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46例临床分析

周建平;陈文清;刘美秀

关键词:慢性酒中毒, 抑郁症,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与62例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条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抑郁症状与其饮酒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焦虑/躯体化、激越、体重变化、记忆力减退出现率高于抑郁症组,而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出现则低于抑郁症组.结论: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与抑郁症在临床上存在某些差异,抑郁是酗酒的结果.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6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以及受损部位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依次为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综合征、情感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同时发现脑挫裂伤和脑震荡都易出现精神问题.结论:颅脑外伤是易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预以重视.

    作者:计庆明;鲁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黄连阿胶合补肝汤对阿普唑仑戒断症状的影响

    诸如阿普唑仑等催眠镇静药的成瘾依赖性及其对社会危害性虽然不及阿片类药物,但长期大剂量服用者,同样影响服用者的身心健康,甚则危害社会.笔者采用黄连阿胶汤合补肝汤协助阿普唑仑依赖者戒药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董应忠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体育锻炼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实施开放式管理,将10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体育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体育组辅以6个月的体育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一次实验室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治疗后体育组PANSS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NOSIE总分及消极因素分明显下降,而积极因素分明显上升,对照组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变化.血糖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辅以体育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肯定,对糖尿病预防有益处 .

    作者:吴金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氯氮平导致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并肺部感染1例

    氯氮平属抗精神病类药,对抑制患者幻觉、妄想、行为异常、情感障碍等症状有一定疗效.近几年来,有关氯氮平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

    作者:王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61例杀人行为案例分析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凶杀案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1例杀人案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1例精神分裂症(研究组)与15例无精神病(对照组)的杀害对象、作案动机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凶杀行为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民占绝大多数、学历偏低.结论:积极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科学的诊治和监管,是防止杀人行为发生的关键.

    作者:许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门诊精神病患者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门诊精神病患者使用抗精神障碍药物现状.方法:根据我院门诊登记本记录的数据,按一般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单一用药为81.23%,两药合用为17.08%,三药合用为1.69%.单一用药中利培酮比例高,达26.14%,两药联用中氯氮平37.64%居首,三药联用中,仍为氯氮平,比例达57.69%.抗抑郁药氟西汀13.38%的总处方量排在第一位.结论:新型、不良反应小的抗精神障碍药物,正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临床医生选用氯氮平的比例仍相当高,说明临床医生对于用药原则和躯体情况缺乏足够认识.

    作者:邵全明;黄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西酞普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治疗肠易激综合症(IBS) 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抗抑郁组予以抗抑郁药西酞普兰20 mg/日;抗消化不良组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应用相应消化系统药物治疗;两组均配合一般性支持治疗.治疗期8 周,分别予以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测评及IBS 症状评分.结果:IBS 患者的SAS 和SDS 评分与常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 ;治疗8 周后抗抑郁组SAS 和SDS 评分及IBS 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抗消化不良组.结论:IBS 患者多存在情绪问题, 抗抑郁药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而且能明显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治疗IBS 疗效显著.

    作者:徐红卫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疾病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掌握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复退军人精神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应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及PSE、BPRS、SDSS、SAPS、SANS量表进行检查.结果:精神分裂症占首位,情感性精神障碍占第二位,患者的各量表分均显著增高,精神残疾发生率高.结论:应加强对复退军人精神病的防治.

    作者:邓炳烜;于建军;张红燕;任美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住院精神病人用药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院237例住院病人的用药情况.结果:病人单一用药38.82%,两药联用51.01%.精神分裂症治疗常用药物是氯氮平(63.68%),常用的联合用药为氯氮平+舒必利;情感障碍治疗常用药物是碳酸锂和氯氮平(均为65.63%),常用的联合用药是碳酸锂+氯氮平.结论:多数住院精神病人的用药是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联合用药较多,剂量偏低,兼用的抗焦虑药时间较长等,并对如何规范用药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作者:王任昌;刘锡英;唐春光;刘乾才;吴彤;刘昌杰;杨元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目的:评价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氯氮平组40例,利培酮组4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15周末各作一次韦式成人智力量表,韦式记忆量表,威斯康新卡片分类测验,言语流利性测验,连线测验A,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TESS副反应量表.结果:治疗15周末氯氮平组显著改善迟滞、活动过多、敌对猜疑因子分,利培酮组显著改善BPRS评分,对于认知功能,氯氮平可改善言语流利性,而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组明显低于氯氮平组.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但利培酮较氯氮平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

