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慧;余其霞;李旭
目的:了解输卵管积液是否具有胚治毒性.方法:收集兔输卵管液和机械诱导的输卵管积液;小鼠超数排卵,收集2-细胞胚胎,随机分配到含有不同浓度输卵管积液、输卵管液(正常对照)和培养液(空白对照)中培养,观察并记录胚胎形态,同时测定新形成囊胚的细胞数和有丝分裂指数.结果:100%输卵管积液组囊胚形成率和胚胎孵化率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01);而低浓度(20%和10%)积液组囊胚形成率和胚胎孵化率与两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各实验组囊胚的细胞数和有丝分裂指数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尸<0.05).结论:机械诱导的输卵管积液,会影响早期种植前胚胎质量.
作者:施瑾;酆豫增;匡延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芬太尼和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手术效果及副作用情况.方法:芬太尼0.002mg/kg、氯胺酮0.3 mg/kg分别用于人流镇痛各100例,并设立不用止痛药物的10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镇痛效果、HR、RR、BP、SpO2、出血量、副作用等.结果:芬太尼组人流无痛率达84%、轻痛率为15%;氯胺酮组人流无痛率达76%、轻痛率为22%.而对照组72%疼痛难忍.两无痛组用药前后HR、RR、BP、SpO2平稳,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增加,无人流综合征发生.而对照组发生率为13%.结论:两种药物用于无痛人流术均较理想,芬太尼较氯胺酮更为安全.
作者:韩玉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与大小鼠精子中精蛋白Mrna存在情况.方法:应用R-PCR法分别从人、大鼠和小鼠精子总RNA中扩增得到精蛋白(protamlne)cDNA片段.结果:人、大鼠和小鼠精子中均存在精蛋白基因相应的mRNA,并发现头部畸形率高的精子中精蛋白mRNA明显减少.结论:精子的nmRNA有可能代表精子发生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情况.
作者:吴小芳;陈晖;陈松;曹坚;费仁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本研究应用亲和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复方红花抗早孕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刀豆凝集素(ConA)、花生凝集素(PNA)、荆豆凝集素(UEA)为分子探针,检测怀孕地鼠灌服复方红花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凝集素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1)受孕鼠灌服复方红花d 4,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onA受体合成增加,呈强阳性反应;(2)PNA受体合成缓慢,至灌胃d 6时合成出现高峰期;(3)UEA受体合成始终未出现高峰期,至灌胃d 8时呈弱阳性反应.结论:中药复方红花在抗早孕作用中影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凝集素受体的表达,阻止胚胎正常发育.停药后,动物可恢复动情周期及正常妊娠.表明本实验所用中药复方红花抗早孕作用是可逆的.
作者:马保华;赵伟;王哲民;韩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宫腔镜及膀胱取石钳处理IUD迷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26例常规取器困难的IUD迷路患者,采用宫腔镜配合膀胱取石钳取出1UD.结果:26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手术,顺利取出IUD,平均手术时间18.3±8.5 mln,无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结论:宫腔镜对于IUD迷路的诊断较B超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配合膀胱取石钳处理IUD迷路是目前处理IUD迷路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杨菁;李明;徐望明;夏南君;苏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更新换代后的IUD使用情况及效果,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由1998年采用历史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上海21个区10 387例放置活性IUD的对象进行临床效果调查.结果:放置24个月末,活性IUD总的带器妊娠率为1.03%,意外妊娠率0.11%,脱落率为2.52%,续用率94.95%.其中年龄,孕产次,放置技术,放置时期及IUD的种类等因素影响IUD的临床效果.结论:活性IUD全面使用后,其临床效果与科研时的效果相似.但放置技术还需提高,各种活性IUD使用比例的现状还需改变.
作者:杨秀兰;庄留琪;吴愉;肖志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凋亡是近年研究较多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受p53、bcl-2、ICE、Fas等基因的调控,并受一些细胞因子的影响.本文就发生在卵泡、黄体及胎盘中的细胞凋亡及可能的调控机理与妊娠的关系作一阐述.
作者:邓文慧;余其霞;李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和辅助孵化技术对体外发育小鼠囊胚孵出率的影响.方法:将昆明白种小鼠的2~4-细胞胚于体外培养到囊胚,观察比较:(1)体外培养囊胚与体内发育囊胚的自然孵化率;(2)体外培养囊胚经辅助孵化后与未行辅助孵化(对照组)的体外孵化率.结果:(1)体外培养囊胚与体内发育囊胚的自然孵化率分别为75.4%和96.2%;有显著差异(P<0.001).(2)辅助孵化与对照组的体外孵化率分别为97.7%和74.0%,有明显差异(尸<0.05).结论:体外培养对囊胚的孵化有不利影响;辅助孵化则能明显提高体外培养囊胚的孵出效率.
作者:林戈;卢光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浓度在结扎术后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PVCS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技术和GrieSS法测定12例PVCSS患者的盆腔局部迂曲静脉及肘静脉血中ET-1、NO的浓度,并与9例结扎术后正常妇女(NwS),10例正常健康妇女(NW)进行比较.结果:PVCSS组,盆腔局部静脉血中N()浓度高于NwS组和NW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ET-1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周静脉血中ET-1、NO三组间无差异.结论:在盆腔局部血中,NO升高,ET-l/NO比值降低,使血管扩张,与PVCSS的发生、发展有关.N()参与了PVCSS患者的盆腔局部血液动力学调控.
作者:史玉霞;郑晓英;洛若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已婚育龄妇女对避孕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对707例20~40岁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知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大部分对象的避孕知识得分在20~60分之间,约占70%.得分在80分以上的对象仅占1.6%.在听说过的各种避孕方法中,宫内节育器位居首位(99.7%),其次是避孕套(97.2%)和口服避孕药(96.6%).(2)研究对象获得避孕知识的首要途径是书籍和手册(50.1%),其次是咨询医务人员(39.9%).(3)影响避孕知识得分的因素包括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避孕知情选择的知识和态度等.
作者:陈锡宽;武俊青;高尔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羊膜腔输液(amniolnfusion,AI)治疗产时羊水过少、胎膜早破和胎粪性羊水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产程中发生胎心异常合并羊水过少、胎膜早破和羊水胎粪污染的孕产妇10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胎心监护下行羊膜腔输液或羊水置换;对照组给予吸氧,改变体位,静滴5%NaHC03等治疗.结果:治疗组经羊膜腔输液500~1 000 ml,胎心可变减速(variable deceleration,VD)和长时减速(period long deceleration,PILD)消失或明显改善44例,有效率占86.3%,明显高于对照组(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19例胎粪性羊水行羊水置换,有17例羊水转为清亮或I度混浊.治疗组产程时间比对照组缩短,治疗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分别为13.7%和34.0%,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3.9%和42.0%;对照组胎粪吸入性肺炎9例,新生儿死亡3例,治疗组仅一例发生胎粪吸入性肺炎,无新生儿死亡.产褥病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羊膜腔输液是治疗产时羊水过少、胎膜早破、胎粪性羊水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茵;徐朗澄;林美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与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915位孕妇,进行宫颈粘液UU的液体培养基分离培养检测;对其中所产的63l例新生儿咽分泌物做UU分离培养,并按婴儿感染与否分为感染组与未对照组.结果:感染组(293例)较对照组(338例)的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多.新生儿并发症包括新生儿咽疱疹、新生儿发热、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结膜炎等.结论:UU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与新生儿并发症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加强孕妇的卫生保健对于降低感染率、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晨;孙广芳;刘晓瑷;潘琢如;洪素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