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化门诊分诊叫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朱刘松;郑龙;孙颖

关键词:分诊叫号系统, 就诊环境, 服务质量
摘要:目的:设计数字化门诊分诊叫号系统,改善就诊秩序、提高门诊医生的工作效率。方法:采用VC++语言,利用中间件技术,组成语音呼叫、大屏幕显示控制、后台管理及数据同步四大模块,医院信息系统(HIS)将挂号信息输出到分诊叫号系统,实现按顺序自动呼叫患者挂号列队信息。结果:门诊分诊叫号系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由专职护士进行导分诊的医疗模式,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显著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结论:数字化门诊导诊、分诊系统可有效改善就诊环境和就诊秩序,极大地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射频识别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目的:针对目前医疗设备管理中信息采集和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射频标识(RFID)技术的系统设计方案,实现智能化管理及数据处理。方法:通过电子标签、阅读器及应用软件完成RFID系统的工作过程。结果:系统设计方案能够实现对医疗设备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医院设备的信息化管理。结论:RFID技术方面的优势与使用价值将改变医疗设备管理模式,为医疗设备管理带来新的机遇。

    作者:刘宇静;李珺;郑嘉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视频显示终端作业过程中的脉搏信号分析研究

    目的:针对长期视频显示终端(VDT)作业引发的疲劳健康问题,设计VDT作业疲劳实验,探求实验前后脉搏参数的变化,为VDT作业疲劳的评价提供方法。方法:筛选30名健康在校大学生进行试验,受试者进行连续4 h的静态计算机游戏操作,每0.5 h采集2 min指端容积脉搏波数据,在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分析提取脉率及脉率变异性参数、指脉搏波波形特征参数,并对比实验前后脉搏波波形图的变化。结果:以疲劳量表FS-14为标准,疲劳实验后受试者精神与躯体疲劳度均有所上升。以Rechichi提出的视疲劳判断标准,疲劳试验后受试者均处于视觉疲劳状态。受试者在VDT作业疲劳实验前后其心率(HR)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呈下降趋势;脉率变异性算得RMSSD及SDNN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呈上升趋势;指脉脉搏波波形特征参数K,在实验前后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结论:脉率及其部分变异性参数、部分脉搏特征参数具显著性变化,脉搏波波形图在VDT作业过程中有趋势性的变化,脉搏波在VDT作业疲劳的监测中具有应用价值,有望成为评价VDT疲劳状态的指标。

    作者:梁栗炎;杨琳;崔婧翾;王琪;芦杨;汪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在肺部磨玻璃影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在肺部磨玻璃影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螺旋CT胸部检查的31例患者资料,对肺部磨玻璃影像进行鉴别诊断,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恶性组(18例)和良性组(13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两组在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及边界清楚征象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00,x2=6.183,x2=5.373, x2=8.791;P<0.05)。恶性病变以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及分叶征等表现为主,边界清楚;两组在圆或椭圆型、不规则形及多结节融合状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138,x2=6.482, x2=4.306,P<0.05)。良性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型,恶性病变以不规则形和多结节融合状表现为主。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对磨玻璃影的特殊征象及形态学进行综合分析和良恶性鉴别,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继龙;郭旺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优化腔镜器械灭菌流程对灭菌效果和手术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优化腔镜器械灭菌流程对灭菌效果和手术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腔镜手术器械,分别采取常规器械灭菌流程及优化的器械灭菌流程,比较两组的器械检测合格率、医生使用满意度、患者术后感染率、下床时间及患者总住院时间等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肉眼检测合格率为99.37%,细菌学合格率为95.60%,使用器械的平均满意评分为(96.43±2.12),总满意度为89.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26%,术后下床时间(2.89±0.43)d,总住院时间(6.43±2.71)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优化腔镜器械灭菌流程可以有效提高灭菌效果和手术质量。

    作者:李小燕;赵文君;杜秋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研究进展

    百草枯中毒的高病死率主要与临床无有效治疗有关,临床多推荐早期活性炭灌流以降低血浆百草枯浓度水平,进而减少肺组织的摄取。虽然部分研究支持该方法,但也存在较大争论。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与血浆中的百草枯质量浓度直接相关,部分研究认为与全血灌流后血浆中百草枯浓度水平反弹有关,延长灌流时间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由此提出了持续灌流的概念。由于出血的合并症使持续灌流难以进行,血浆置换进入临床后尝试使用持续血浆吸附来治疗百草枯中毒,经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血浆中的百草枯浓度水平。

    作者:李国强;燕朋波;李玉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种病种导向急救背囊的研制

    目的:研制一种可根据急救实际需求、快速组合、配套及特定的医疗装备新型急救背囊。方法:将病种导向理念引入前出急救模式中,优化前出模式,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急救背囊。结果:新型急救背囊携带方便,展开、收拢快捷,能够显著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结论:病种导向急救背囊指向性强,携行便利,功能全面,能够满足院前急救、突发紧急医疗救援以及野战救护时对急危重症患者快速医疗救治的实际需求。

    作者:闫涛;武涧松;李海英;侯羿;蒋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SCM-C18AJS脉动真空灭菌器质量控制与故障维修

    SCM-C18AJS型脉动真空灭菌器用于耐受100~136℃之间温度的布类、器械、玻璃器皿及橡胶手套等耐高温高湿的物品灭菌。SCM系列产品为连云港千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全套图纸及相关加工工艺,并符合中国国情的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其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可满足医院的手术室和供应室等处灭菌消毒需要。

