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庆明;鲁春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对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痛疼障碍的疗效.方法:分别对14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痛疼障碍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评分以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分级.予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盐酸帕罗西汀治疗,疗程均为6周.疗程结束后1周再进行上述量表评分.结果: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6周后,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主要症状分亦明显降低,治愈率分别为49.5%和66.2%,总有效率分别为56.2%和74.3%.结论:应用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症状.
作者:和西波;曲鸿儒;陈玉辉;李志文;魏俊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SCL-90)量表调查问卷对新乡市167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SCL-90各项因子都明显高于国内护士常模,并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有32.34%的护士心理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患(症状因子≥3);内、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内科护士.结论: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现状令人担忧,应引起医院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毛玲娣;孙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通过对37例癔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结合心理治疗,获得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和39例单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的癔症患者相对照,发现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因此主张对癔症患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王万章;储小军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神经症是一组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1].
作者:张钰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3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病人同时进行12个月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后6月、12月末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2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是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智敏;宋惠芬;温乃义;蔡玉凤;辛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病的病因,旨在早发现、早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以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低血糖病的诊治经过.结果:老年糖尿病伴发低血糖症时易出现精神障碍,而多无其它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发冷、面色苍白、心跳加速等,易漏诊,误诊.结论:老年低血糖症致精神障碍与血糖下降速度、低血糖降低程度、个体反应性、耐受性相关,应引起重视.
作者:洪英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SOS儿童村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成长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方法:将南昌市SOS儿童村7~15岁儿童54名为研究组,随机抽取7~15岁普通双亲家庭儿童57名为对照组,使用EPQ[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CBCL(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EPQ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纯朴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得分均接近均线水平.②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校情况上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③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行为问题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被认为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的儿童来说,研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SOS儿童村是一种较好的抚养孤儿的方式,对孤儿能起到较好的替代家庭支持作用,但志愿母亲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的问题和压力远大于普通家庭的双亲.
作者:郑小荣;罗时桃;吴菁;陈钰;熊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病人暴力犯罪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往往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精神病人凶杀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31例精神病人杀人案与15例非精神病人杀人案鉴定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为正确判定被鉴定人责任能力提供依据.
作者:武爱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广泛的精神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均不十分清楚,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各种神经症等.一种疾病的治疗通常首先要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研究,然后再用相应的药物以及其他的方法加以治疗.然而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很多的情形是药物对某一种精神疾病治疗,产生疗效后再反过来根据药物效用和作用机理来推断这种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本文就药物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作者:姚旺;裴静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万拉法欣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Y-BOCS、HAMD、HAMA、TESS量表对联合使用万拉法欣和丁螺环酮治疗的23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观察,每2周进行一次量表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HAMD、HAMA分数显著下降(P《0.00),对强迫症状的起效时间快为2周,大多为4周;10周后临床近愈6例(26.1%),总显效率为73.9%;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出汗、恶心、头昏、头痛、失眠,不良反应轻.结论:万拉法欣联合丁螺环酮对强迫症治疗有效,不良反应少而轻.
作者:姜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监测采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选取服药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以及恢复正常后分别采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次的血浆IL-2、IL-6的水平,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发生白细胞减少时研究组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较白细胞减少时有显著性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的IL-2、IL-6水平与白细胞减少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均《0.05).3.白细胞计数与IL-2水平呈正相关 (P《0.05),白细胞计数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P《0.05).结论:提示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可能是氯氮平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引起IL-2、IL-6水平的降低,导致造血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引起白细胞减少.
作者:周晓亮;何纯正;张昌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丁二酸洛沙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丁二酸洛沙平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氯氮平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流涎较多.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小而安全.
作者:张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与其他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先定义了什么是全面护理,再通过分析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后为如何改进全过程护理提出了三点措施,即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增加人文关怀和增加男性护理人员.
作者:符雪柳;唐新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曲唑酮组和阿普唑仑组.治疗4周,应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TESS 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普唑仑组出现白日宿醉现象6例(28.6%).结论: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不失为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伟东;黄国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方法: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8月,30例接受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297人次MECT治疗均顺利进行,患者的配合度达90%.结论:做好MECT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作者:潘晓华;马建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对比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阿立哌唑有效率93.33%,显效率86.67%.氯氮平有效率90.00%,显效率83.33%,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少于氯氮平.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侯英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复发率高.部分病人在反复发作后会导致精神衰退.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精神症状基本消除出院后,必须继续院外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康复质量,使病人重返社会生活;院外治疗既可锻炼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又可避免因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绝而导致的衰退现象发生.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院外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左红英;肖亚利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0例住院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康复疗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在治疗前、随访第6、12周时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经康复治疗后,PANSS、SANS、IPROS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康复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及减轻住院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应启昂;盛五弟;杨裕方;陈义平;徐维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实施开放式管理,将10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体育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体育组辅以6个月的体育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一次实验室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治疗后体育组PANSS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NOSIE总分及消极因素分明显下降,而积极因素分明显上升,对照组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变化.血糖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辅以体育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肯定,对糖尿病预防有益处 .
作者:吴金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盐酸多虑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文拉法辛与盐酸多虑平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从疗后2周至6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TESS评分文拉法辛组显著低于盐酸多虑平组.结论:文拉法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对于抑郁症患者可首选使用.
作者:瞿艳荣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