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连阿胶合补肝汤对阿普唑仑戒断症状的影响

董应忠

关键词:黄连阿胶汤, 胶合, 补肝汤, 阿普唑仑, 戒断症状, 社会危害性, 催眠镇静药, 阿片类药物, 危害社会, 身心健康, 疗效满意, 依赖者, 依赖性, 大剂量, 成瘾
摘要:诸如阿普唑仑等催眠镇静药的成瘾依赖性及其对社会危害性虽然不及阿片类药物,但长期大剂量服用者,同样影响服用者的身心健康,甚则危害社会.笔者采用黄连阿胶汤合补肝汤协助阿普唑仑依赖者戒药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与精神疾病病因学

    广泛的精神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均不十分清楚,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各种神经症等.一种疾病的治疗通常首先要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研究,然后再用相应的药物以及其他的方法加以治疗.然而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很多的情形是药物对某一种精神疾病治疗,产生疗效后再反过来根据药物效用和作用机理来推断这种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本文就药物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作者:姚旺;裴静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精神科中的全面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与其他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先定义了什么是全面护理,再通过分析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后为如何改进全过程护理提出了三点措施,即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增加人文关怀和增加男性护理人员.

    作者:符雪柳;唐新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氟西汀并用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22例)和单用组(氟西汀20例)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第1、2、4、6周末两组间HAMD及CGI评分比较,合用组低于单用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6周末70.8%显著高于单用组的41%;两组TESS评分间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且起效快.

    作者:赵际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情况的分析和体会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作者:于长洪;王会秋;孙威;刘东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建院16年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变迁,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死亡率为6.71%,入院诊断为痴呆、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死亡率偏高,死亡原因分类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猝死,其中因躯体疾病的直接死亡原因常见肺炎、冠心病及猝死.结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亡的风险不容忽视,医院要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与引进,同时还要健全会诊、转诊机制.

    作者:侯振成;刘立芳;李卯和;郭汲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抗抑郁药治疗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14 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对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痛疼障碍的疗效.方法:分别对14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痛疼障碍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评分以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分级.予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盐酸帕罗西汀治疗,疗程均为6周.疗程结束后1周再进行上述量表评分.结果: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6周后,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主要症状分亦明显降低,治愈率分别为49.5%和66.2%,总有效率分别为56.2%和74.3%.结论:应用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症状.

    作者:和西波;曲鸿儒;陈玉辉;李志文;魏俊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目的:评价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氯氮平组40例,利培酮组4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15周末各作一次韦式成人智力量表,韦式记忆量表,威斯康新卡片分类测验,言语流利性测验,连线测验A,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TESS副反应量表.结果:治疗15周末氯氮平组显著改善迟滞、活动过多、敌对猜疑因子分,利培酮组显著改善BPRS评分,对于认知功能,氯氮平可改善言语流利性,而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组明显低于氯氮平组.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但利培酮较氯氮平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

    作者:徐静文;沈宣;徐维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PPH治疗痔的体会(附32例分析)

    吻合器环形痔切除手术(procedure proplapse and hemorrhoids,PPH)自2000年国内应用以来,由于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已经广泛应用.Bikhchandani报道[1]对于Ⅲ和IV度痔传统的外剥内扎术88.1%满意,而PPH术后97.6%满意.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PPH对Ⅱ到IV度环形内痔或以内痔为主的环形混合痔32例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本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奎硫平和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

    目的:以氯丙嗪为对照,探讨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6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和氯丙嗪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 周后的疗效相当(P>0.05);奎硫平组和氯丙嗪组的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丙嗪较奎硫平组引起肌强直震颤,扭转痉挛,静坐不能等椎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引起胆碱能系统不良:口干、视物模糊、便秘、鼻塞发生率高(P<0.05);奎硫平对血糖、体重影响较氯丙嗪小(P<0.05).结论:奎硫平和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小.

    作者:梅安昌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阿立哌唑有效率93.33%,显效率86.67%.氯氮平有效率90.00%,显效率83.33%,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少于氯氮平.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侯英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孤独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别对37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使用UCLA孤独量表、交往焦虑量表(IAS)、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TSBI)、信赖他人量表、容纳他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孤独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存在较高孤独感,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与一般人群不同,在干预时应注意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马旻;缪绍疆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3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病人同时进行12个月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后6月、12月末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2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是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智敏;宋惠芬;温乃义;蔡玉凤;辛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长期住院精神障碍伴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精神障碍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及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的作用,使机体对躯体疾病的敏感度及反应降低,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住院中既要注意精神症状的护理,又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躯体状况的变化,通过细心观察和各种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递增,目前,尚无根治的有效方法,其病情控制除药物治疗外,还有赖于自身管理[1].

    作者:吕建玲;王素梅;苏爱冬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照,探讨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哌唑组显效率为80.4%,利培酮组显效率为81.6%,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药在PANSS评分从治疗第2周起有显著性下降.应用阿立哌唑组女性月经紊乱少于利培酮.结论: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差异无显著性,精神症状改善较快;对女性月经紊乱少于利培酮组.

    作者:汪道年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病区环境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北京四合院式半开放病区环境与楼房封闭式病区环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随机抽取某院半开放管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封闭管理50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四合院式病区环境中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四合院式病区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楼房封闭式病区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陆德青;肖刚;宋长惠;陆德宝;张桂茹;宋彦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体育锻炼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实施开放式管理,将10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体育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体育组辅以6个月的体育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一次实验室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治疗后体育组PANSS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NOSIE总分及消极因素分明显下降,而积极因素分明显上升,对照组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变化.血糖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辅以体育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肯定,对糖尿病预防有益处 .

    作者:吴金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从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谈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攻击的方式及攻击的对象.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回顾性的调查,调查资料来源于2004年-2005年本院的护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和院内工伤记录.结果:精神病人的暴力危险常发生于年龄较轻,急性期发病的病人中,且在入院之初发生较多,并多有暴力史. 结论:精神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保证病人的安全.

    作者:刘敏;邱堂威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6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以及受损部位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依次为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综合征、情感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同时发现脑挫裂伤和脑震荡都易出现精神问题.结论:颅脑外伤是易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预以重视.

    作者:计庆明;鲁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住院精神病人用药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院237例住院病人的用药情况.结果:病人单一用药38.82%,两药联用51.01%.精神分裂症治疗常用药物是氯氮平(63.68%),常用的联合用药为氯氮平+舒必利;情感障碍治疗常用药物是碳酸锂和氯氮平(均为65.63%),常用的联合用药是碳酸锂+氯氮平.结论:多数住院精神病人的用药是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联合用药较多,剂量偏低,兼用的抗焦虑药时间较长等,并对如何规范用药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作者:王任昌;刘锡英;唐春光;刘乾才;吴彤;刘昌杰;杨元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67名护士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目的:了解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SCL-90)量表调查问卷对新乡市167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SCL-90各项因子都明显高于国内护士常模,并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有32.34%的护士心理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患(症状因子≥3);内、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内科护士.结论: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现状令人担忧,应引起医院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毛玲娣;孙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