    作者:黄祖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眼科俯卧位专用床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目的:设计研制合理的俯卧位专用床,以解决患者俯卧位时间过长时所导致的颜面部压痛、肩颈部和腰部酸痛及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方法:研制的俯卧位专用床核心部件包括头枕升降控制箱、头枕多角度转向球、头枕位置紧固手刹以及头枕升降摇柄等。结果:该装备能更精准地调整患者俯卧时的头位,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确保了患者正确体位的长时间维持。结论:该装置的各项功能对视网膜成功复位起到了使用便利、安全可靠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陆银春;周媛婷;苏纯音;武志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SA98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在产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标准的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及生物反馈治疗仪诊断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受损的程度,进而科学地指导医生通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对患者实施精准康复治疗。方法: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897例产妇进行压力检测,并对Ⅰ型、Ⅱ型肌纤维功能进行评估。对观察组产妇进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产妇无治疗。结果:经3个月后对897例产妇第二次评估,观察组评估结果趋向于正常值;对照组产妇评估结果明显差于观察组。结论:使用SA9800型的生物反馈治疗仪,配合Glazer评估结果对患者治疗起到了指导作用。通过量化测定盆底肌力和盆底肌肉受损的程度,经正确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常见疾病的发生概率。

    作者:易绍媛;任艳蕊;罗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FAME全自动酶免仪洗板过程中常见报警分析

    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在我国采供血机构及大型医院的酶免实验室中应用相当普遍,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与洗板步骤相关的故障报警比较常见,现将几年来FAME洗板过程中常见报警原因进行总结分析,供同行借鉴。

    作者:刘冬;魏胜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数字化门诊分诊叫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目的:设计数字化门诊分诊叫号系统,改善就诊秩序、提高门诊医生的工作效率。方法:采用VC++语言,利用中间件技术,组成语音呼叫、大屏幕显示控制、后台管理及数据同步四大模块,医院信息系统(HIS)将挂号信息输出到分诊叫号系统,实现按顺序自动呼叫患者挂号列队信息。结果:门诊分诊叫号系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由专职护士进行导分诊的医疗模式,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显著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结论:数字化门诊导诊、分诊系统可有效改善就诊环境和就诊秩序,极大地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朱刘松;郑龙;孙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基于信息化血糖即时检测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探索医院信息化管理血糖的新模式,提高血糖数据管理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便捷性,提升医院血糖管理水平。方法:基于信息化理念,在原有的即时检测(POCT)技术上实现信息化管理。借鉴国外成熟的网络系统,确立信息化方案和实现手段,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决定是否接入HIS/LIS系统,客观分析信息化管理的好处并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该模式的建立,便捷了医护人员获取患者数据,大幅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结论:POCT技术推动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伍洪;王羽飞;王力;艾雅娟;杨娟;刘艳淑;朱俊;邓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新一代智能麻醉工作站新产品发布会巡礼

    2014年6月26日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智能麻醉工作站产品发布会在北京长峰假日酒店隆重举行。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院士,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何新贵院士,中国麻醉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原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名誉总编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金清尘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及全国40余家新闻媒体的代表出席了本次盛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生物共振仪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仪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和复发情况。方法:选取进行生物共振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儿55例,随机分为两组(疗程为6月以内组25例和疗程为6月以上组3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每周一次生物共振治疗,必要时应用治疗性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及β2受体激动剂和茶碱等。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各测一次呼气峰流速,并观察2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生物共振仪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大呼气流量(PEFR)均明显提高。6月以内组和6月以上组的峰值呼气流速(PEF)变化值分别由(68.00±3.14)%和(69.95±4.74)%上升至(86.92±3.59)%和(91.62±2.84)%。2年内6月以内组患儿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40%;6月以上组患儿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0%。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应尽早进行生物共振与药物联合治疗,以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

    作者:吴恩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囊肿破裂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囊肿破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46例卵巢囊肿破裂患者的阴道超声表现。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39例为黄体囊肿,诊断符合率为93.4%;14例为巧克力囊肿,诊断符合率为57.1%,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快捷及方便,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急腹症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张丹;王韶雯;李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创新型实验中心建设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创新型实验中心的建设以及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分析传统护理学实验室基础条件、教育理念以及管理体系现状,根据护理学专业发展的特点,结合临床实际需求,提出创新型实验中心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结果:创新型实验中心的建设应从护理学实验中心的硬件设施、管理体系、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结论:创新型实验中心的建设使护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可以促进护理教学的发展。

    作者:田红梅;何剑;周敏;胡可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传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系列改革探索,明确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突出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在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实验室管理及多元化考核方法等探讨生物医学工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改革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正美;郑浩;鲁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常见无损检测设备的校准验证方法研究

    目的:介绍无损检测的常见种类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常见无损检测设备的校准和验证方法。方法:通过了解常见的无损检测设备及其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各无损检测设备所采用的校准依据、主要技术参数以及对校准结果实现验证的主要方法。结果:对无损检测设备进行重复性、复现性及破坏性等的验证,确认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以达到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结论:选取适当的无损检测手段以及设备性能良好的检测设备,做好校准结果和使用要求的验证是提高无损检测数据精确度的保障,可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务。

    作者:孙静;樊超;李凤霞;侯铁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光电MEK-8222K血细胞计数仪维护案例分析

    MEK-8222K是由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于2002年底推入中国的一款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针对仪器的技术性能、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案例进行分析。

    作者:马玉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Taema-V6型呼吸机的故障与维修

    Taema呼吸机是法国原装进口的多功能呼吸机,其结构紧凑,操作灵便,具有智能化功能,从婴儿到成人均可得到对应的治疗模式。现以Taema-V6型呼吸机为例,讨论分析有代表性的维修实例[1]。

    作者:张思远;张鹏;陈文霞;王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