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旻;缪绍疆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者居多,与嗜烟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精神障碍以幻视、幻听、被害妄想及行为紊乱为主,临床表现多合并较多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较为多见.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宜早期戒酒治疗.
作者:瞿铭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SOS儿童村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成长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方法:将南昌市SOS儿童村7~15岁儿童54名为研究组,随机抽取7~15岁普通双亲家庭儿童57名为对照组,使用EPQ[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CBCL(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EPQ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纯朴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得分均接近均线水平.②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校情况上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③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行为问题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被认为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的儿童来说,研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SOS儿童村是一种较好的抚养孤儿的方式,对孤儿能起到较好的替代家庭支持作用,但志愿母亲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的问题和压力远大于普通家庭的双亲.
作者:郑小荣;罗时桃;吴菁;陈钰;熊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北京四合院式半开放病区环境与楼房封闭式病区环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随机抽取某院半开放管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封闭管理50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四合院式病区环境中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四合院式病区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楼房封闭式病区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陆德青;肖刚;宋长惠;陆德宝;张桂茹;宋彦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22例)和单用组(氟西汀20例)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第1、2、4、6周末两组间HAMD及CGI评分比较,合用组低于单用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6周末70.8%显著高于单用组的41%;两组TESS评分间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且起效快.
作者:赵际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病的病因,旨在早发现、早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以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低血糖病的诊治经过.结果:老年糖尿病伴发低血糖症时易出现精神障碍,而多无其它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发冷、面色苍白、心跳加速等,易漏诊,误诊.结论:老年低血糖症致精神障碍与血糖下降速度、低血糖降低程度、个体反应性、耐受性相关,应引起重视.
作者:洪英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院237例住院病人的用药情况.结果:病人单一用药38.82%,两药联用51.01%.精神分裂症治疗常用药物是氯氮平(63.68%),常用的联合用药为氯氮平+舒必利;情感障碍治疗常用药物是碳酸锂和氯氮平(均为65.63%),常用的联合用药是碳酸锂+氯氮平.结论:多数住院精神病人的用药是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联合用药较多,剂量偏低,兼用的抗焦虑药时间较长等,并对如何规范用药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作者:王任昌;刘锡英;唐春光;刘乾才;吴彤;刘昌杰;杨元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洛沙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洛沙平与利培酮8周,应用PANSS量表和TESS量表分别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洛沙平起效快,其常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EPS).结论:洛沙平是一种安全、有效、起效快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王克强;徐素伟;李淑芬;董秀清;王春梅;董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曲唑酮组和阿普唑仑组.治疗4周,应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TESS 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普唑仑组出现白日宿醉现象6例(28.6%).结论: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不失为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伟东;黄国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精神障碍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及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的作用,使机体对躯体疾病的敏感度及反应降低,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住院中既要注意精神症状的护理,又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躯体状况的变化,通过细心观察和各种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递增,目前,尚无根治的有效方法,其病情控制除药物治疗外,还有赖于自身管理[1].
作者:吕建玲;王素梅;苏爱冬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凶杀案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1例杀人案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1例精神分裂症(研究组)与15例无精神病(对照组)的杀害对象、作案动机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凶杀行为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民占绝大多数、学历偏低.结论:积极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科学的诊治和监管,是防止杀人行为发生的关键.
作者:许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躯体损害.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288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中男性占98.26%,该类病人主要精神症状为妄想、幻觉、伤人损物、智能障碍,主要的神经系统症状有震颤、周围神经炎、共济失调、癫痫样发作,脑电图异常率为29.1%,21.88%伴发各种躯体疾病,本病复发率为82.83%.结论:慢性酒精中毒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躯体损害,应关注本病的防治.
作者:张秀贞;王爱荣;刘文果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以及受损部位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依次为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综合征、情感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同时发现脑挫裂伤和脑震荡都易出现精神问题.结论:颅脑外伤是易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预以重视.
作者:计庆明;鲁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儿,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水平、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Achenbach 量表多动因子分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对照组多为轻度,部分患儿难以耐受;治疗组共进行286次反馈,其中,肌电+皮温87次,肌电+皮温+脑电199次.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
作者:赵勇;杨文;胡巍;鲁小波;苏全武;高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复发率高.部分病人在反复发作后会导致精神衰退.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精神症状基本消除出院后,必须继续院外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康复质量,使病人重返社会生活;院外治疗既可锻炼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又可避免因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绝而导致的衰退现象发生.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院外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左红英;肖亚利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与其他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先定义了什么是全面护理,再通过分析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后为如何改进全过程护理提出了三点措施,即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增加人文关怀和增加男性护理人员.
作者:符雪柳;唐新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震颤谵妄是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戒断过程中出现一种十分严重且威胁生命的合并症.患者可因高热、脱水、感染和衰竭而引起死亡, 死亡率为10%~15% [1,2] ,在诊治过程中必须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利于疾病的恢复.我们对近4年收治的震颤谵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分析其临床特征, 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具体如下.
作者:桂格莉;陈传萍;胡珊;刘修军;胡晓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对比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阿立哌唑有效率93.33%,显效率86.67%.氯氮平有效率90.00%,显效率83.33%,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少于氯氮平.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侯英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88-2005年期间88例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震颤谵妄占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1%,临床上以肢体粗大震颤及意识障碍为特征,震颤谵妄多发生于断酒后7天内,持续(3.8±1.2)天,多伴有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改变.结论:经治疗,预后良好,死亡率很低.
作者:刘学峰;王新刚;赵秀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孤独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别对37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使用UCLA孤独量表、交往焦虑量表(IAS)、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TSBI)、信赖他人量表、容纳他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孤独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存在较高孤独感,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与一般人群不同,在干预时应注意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马旻;缪绍疆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与62例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条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抑郁症状与其饮酒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焦虑/躯体化、激越、体重变化、记忆力减退出现率高于抑郁症组,而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出现则低于抑郁症组.结论: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与抑郁症在临床上存在某些差异,抑郁是酗酒的结果.
作者:周建平;陈文清;刘美秀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