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玲;王素梅;苏爱冬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与其他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先定义了什么是全面护理,再通过分析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后为如何改进全过程护理提出了三点措施,即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增加人文关怀和增加男性护理人员.
作者:符雪柳;唐新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曲唑酮组和阿普唑仑组.治疗4周,应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TESS 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普唑仑组出现白日宿醉现象6例(28.6%).结论: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不失为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伟东;黄国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作者:于长洪;王会秋;孙威;刘东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神经症是一组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1].
作者:张钰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院237例住院病人的用药情况.结果:病人单一用药38.82%,两药联用51.01%.精神分裂症治疗常用药物是氯氮平(63.68%),常用的联合用药为氯氮平+舒必利;情感障碍治疗常用药物是碳酸锂和氯氮平(均为65.63%),常用的联合用药是碳酸锂+氯氮平.结论:多数住院精神病人的用药是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联合用药较多,剂量偏低,兼用的抗焦虑药时间较长等,并对如何规范用药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作者:王任昌;刘锡英;唐春光;刘乾才;吴彤;刘昌杰;杨元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以及受损部位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依次为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综合征、情感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同时发现脑挫裂伤和脑震荡都易出现精神问题.结论:颅脑外伤是易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预以重视.
作者:计庆明;鲁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通过对37例癔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结合心理治疗,获得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和39例单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的癔症患者相对照,发现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因此主张对癔症患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王万章;储小军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攻击的方式及攻击的对象.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回顾性的调查,调查资料来源于2004年-2005年本院的护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和院内工伤记录.结果:精神病人的暴力危险常发生于年龄较轻,急性期发病的病人中,且在入院之初发生较多,并多有暴力史. 结论:精神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保证病人的安全.
作者:刘敏;邱堂威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洛沙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洛沙平与利培酮8周,应用PANSS量表和TESS量表分别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洛沙平起效快,其常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EPS).结论:洛沙平是一种安全、有效、起效快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王克强;徐素伟;李淑芬;董秀清;王春梅;董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2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米氮平或阿米替林治疗6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和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6周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第1、2、6周的HAMD评分对照组分别为 21.11±1.03、17.14±4.27、7.22±4.23 ,研究组分别为18.72±2.13、13.89±4.17、6.92±4.26 ;CGI评分对照组分别为3.52±0.71、3.07±0.71、1.85±0.71,研究组分别为3.04±0.63、2.26±0.68、1.62±0.76.两组比较第1、2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第6周时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TESS评分阿米替林组显著高于米氮平组.结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较好、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安全,可首选使用.
作者:宁艳玲;王文霞;马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对比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阿立哌唑有效率93.33%,显效率86.67%.氯氮平有效率90.00%,显效率83.33%,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少于氯氮平.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侯英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丁二酸洛沙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丁二酸洛沙平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氯氮平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流涎较多.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小而安全.
作者:张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实施开放式管理,将10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体育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体育组辅以6个月的体育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一次实验室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治疗后体育组PANSS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NOSIE总分及消极因素分明显下降,而积极因素分明显上升,对照组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变化.血糖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辅以体育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肯定,对糖尿病预防有益处 .
作者:吴金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盐酸多虑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文拉法辛与盐酸多虑平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从疗后2周至6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TESS评分文拉法辛组显著低于盐酸多虑平组.结论:文拉法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对于抑郁症患者可首选使用.
作者:瞿艳荣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监测采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选取服药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以及恢复正常后分别采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次的血浆IL-2、IL-6的水平,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发生白细胞减少时研究组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较白细胞减少时有显著性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的IL-2、IL-6水平与白细胞减少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均《0.05).3.白细胞计数与IL-2水平呈正相关 (P《0.05),白细胞计数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P《0.05).结论:提示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可能是氯氮平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引起IL-2、IL-6水平的降低,导致造血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引起白细胞减少.
作者:周晓亮;何纯正;张昌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患者身心症状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586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身心症状应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褒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SCL-90,SAS,SDS,PSQ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纯应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后HAMD-17,HAMA减分率增加,治疗效果良好,合并物理疗法或药物治疗慢性宫颈炎的同时,给予抗抑郁、焦虑治疗效果更理想.结论:慢性宫颈炎患者存在身心症状,需要及时给予抗抑郁、焦虑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作者:项春晓;许世福;王尚红;项春兰;何岩;杨金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凶杀案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1例杀人案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1例精神分裂症(研究组)与15例无精神病(对照组)的杀害对象、作案动机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凶杀行为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民占绝大多数、学历偏低.结论:积极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科学的诊治和监管,是防止杀人行为发生的关键.
作者:许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治疗肠易激综合症(IBS) 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抗抑郁组予以抗抑郁药西酞普兰20 mg/日;抗消化不良组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应用相应消化系统药物治疗;两组均配合一般性支持治疗.治疗期8 周,分别予以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测评及IBS 症状评分.结果:IBS 患者的SAS 和SDS 评分与常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 ;治疗8 周后抗抑郁组SAS 和SDS 评分及IBS 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抗消化不良组.结论:IBS 患者多存在情绪问题, 抗抑郁药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而且能明显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治疗IBS 疗效显著.
作者:徐红卫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病人暴力犯罪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往往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精神病人凶杀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31例精神病人杀人案与15例非精神病人杀人案鉴定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为正确判定被鉴定人责任能力提供依据.
作者:武爱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作者探讨了心理干预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负性情绪的改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1 对象本文100例对象为2005年5月~2006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属父母者19例、配偶者16例、其他亲属15例,平均年龄为(39.56±8.21)岁,居城镇者22例、乡村28例,文化程度为文盲1例、小学10例、初中19例、高中14例、大专以上6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12例、一般24例、差14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属父母者19例、配偶者14例、其他亲属17例,平均年龄为(40.47±7.14)岁,居城镇20例、乡村30例,文化程度为文盲2例、小学9例、初中19例、高中15例、大专以上5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9例、一般28例、差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城乡差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王红梅;赵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