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唐春光;王任昌

关键词:阿立哌唑,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周末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立哌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干利培酮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的发生均明显高于阿立哌唑组(P《0.05).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但表现有异同.两种物药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有利于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奥氮平和思瑞康治疗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奥氮平和思瑞康对治疗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0例病人分成2组,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奥氮平组阳性症状评分下降显著大于思瑞康组,两组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下降无显著性.奥氮平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肝功损害;思瑞康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头昏.结论:奥氮平组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优于思瑞康,两组不良反应相对轻.

    作者:李东;常秀华;赵洪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88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88-2005年期间88例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震颤谵妄占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1%,临床上以肢体粗大震颤及意识障碍为特征,震颤谵妄多发生于断酒后7天内,持续(3.8±1.2)天,多伴有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改变.结论:经治疗,预后良好,死亡率很低.

    作者:刘学峰;王新刚;赵秀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监测采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选取服药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以及恢复正常后分别采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次的血浆IL-2、IL-6的水平,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发生白细胞减少时研究组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较白细胞减少时有显著性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的IL-2、IL-6水平与白细胞减少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均《0.05).3.白细胞计数与IL-2水平呈正相关 (P《0.05),白细胞计数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P《0.05).结论:提示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可能是氯氮平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引起IL-2、IL-6水平的降低,导致造血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引起白细胞减少.

    作者:周晓亮;何纯正;张昌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建院16年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变迁,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死亡率为6.71%,入院诊断为痴呆、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死亡率偏高,死亡原因分类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猝死,其中因躯体疾病的直接死亡原因常见肺炎、冠心病及猝死.结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亡的风险不容忽视,医院要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与引进,同时还要健全会诊、转诊机制.

    作者:侯振成;刘立芳;李卯和;郭汲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照,探讨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哌唑组显效率为80.4%,利培酮组显效率为81.6%,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药在PANSS评分从治疗第2周起有显著性下降.应用阿立哌唑组女性月经紊乱少于利培酮.结论: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差异无显著性,精神症状改善较快;对女性月经紊乱少于利培酮组.

    作者:汪道年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儿,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水平、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Achenbach 量表多动因子分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对照组多为轻度,部分患儿难以耐受;治疗组共进行286次反馈,其中,肌电+皮温87次,肌电+皮温+脑电199次.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

    作者:赵勇;杨文;胡巍;鲁小波;苏全武;高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病区环境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北京四合院式半开放病区环境与楼房封闭式病区环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随机抽取某院半开放管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封闭管理50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四合院式病区环境中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四合院式病区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楼房封闭式病区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陆德青;肖刚;宋长惠;陆德宝;张桂茹;宋彦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丁二酸洛沙平与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丁二酸洛沙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丁二酸洛沙平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氯氮平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流涎较多.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小而安全.

    作者:张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目的:评价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氯氮平组40例,利培酮组4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15周末各作一次韦式成人智力量表,韦式记忆量表,威斯康新卡片分类测验,言语流利性测验,连线测验A,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TESS副反应量表.结果:治疗15周末氯氮平组显著改善迟滞、活动过多、敌对猜疑因子分,利培酮组显著改善BPRS评分,对于认知功能,氯氮平可改善言语流利性,而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组明显低于氯氮平组.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但利培酮较氯氮平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

    作者:徐静文;沈宣;徐维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住院精神病人用药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院237例住院病人的用药情况.结果:病人单一用药38.82%,两药联用51.01%.精神分裂症治疗常用药物是氯氮平(63.68%),常用的联合用药为氯氮平+舒必利;情感障碍治疗常用药物是碳酸锂和氯氮平(均为65.63%),常用的联合用药是碳酸锂+氯氮平.结论:多数住院精神病人的用药是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联合用药较多,剂量偏低,兼用的抗焦虑药时间较长等,并对如何规范用药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作者:王任昌;刘锡英;唐春光;刘乾才;吴彤;刘昌杰;杨元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例器质性精神障碍合并右侧颞顶叶出血昏迷患者的护理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psychosis)是指各种脑器质性精神病、躯体疾病和中毒引起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脑功能损害时所致的精神障碍.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即症状性精神病)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即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为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

    作者:钱应菊;李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疾病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掌握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复退军人精神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应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及PSE、BPRS、SDSS、SAPS、SANS量表进行检查.结果:精神分裂症占首位,情感性精神障碍占第二位,患者的各量表分均显著增高,精神残疾发生率高.结论:应加强对复退军人精神病的防治.

    作者:邓炳烜;于建军;张红燕;任美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心理治疗对癔症的疗效观察

    通过对37例癔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结合心理治疗,获得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和39例单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的癔症患者相对照,发现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因此主张对癔症患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王万章;储小军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方法: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8月,30例接受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297人次MECT治疗均顺利进行,患者的配合度达90%.结论:做好MECT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作者:潘晓华;马建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从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谈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攻击的方式及攻击的对象.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回顾性的调查,调查资料来源于2004年-2005年本院的护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和院内工伤记录.结果:精神病人的暴力危险常发生于年龄较轻,急性期发病的病人中,且在入院之初发生较多,并多有暴力史. 结论:精神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保证病人的安全.

    作者:刘敏;邱堂威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36例首次发作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系统治疗出院后患者及家属进行为期半年的家庭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日常社会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待人接物,克服困难能力有一定提高,服药依从性有效地提高,社会功能基本接近正常,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比出院时明显下降,由16.88±3.57降低至14.66±2.03(P《0.05).结论:家庭治疗能有效巩固首发分裂症患者疗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生活正常化.

    作者:文斌;陈水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288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躯体损害.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288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中男性占98.26%,该类病人主要精神症状为妄想、幻觉、伤人损物、智能障碍,主要的神经系统症状有震颤、周围神经炎、共济失调、癫痫样发作,脑电图异常率为29.1%,21.88%伴发各种躯体疾病,本病复发率为82.83%.结论:慢性酒精中毒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躯体损害,应关注本病的防治.

    作者:张秀贞;王爱荣;刘文果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老年性痴呆的综合预防和治疗

    目前我国已成老龄化人口社会,老年性痴呆的就诊率也越来越多.笔者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及个人的临床经验,对老年性痴呆的综合预防和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冯焕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福利院临终老人的临终护理

    目的:探讨为福利院临终老人实施临终护理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41位临终老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人,研究组23人.对照组采用基本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临终护理方法:①提供佳的居住环境;②注重舒适的护理;③注重心理护理;④家庭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两组老人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身心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老人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老人(P《0.01).结论:为福利院临终老人实施临终护理,改善了临终者的身心状况,提高了临终者的生存质量,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深入实施临终护理提供了理论及事实依据.

    作者:夏春红;张新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观察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曲唑酮组和阿普唑仑组.治疗4周,应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TESS 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普唑仑组出现白日宿醉现象6例(28.6%).结论: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不失为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伟东;黄国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