾滋病的严重流行期,有的处于严重流行的边缘.

    作者:庞才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指导

    血液透析是一种连续性的长期的医疗活动,是治疗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终身替代疗法之一.延长透析患者生命,充分透析,减少并发症,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因此,如何把健康知识传输给患者,使其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廖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32例临床观察

    笔者近5年来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配合抗精神病西药治疗精神分裂症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赖群清;李志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肾小管坏死恢复期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肾移植术后发生肾小管坏死是术后并发症之一,临床可引起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主要治疗方法是对病人进行早期血透治疗[1].

    作者:梁秋梅;覃丽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氯氮平治疗精神分列症引起晕厥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氯氮平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抗精神病作用强,奏效快,锥体外系副作用少,作为精神科临床一线用药虽有争议,但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我院应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有20多年历史,在使用过程中,有部分病人出现晕厥现象,现将1999年1月~2003年1月在我院住院间,服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晕厥报道如下:

    作者:邓凤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细管闭式引流胸腔注入博莱霉素联合岩舒治疗癌性胸水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博莱霉素联合岩舒注射液胸腔注射治疗癌性胸水的疗效.方法对癌性胸水29例均使用细管闭式引流,使胸水流尽后,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以博莱霉素40mg、岩舒注射液20ml分别注入胸腔;对照组14例,用博莱霉素60mg注入胸腔.结果观察组CR11例,PR 3例,NC 1例;对照组CR5例,PR 4例,NC 5例;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热、胸痛、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博莱霉素与岩舒注射液胸腔注射治疗癌性胸水有协同迭加作用,可减少博莱霉素的用量,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作者:陈孟;何报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脑缺血亚低温脑保护研究的进展与临床应用

    自1938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Fay等首先将亚低温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有关亚低温的临床研究结果相继见诸文献报道.

    作者:邓树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护理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BMV)是将特制的球囊导管,通过经皮穿刺的方法,经股静脉、右心房、房间隔、左心房送到狭窄的二尖瓣口,加压充盈球囊扩张狭窄的二尖瓣,增加瓣口面积,改善心功能衰竭及劳力性呼吸困难.我院1999~2000年对6例患者行PBMV治疗,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斌;王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传染病患者遵医嘱行为的护理干预研究

    遵医嘱行为是指患者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遵医嘱行为在疾病治疗和患者康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据统计,1/3的患者完全遵循医嘱,1/3不完全遵循医嘱,1/3完全不遵循医嘱,其原因是多方面[2].

    作者:许日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舒适护理在儿科运用的探讨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不单纯只致力于疾病护理,而是转向从整体的人的角度出发,使护理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作者:韦琴;莫新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腹小切口改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68例分析

    经腹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术式.我院1999年元月开始用经腹小切口改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切口长度在6cm以内,为传统手术长度的1/2,且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取普通子宫全切(即筋膜外子宫全切)和子宫次全切之优点,达到防止宫颈残端癌,保持盆底、阴道完整性和部分子宫颈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广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115例治疗体会

    我院1992~2002年7月共收治315例乳腺疾病患者,其中115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报告如下:

    作者:翁世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联合应用SF或Steffee系统与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方法对腰椎滑脱症6例患者,采用SF及Steffee椎弓根内固定器,同时行椎间融合器(Cage)椎体融合治疗.其中,采用SF内固定器同时行Cage椎体后路融合4例,采用Steffee内固定器同时行Cage椎体后路融合2例.结果本组6例患者随诊6~24个月,平均15个月.全部达解剖复位及椎体间达骨性融合,无再滑脱现象.结论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的基础上采用椎体融合器(Cage)植入椎间隙实行椎体界面间固定,使椎间隙无塌陷,无植骨吸收,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间接扩大侧隐窝和恢复脊柱生理曲度,有利于植骨融合,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作者:宁金沛;庞彤;梁柱德;谭叙强;黄声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骶管注射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体会

    前列腺炎是外科常见病,其中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对抗生素无效,病人久治不愈,症状长期难以缓解,影响工作和生活,治疗较为困难[1].我院1999年9月~2002年10月对1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采用骶管注射药物疗法,疗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英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