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孔莲娥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36例首次发作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系统治疗出院后患者及家属进行为期半年的家庭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日常社会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待人接物,克服困难能力有一定提高,服药依从性有效地提高,社会功能基本接近正常,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比出院时明显下降,由16.88±3.57降低至14.66±2.03(P《0.05).结论:家庭治疗能有效巩固首发分裂症患者疗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生活正常化.
作者:文斌;陈水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与其他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先定义了什么是全面护理,再通过分析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后为如何改进全过程护理提出了三点措施,即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增加人文关怀和增加男性护理人员.
作者:符雪柳;唐新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儿,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水平、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Achenbach 量表多动因子分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对照组多为轻度,部分患儿难以耐受;治疗组共进行286次反馈,其中,肌电+皮温87次,肌电+皮温+脑电199次.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
作者:赵勇;杨文;胡巍;鲁小波;苏全武;高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者居多,与嗜烟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精神障碍以幻视、幻听、被害妄想及行为紊乱为主,临床表现多合并较多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较为多见.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宜早期戒酒治疗.
作者:瞿铭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病人暴力犯罪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往往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精神病人凶杀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31例精神病人杀人案与15例非精神病人杀人案鉴定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为正确判定被鉴定人责任能力提供依据.
作者:武爱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22例)和单用组(氟西汀20例)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第1、2、4、6周末两组间HAMD及CGI评分比较,合用组低于单用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6周末70.8%显著高于单用组的41%;两组TESS评分间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且起效快.
作者:赵际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曲唑酮组和阿普唑仑组.治疗4周,应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TESS 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普唑仑组出现白日宿醉现象6例(28.6%).结论: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不失为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伟东;黄国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比较奥氮平和思瑞康对治疗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0例病人分成2组,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奥氮平组阳性症状评分下降显著大于思瑞康组,两组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下降无显著性.奥氮平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肝功损害;思瑞康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头昏.结论:奥氮平组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优于思瑞康,两组不良反应相对轻.
作者:李东;常秀华;赵洪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0例住院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康复疗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在治疗前、随访第6、12周时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经康复治疗后,PANSS、SANS、IPROS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康复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及减轻住院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应启昂;盛五弟;杨裕方;陈义平;徐维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以及受损部位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依次为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综合征、情感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同时发现脑挫裂伤和脑震荡都易出现精神问题.结论:颅脑外伤是易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预以重视.
作者:计庆明;鲁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88-2005年期间88例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震颤谵妄占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1%,临床上以肢体粗大震颤及意识障碍为特征,震颤谵妄多发生于断酒后7天内,持续(3.8±1.2)天,多伴有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改变.结论:经治疗,预后良好,死亡率很低.
作者:刘学峰;王新刚;赵秀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照,探讨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哌唑组显效率为80.4%,利培酮组显效率为81.6%,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药在PANSS评分从治疗第2周起有显著性下降.应用阿立哌唑组女性月经紊乱少于利培酮.结论: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差异无显著性,精神症状改善较快;对女性月经紊乱少于利培酮组.
作者:汪道年 刊期: 2007年第17期
通过对37例癔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结合心理治疗,获得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和39例单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的癔症患者相对照,发现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因此主张对癔症患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王万章;储小军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复发率高.部分病人在反复发作后会导致精神衰退.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精神症状基本消除出院后,必须继续院外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康复质量,使病人重返社会生活;院外治疗既可锻炼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又可避免因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绝而导致的衰退现象发生.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院外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左红英;肖亚利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2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米氮平或阿米替林治疗6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和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6周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第1、2、6周的HAMD评分对照组分别为 21.11±1.03、17.14±4.27、7.22±4.23 ,研究组分别为18.72±2.13、13.89±4.17、6.92±4.26 ;CGI评分对照组分别为3.52±0.71、3.07±0.71、1.85±0.71,研究组分别为3.04±0.63、2.26±0.68、1.62±0.76.两组比较第1、2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第6周时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TESS评分阿米替林组显著高于米氮平组.结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较好、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安全,可首选使用.
作者:宁艳玲;王文霞;马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80例恢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精神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中的90例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治疗组),另90例为对照组的比较(对照组),采用BPRS、IPROS总分、DAS、SDS及SA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月时进行量表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三个月时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IPROS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PRS总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亦均有明显减低,SAS及SDS标准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除BPRS总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量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心理障碍,提高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作者:李秀芳;孙永菊;张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SCL-90)量表调查问卷对新乡市167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SCL-90各项因子都明显高于国内护士常模,并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有32.34%的护士心理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患(症状因子≥3);内、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内科护士.结论: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现状令人担忧,应引起医院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毛玲娣;孙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攻击的方式及攻击的对象.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回顾性的调查,调查资料来源于2004年-2005年本院的护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和院内工伤记录.结果:精神病人的暴力危险常发生于年龄较轻,急性期发病的病人中,且在入院之初发生较多,并多有暴力史. 结论:精神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保证病人的安全.
作者:刘敏;邱堂威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前我国已成老龄化人口社会,老年性痴呆的就诊率也越来越多.笔者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及个人的临床经验,对老年性痴呆的综合预防和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冯焕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精神障碍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及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的作用,使机体对躯体疾病的敏感度及反应降低,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住院中既要注意精神症状的护理,又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躯体状况的变化,通过细心观察和各种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递增,目前,尚无根治的有效方法,其病情控制除药物治疗外,还有赖于自身管理[1].
作者:吕建玲;王素梅;苏爱冬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