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敏;宋惠芬;温乃义;蔡玉凤;辛刚
神经症是一组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1].
作者:张钰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SCL-90)量表调查问卷对新乡市167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SCL-90各项因子都明显高于国内护士常模,并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有32.34%的护士心理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患(症状因子≥3);内、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内科护士.结论: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现状令人担忧,应引起医院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毛玲娣;孙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丁二酸洛沙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丁二酸洛沙平和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丁二酸洛沙平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氯氮平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流涎较多.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小而安全.
作者:张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儿,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水平、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Achenbach 量表多动因子分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对照组多为轻度,部分患儿难以耐受;治疗组共进行286次反馈,其中,肌电+皮温87次,肌电+皮温+脑电199次.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
作者:赵勇;杨文;胡巍;鲁小波;苏全武;高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诸如阿普唑仑等催眠镇静药的成瘾依赖性及其对社会危害性虽然不及阿片类药物,但长期大剂量服用者,同样影响服用者的身心健康,甚则危害社会.笔者采用黄连阿胶汤合补肝汤协助阿普唑仑依赖者戒药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董应忠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门诊精神病患者使用抗精神障碍药物现状.方法:根据我院门诊登记本记录的数据,按一般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单一用药为81.23%,两药合用为17.08%,三药合用为1.69%.单一用药中利培酮比例高,达26.14%,两药联用中氯氮平37.64%居首,三药联用中,仍为氯氮平,比例达57.69%.抗抑郁药氟西汀13.38%的总处方量排在第一位.结论:新型、不良反应小的抗精神障碍药物,正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临床医生选用氯氮平的比例仍相当高,说明临床医生对于用药原则和躯体情况缺乏足够认识.
作者:邵全明;黄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我院建院16年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变迁,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死亡率为6.71%,入院诊断为痴呆、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死亡率偏高,死亡原因分类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猝死,其中因躯体疾病的直接死亡原因常见肺炎、冠心病及猝死.结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亡的风险不容忽视,医院要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与引进,同时还要健全会诊、转诊机制.
作者:侯振成;刘立芳;李卯和;郭汲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与62例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条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抑郁症状与其饮酒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焦虑/躯体化、激越、体重变化、记忆力减退出现率高于抑郁症组,而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出现则低于抑郁症组.结论: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与抑郁症在临床上存在某些差异,抑郁是酗酒的结果.
作者:周建平;陈文清;刘美秀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SOS儿童村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成长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方法:将南昌市SOS儿童村7~15岁儿童54名为研究组,随机抽取7~15岁普通双亲家庭儿童57名为对照组,使用EPQ[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CBCL(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EPQ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纯朴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得分均接近均线水平.②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校情况上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③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行为问题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被认为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的儿童来说,研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SOS儿童村是一种较好的抚养孤儿的方式,对孤儿能起到较好的替代家庭支持作用,但志愿母亲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的问题和压力远大于普通家庭的双亲.
作者:郑小荣;罗时桃;吴菁;陈钰;熊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监测采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选取服药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以及恢复正常后分别采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次的血浆IL-2、IL-6的水平,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发生白细胞减少时研究组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较白细胞减少时有显著性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的IL-2、IL-6水平与白细胞减少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均《0.05).3.白细胞计数与IL-2水平呈正相关 (P《0.05),白细胞计数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P《0.05).结论:提示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可能是氯氮平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引起IL-2、IL-6水平的降低,导致造血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引起白细胞减少.
作者:周晓亮;何纯正;张昌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喹硫平与利培酮进行对照研究,采用PANSS、BPRS、TESS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进行评分.结果: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有确切疗效.喹硫平有效率72.65%,显效率60.41%,利培酮有效率75.08%,显效率65.2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喹硫平组较利培酮组不良反应轻微,尤其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方面,喹硫平组几乎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结论:喹硫平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好、安全、不良反应少,病人易耐受的药物.
作者:李春娟;李文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与其他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先定义了什么是全面护理,再通过分析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后为如何改进全过程护理提出了三点措施,即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增加人文关怀和增加男性护理人员.
作者:符雪柳;唐新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掌握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复退军人精神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应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及PSE、BPRS、SDSS、SAPS、SANS量表进行检查.结果:精神分裂症占首位,情感性精神障碍占第二位,患者的各量表分均显著增高,精神残疾发生率高.结论:应加强对复退军人精神病的防治.
作者:邓炳烜;于建军;张红燕;任美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22例)和单用组(氟西汀20例)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第1、2、4、6周末两组间HAMD及CGI评分比较,合用组低于单用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6周末70.8%显著高于单用组的41%;两组TESS评分间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且起效快.
作者:赵际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对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痛疼障碍的疗效.方法:分别对14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痛疼障碍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评分以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分级.予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盐酸帕罗西汀治疗,疗程均为6周.疗程结束后1周再进行上述量表评分.结果: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6周后,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主要症状分亦明显降低,治愈率分别为49.5%和66.2%,总有效率分别为56.2%和74.3%.结论:应用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症状.
作者:和西波;曲鸿儒;陈玉辉;李志文;魏俊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和长期预防双相障碍复发疗效肯定,治疗量时对正常人精神活动无影响.在5-HT能低下的基础上,β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功能亢进引起躁狂,锂强化5-HT能,抑制β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系统,治疗躁狂[1].因锂盐起效慢,一般主张对严重急性躁狂患者先予氯丙嗪或氟哌啶醇合用,急性症状控制后再单用碳酸锂维持[2].由于锂代谢过程中与抗精神病药有交互作用,有些抗精神病药能增加锂毒性,引起锂蓄积中毒.
作者:吴佩;孔莲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3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病人同时进行12个月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后6月、12月末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2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是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智敏;宋惠芬;温乃义;蔡玉凤;辛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作者:于长洪;王会秋;孙威;刘东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广泛的精神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均不十分清楚,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各种神经症等.一种疾病的治疗通常首先要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研究,然后再用相应的药物以及其他的方法加以治疗.然而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很多的情形是药物对某一种精神疾病治疗,产生疗效后再反过来根据药物效用和作用机理来推断这种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本文就药物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作者:姚旺;裴静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索音乐疗法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寻找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利于产后恢复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临产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音乐疗法.观察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妇焦虑和抑郁得分.结果:观察组总产程平均(11.00±1.50)h,显著短于对照组(17.00±2.00) h(t=15.18, P《0.01);自然分娩35例(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17例(42.5%)(x2=16.83,P《0.01),产前及产后SAS、SD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显著下降(t=2.05、3.10、2.63、3.16,均 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减轻产妇痛苦,缩短产程,利于产后恢复.
作者:赵然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