    作者:徐静文;沈宣;徐维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氟西汀并用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22例)和单用组(氟西汀20例)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第1、2、4、6周末两组间HAMD及CGI评分比较,合用组低于单用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6周末70.8%显著高于单用组的41%;两组TESS评分间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且起效快.

    作者:赵际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88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88-2005年期间88例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震颤谵妄占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1%,临床上以肢体粗大震颤及意识障碍为特征,震颤谵妄多发生于断酒后7天内,持续(3.8±1.2)天,多伴有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改变.结论:经治疗,预后良好,死亡率很低.

    作者:刘学峰;王新刚;赵秀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福利院临终老人的临终护理

    目的:探讨为福利院临终老人实施临终护理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41位临终老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人,研究组23人.对照组采用基本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临终护理方法:①提供佳的居住环境;②注重舒适的护理;③注重心理护理;④家庭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两组老人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身心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老人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老人(P《0.01).结论:为福利院临终老人实施临终护理,改善了临终者的身心状况,提高了临终者的生存质量,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深入实施临终护理提供了理论及事实依据.

    作者:夏春红;张新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音乐疗法对产妇产程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目的:探索音乐疗法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寻找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利于产后恢复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临产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音乐疗法.观察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妇焦虑和抑郁得分.结果:观察组总产程平均(11.00±1.50)h,显著短于对照组(17.00±2.00) h(t=15.18, P《0.01);自然分娩35例(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17例(42.5%)(x2=16.83,P《0.01),产前及产后SAS、SD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显著下降(t=2.05、3.10、2.63、3.16,均 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减轻产妇痛苦,缩短产程,利于产后恢复.

    作者:赵然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精神分裂症病人院外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复发率高.部分病人在反复发作后会导致精神衰退.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精神症状基本消除出院后,必须继续院外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康复质量,使病人重返社会生活;院外治疗既可锻炼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又可避免因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绝而导致的衰退现象发生.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院外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左红英;肖亚利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综合康复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0例住院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康复疗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在治疗前、随访第6、12周时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经康复治疗后,PANSS、SANS、IPROS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康复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及减轻住院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应启昂;盛五弟;杨裕方;陈义平;徐维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建院16年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变迁,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死亡率为6.71%,入院诊断为痴呆、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死亡率偏高,死亡原因分类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猝死,其中因躯体疾病的直接死亡原因常见肺炎、冠心病及猝死.结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亡的风险不容忽视,医院要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与引进,同时还要健全会诊、转诊机制.

    作者:侯振成;刘立芳;李卯和;郭汲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67名护士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目的:了解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SCL-90)量表调查问卷对新乡市167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SCL-90各项因子都明显高于国内护士常模,并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有32.34%的护士心理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患(症状因子≥3);内、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内科护士.结论:新乡市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现状令人担忧,应引起医院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毛玲娣;孙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奎硫平和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

    目的:以氯丙嗪为对照,探讨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6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和氯丙嗪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 周后的疗效相当(P>0.05);奎硫平组和氯丙嗪组的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丙嗪较奎硫平组引起肌强直震颤,扭转痉挛,静坐不能等椎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引起胆碱能系统不良:口干、视物模糊、便秘、鼻塞发生率高(P<0.05);奎硫平对血糖、体重影响较氯丙嗪小(P<0.05).结论:奎硫平和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小.

    作者:梅安昌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洛沙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洛沙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洛沙平与利培酮8周,应用PANSS量表和TESS量表分别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洛沙平起效快,其常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EPS).结论:洛沙平是一种安全、有效、起效快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王克强;徐素伟;李淑芬;董秀清;王春梅;董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