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低血糖致精神障碍的35例临床诊治分析

洪英清

关键词:老年低血糖症, 精神障碍
摘要:目的:探讨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病的病因,旨在早发现、早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以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低血糖病的诊治经过.结果:老年糖尿病伴发低血糖症时易出现精神障碍,而多无其它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发冷、面色苍白、心跳加速等,易漏诊,误诊.结论:老年低血糖症致精神障碍与血糖下降速度、低血糖降低程度、个体反应性、耐受性相关,应引起重视.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万拉法欣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23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万拉法欣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Y-BOCS、HAMD、HAMA、TESS量表对联合使用万拉法欣和丁螺环酮治疗的23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观察,每2周进行一次量表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HAMD、HAMA分数显著下降(P《0.00),对强迫症状的起效时间快为2周,大多为4周;10周后临床近愈6例(26.1%),总显效率为73.9%;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出汗、恶心、头昏、头痛、失眠,不良反应轻.结论:万拉法欣联合丁螺环酮对强迫症治疗有效,不良反应少而轻.

    作者:姜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9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者居多,与嗜烟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精神障碍以幻视、幻听、被害妄想及行为紊乱为主,临床表现多合并较多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较为多见.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宜早期戒酒治疗.

    作者:瞿铭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安乐片治疗神经症30例临床观察

    神经症是一组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1].

    作者:张钰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集体心理治疗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80例恢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精神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中的90例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治疗组),另90例为对照组的比较(对照组),采用BPRS、IPROS总分、DAS、SDS及SA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月时进行量表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三个月时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IPROS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PRS总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亦均有明显减低,SAS及SDS标准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除BPRS总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量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心理障碍,提高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作者:李秀芳;孙永菊;张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体育锻炼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实施开放式管理,将10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体育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体育组辅以6个月的体育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一次实验室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治疗后体育组PANSS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NOSIE总分及消极因素分明显下降,而积极因素分明显上升,对照组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变化.血糖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辅以体育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肯定,对糖尿病预防有益处 .

    作者:吴金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36例首次发作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系统治疗出院后患者及家属进行为期半年的家庭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日常社会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待人接物,克服困难能力有一定提高,服药依从性有效地提高,社会功能基本接近正常,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比出院时明显下降,由16.88±3.57降低至14.66±2.03(P《0.05).结论:家庭治疗能有效巩固首发分裂症患者疗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生活正常化.

    作者:文斌;陈水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监测采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选取服药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以及恢复正常后分别采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次的血浆IL-2、IL-6的水平,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发生白细胞减少时研究组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较白细胞减少时有显著性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的IL-2、IL-6水平与白细胞减少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均《0.05).3.白细胞计数与IL-2水平呈正相关 (P《0.05),白细胞计数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P《0.05).结论:提示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可能是氯氮平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引起IL-2、IL-6水平的降低,导致造血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引起白细胞减少.

    作者:周晓亮;何纯正;张昌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SOS儿童村儿童和普通双亲家庭儿童个性行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SOS儿童村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成长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方法:将南昌市SOS儿童村7~15岁儿童54名为研究组,随机抽取7~15岁普通双亲家庭儿童57名为对照组,使用EPQ[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CBCL(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EPQ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纯朴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得分均接近均线水平.②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校情况上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③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行为问题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被认为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的儿童来说,研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SOS儿童村是一种较好的抚养孤儿的方式,对孤儿能起到较好的替代家庭支持作用,但志愿母亲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的问题和压力远大于普通家庭的双亲.

    作者:郑小荣;罗时桃;吴菁;陈钰;熊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例器质性精神障碍合并右侧颞顶叶出血昏迷患者的护理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psychosis)是指各种脑器质性精神病、躯体疾病和中毒引起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脑功能损害时所致的精神障碍.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即症状性精神病)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即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为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

    作者:钱应菊;李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心理治疗对癔症的疗效观察

    通过对37例癔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结合心理治疗,获得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和39例单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的癔症患者相对照,发现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因此主张对癔症患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王万章;储小军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文拉法辛与盐酸多虑平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盐酸多虑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文拉法辛与盐酸多虑平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从疗后2周至6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TESS评分文拉法辛组显著低于盐酸多虑平组.结论:文拉法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对于抑郁症患者可首选使用.

    作者:瞿艳荣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丁二酸洛沙平与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丁二酸洛沙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丁二酸洛沙平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氯氮平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流涎较多.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小而安全.

    作者:张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2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米氮平或阿米替林治疗6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和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6周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第1、2、6周的HAMD评分对照组分别为 21.11±1.03、17.14±4.27、7.22±4.23 ,研究组分别为18.72±2.13、13.89±4.17、6.92±4.26 ;CGI评分对照组分别为3.52±0.71、3.07±0.71、1.85±0.71,研究组分别为3.04±0.63、2.26±0.68、1.62±0.76.两组比较第1、2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第6周时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TESS评分阿米替林组显著高于米氮平组.结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较好、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安全,可首选使用.

    作者:宁艳玲;王文霞;马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方法: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8月,30例接受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297人次MECT治疗均顺利进行,患者的配合度达90%.结论:做好MECT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作者:潘晓华;马建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情况的分析和体会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作者:于长洪;王会秋;孙威;刘东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奥氮平和思瑞康治疗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奥氮平和思瑞康对治疗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0例病人分成2组,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奥氮平组阳性症状评分下降显著大于思瑞康组,两组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下降无显著性.奥氮平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肝功损害;思瑞康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头昏.结论:奥氮平组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优于思瑞康,两组不良反应相对轻.

    作者:李东;常秀华;赵洪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例重度锂中毒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和长期预防双相障碍复发疗效肯定,治疗量时对正常人精神活动无影响.在5-HT能低下的基础上,β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功能亢进引起躁狂,锂强化5-HT能,抑制β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系统,治疗躁狂[1].因锂盐起效慢,一般主张对严重急性躁狂患者先予氯丙嗪或氟哌啶醇合用,急性症状控制后再单用碳酸锂维持[2].由于锂代谢过程中与抗精神病药有交互作用,有些抗精神病药能增加锂毒性,引起锂蓄积中毒.

    作者:吴佩;孔莲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表现

    目的:分析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表现.方法:用谈话法和改良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各级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表现,以及老年性耳聋助听后对助听器的认知状况.结果:126例老年性耳聋患者分为对耳聋漠视、焦虑、抑郁和有自闭倾向等4种心理表现.助听后的老年性耳聋患者对助听器有认识偏差.表现为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和对助听器反感等.结论:充分了解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异常心理表现和对助听器的认识偏差,以便更好地进行老年性耳聋的早期干预和听力康复工作.

    作者:肖瑞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福利院临终老人的临终护理

    目的:探讨为福利院临终老人实施临终护理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41位临终老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人,研究组23人.对照组采用基本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临终护理方法:①提供佳的居住环境;②注重舒适的护理;③注重心理护理;④家庭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两组老人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身心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老人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老人(P《0.01).结论:为福利院临终老人实施临终护理,改善了临终者的身心状况,提高了临终者的生存质量,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深入实施临终护理提供了理论及事实依据.

    作者:夏春红;张新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精神分裂症病人院外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复发率高.部分病人在反复发作后会导致精神衰退.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精神症状基本消除出院后,必须继续院外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康复质量,使病人重返社会生活;院外治疗既可锻炼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又可避免因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绝而导致的衰退现象发生.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院外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左红英;肖亚利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