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万拉法欣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23例临床分析

姜俊

关键词:万拉法欣, 丁螺环酮, 强迫症
摘要:目的:观察万拉法欣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强迫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Y-BOCS、HAMD、HAMA、TESS量表对联合使用万拉法欣和丁螺环酮治疗的23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观察,每2周进行一次量表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HAMD、HAMA分数显著下降(P《0.00),对强迫症状的起效时间快为2周,大多为4周;10周后临床近愈6例(26.1%),总显效率为73.9%;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出汗、恶心、头昏、头痛、失眠,不良反应轻.结论:万拉法欣联合丁螺环酮对强迫症治疗有效,不良反应少而轻.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康复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0例住院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康复疗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在治疗前、随访第6、12周时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经康复治疗后,PANSS、SANS、IPROS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康复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及减轻住院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应启昂;盛五弟;杨裕方;陈义平;徐维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与62例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条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抑郁症状与其饮酒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焦虑/躯体化、激越、体重变化、记忆力减退出现率高于抑郁症组,而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出现则低于抑郁症组.结论:慢性酒中毒性抑郁障碍与抑郁症在临床上存在某些差异,抑郁是酗酒的结果.

    作者:周建平;陈文清;刘美秀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老年性痴呆的综合预防和治疗

    目前我国已成老龄化人口社会,老年性痴呆的就诊率也越来越多.笔者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及个人的临床经验,对老年性痴呆的综合预防和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冯焕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病区环境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北京四合院式半开放病区环境与楼房封闭式病区环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随机抽取某院半开放管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封闭管理50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四合院式病区环境中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四合院式病区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楼房封闭式病区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陆德青;肖刚;宋长惠;陆德宝;张桂茹;宋彦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表现

    目的:分析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表现.方法:用谈话法和改良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各级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表现,以及老年性耳聋助听后对助听器的认知状况.结果:126例老年性耳聋患者分为对耳聋漠视、焦虑、抑郁和有自闭倾向等4种心理表现.助听后的老年性耳聋患者对助听器有认识偏差.表现为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和对助听器反感等.结论:充分了解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异常心理表现和对助听器的认识偏差,以便更好地进行老年性耳聋的早期干预和听力康复工作.

    作者:肖瑞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观察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曲唑酮组和阿普唑仑组.治疗4周,应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TESS 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普唑仑组出现白日宿醉现象6例(28.6%).结论:曲唑酮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不失为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伟东;黄国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疾病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掌握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复退军人精神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威海市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应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及PSE、BPRS、SDSS、SAPS、SANS量表进行检查.结果:精神分裂症占首位,情感性精神障碍占第二位,患者的各量表分均显著增高,精神残疾发生率高.结论:应加强对复退军人精神病的防治.

    作者:邓炳烜;于建军;张红燕;任美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61例杀人行为案例分析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凶杀案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1例杀人案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1例精神分裂症(研究组)与15例无精神病(对照组)的杀害对象、作案动机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凶杀行为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民占绝大多数、学历偏低.结论:积极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科学的诊治和监管,是防止杀人行为发生的关键.

    作者:许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长期住院精神障碍伴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精神障碍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及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的作用,使机体对躯体疾病的敏感度及反应降低,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住院中既要注意精神症状的护理,又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躯体状况的变化,通过细心观察和各种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递增,目前,尚无根治的有效方法,其病情控制除药物治疗外,还有赖于自身管理[1].

    作者:吕建玲;王素梅;苏爱冬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氟西汀并用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22例)和单用组(氟西汀20例)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第1、2、4、6周末两组间HAMD及CGI评分比较,合用组低于单用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6周末70.8%显著高于单用组的41%;两组TESS评分间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氟西汀合并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且起效快.

    作者:赵际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慢性酒精中毒所致震颤谵妄的临床特点与护理策略

    震颤谵妄是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戒断过程中出现一种十分严重且威胁生命的合并症.患者可因高热、脱水、感染和衰竭而引起死亡, 死亡率为10%~15% [1,2] ,在诊治过程中必须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利于疾病的恢复.我们对近4年收治的震颤谵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分析其临床特征, 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具体如下.

    作者:桂格莉;陈传萍;胡珊;刘修军;胡晓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情况的分析和体会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作者:于长洪;王会秋;孙威;刘东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建院16年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变迁,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3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死亡率为6.71%,入院诊断为痴呆、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死亡率偏高,死亡原因分类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猝死,其中因躯体疾病的直接死亡原因常见肺炎、冠心病及猝死.结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亡的风险不容忽视,医院要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与引进,同时还要健全会诊、转诊机制.

    作者:侯振成;刘立芳;李卯和;郭汲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儿,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水平、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Achenbach 量表多动因子分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对照组多为轻度,部分患儿难以耐受;治疗组共进行286次反馈,其中,肌电+皮温87次,肌电+皮温+脑电199次.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

    作者:赵勇;杨文;胡巍;鲁小波;苏全武;高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阿立哌唑与盐酸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我院18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盐酸氯丙嗪治疗8周,采用PANSS和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结束时两组疗效相似,阿立哌唑组起效时间早于氯丙嗪组;且在治疗阴性症状方面,以阿立哌唑显著较好.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较盐酸氯丙嗪组少.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见效快、不良反应轻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

    作者:涂哲明;邓小鹏;蔡德明;肖志彬;刘胜皇;刘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方法: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8月,30例接受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297人次MECT治疗均顺利进行,患者的配合度达90%.结论:做好MECT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作者:潘晓华;马建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3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病人同时进行12个月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后6月、12月末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2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是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智敏;宋惠芬;温乃义;蔡玉凤;辛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监测采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选取服药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以及恢复正常后分别采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次的血浆IL-2、IL-6的水平,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发生白细胞减少时研究组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较白细胞减少时有显著性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的IL-2、IL-6水平与白细胞减少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均《0.05).3.白细胞计数与IL-2水平呈正相关 (P《0.05),白细胞计数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P《0.05).结论:提示氯氮平诱发白细胞减少,可能是氯氮平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引起IL-2、IL-6水平的降低,导致造血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引起白细胞减少.

    作者:周晓亮;何纯正;张昌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精神分裂症病人院外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复发率高.部分病人在反复发作后会导致精神衰退.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精神症状基本消除出院后,必须继续院外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康复质量,使病人重返社会生活;院外治疗既可锻炼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又可避免因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绝而导致的衰退现象发生.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院外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左红英;肖亚利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集体心理治疗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80例恢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精神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中的90例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治疗组),另90例为对照组的比较(对照组),采用BPRS、IPROS总分、DAS、SDS及SA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月时进行量表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三个月时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IPROS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PRS总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亦均有明显减低,SAS及SDS标准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除BPRS总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量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心理障碍,提高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作者:李秀芳;孙永菊;张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