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感染临床分析

罗伟文;覃铁和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胰腺感染, 综合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感染时机体的危害及控制胰腺感染的措施. 方法 将4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未继发胰腺感染组(A)和继发胰腺感染组(B).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 结果 B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为70.6%高于A组14.3%(P<0.05):B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25.29±6.12)与A组(12.83±2.4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感染对机体的危害非常大,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防治胰腺感染.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硝呋太尔制霉素治疗孕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栓治疗孕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 将定期产检的200例患病孕妇随机分2组,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栓和克霉唑栓组,同时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栓组有效率96%(100例),克霉唑栓组88%(100例),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栓组疗效更优. 结论 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栓阴道放药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孕妇易接受,方法简单,是治疗孕期念珠菌性阴道炎较佳的疗法.

    作者:翁应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Survivin和hTERT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存活素(survivin)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在脑胶质瘤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脑胶质瘤标本Survivin及hTERT蛋白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其与胶质瘤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及hTERT蛋白表达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脑胶质瘤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并与脑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各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Survivin与hTERT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比也随之逐渐增加,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444,P<0.01).结论 Survivin和hTERT蛋白在脑胶质瘤呈过度表达,并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两者的激活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赵立斌;贺红艳;贺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VEGF和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Bc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hal growth 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迭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80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Bcl-2和VEGF的表达. 结果 NSCLC组织中VEGF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VEGF和Bcl-2的表达在高、中和低分化肺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肺癌TNM分期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VEGF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cl-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的表达无差异性(P>0.05).VEGF、Bcl-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EGF和Bcl-2的高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两种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对肺癌患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

    作者:曾慈梅;徐海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HSP60的变化情况及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热休克蛋白HSP60的变化及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探讨HSP60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HSP60的表达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测定.结果 30例胃癌患者HSP60表达(76.67%)显著高于3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30%)(P<0.01)与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36.67%)(P<0.01).与3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及不典型增生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菌株HSP60表达(55.77%)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菌株(26.09%)(P<0.005).结论 HSP60的过度表达与胃癌、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HSP60的过度表达可能发生在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推断可以通过对HSP60表达的检测,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及趋势进行预测,把握胃癌分化的程度的判定,对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孔梅;王晓鸿;陈红涛;廖莉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皮肤损害的临床变迁分析

    目的 探讨近20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皮肤粘膜损害的临床变迁.方法 将118例IE分为1988~1997年53例(A组)和1998~2007年65例(B组),对其基础心脏病因、致病菌、皮肤粘膜损害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下降,先天性心脏病、无基础心脏病因上升;(2)致病菌中,草绿色链球菌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上升(3)所有皮肤粘膜损害减少,溃疡增多(上述改变均P<0.05). 结论 近20年来IE基础心脏病、致病菌、皮肤粘膜损害表现均发生了改变,皮肤粘膜损害表现对IE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李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深圳市福田区2005~2008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福田区2005~2008年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5~2008年疫情资料和专题调查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5~2008年福田区共报告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5 379例,年发病率的范围为78.17/10万~169.95/10万,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高峰时间为每年的秋冬季节.1~3岁组发病例数占所有发病的70%以上.4年共报告其它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6宗,主要为诺如病毒感染(4宗)所致.结论 福田区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制.

    作者:石向辉;牛姬飞;黄慈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hMPV支气管肺炎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意义

    目的 了解人类偏肺病毒(hMPV)支气管肺炎(支肺)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5月确诊为hMPV支肺患儿30例,年龄1个月~3岁,入院当日采集静脉抗凝血,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及CD(1656)+)测定,并以3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hMPV组患儿外周血CD8+细胞的百分率为(20.06±5.28)%,明显低于对照组(22.79±4.57)%,P<0.05,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42),P<0.05,但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女患儿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hMPV支肺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免疫功能紊乱,与哮喘患儿相似,提示两者发病机制存在一定联系.

    作者:闵兰芳;万凤国;邵雪军;季正华;徐俊;计雪强;丁云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分析

    目的 分析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各要素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监管高效型的餐饮业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管机构和队伍等方面分析评价餐饮业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现状.结果 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结构完整,但带有过多和重复的技术性内容;餐饮食品安全标准类别不全,缺乏各类餐饮食品加工经营卫生程范.内容近似的多种标准并存;对小饮食店和饮食摊挡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方法.结论 应梳理、整合现有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减少重复和交叉;应用风险评估原则和HAccP原理,加强各类餐饮业卫生规范、食品卫生操作规程等标准的制定;探讨促进经营者自律的监管模式;强化企业自身管理.

    作者:王广荣;冯礼明;韦茂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乙醇中毒35例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纳络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为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纳络酮治疗组35例,B组为纳络酮治疗组33例.其他常规治疗相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中毒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清醒及各种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A组(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纳酮治疗组)患者清醒及各种症状消失时间较B组(单纯用纳络酮对照组)患者短,特别是重度患者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纳络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缩短患者酒后意识清醒时间及各种症状消失时间,可作为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首选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林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YP17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CYP17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强度.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维普,CNKI,Medline,springerlink和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荻取CYP17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结果,所纳入文献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以乳腺癌组与对照组人群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效应指标,采用Rev 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选用合适的模型(固定模型或随机模型)进行数据的合并.结果 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7篇,其中英文5篇,中文2篇,累计病例数和对照数分别为1926例和3200例.CYP17c/c(纯合子模型)合并OR值为1.09(95%CL:0.91~1.30),Z值为0.93,相应的P值为0.35.CYP17c/t(杂合子模型)合并OR值为0.84(95%CL:0.64~1.12).Z值为1.19.相应的P值为0.23.其中5篇文献把所研究总体女性分成绝经前及绝经后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前后均未发现存在相关性.结论 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CYP17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易感性有确切关系.

    作者:王丽;张小围;梁会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循证医学与虫孕终止妊娠方法的选择

    目的 通过分析对比早孕终止妊娠的不同方法,探讨其方法选择,为临床咨询提供详实的方案. 方法 收集本院2008年自愿选用药物流产1 013例,自愿选用无病人流2 424例,对比流产时出血量、术后流血及腹痛天数,并对两组用药方案进行研讨.结果 药物流产组流产时出血量、流产后阴道流血天数及24h内的腹痛程度均大于无痛人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尽管无痛人流的预后明显优于药物流产,但实施难度大,且风险也大,并基于约40%的人群选用药物流产,提示不同方法有不同的适应症.医生应按循证医学原则,充分提供咨询并与早孕妇共同确定流产方式.尽可能减少流产者的心身伤害和经济负担.

    作者:李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血栓通与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栓通、巴曲酶注射液分别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情况.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血栓通治疗组(A组)和巴曲酶治疗组(B组).A组(38例)血栓通注射液4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1日2次,7d为一疗程.B组(32例)第1d,予巴曲酶10BU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滴,后于第3、5、7、9d,予巴曲酶5BU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滴.总计使用30BU,为1疗程.根据患肢消肿程度结果判断疗效.结果 1~3疗程后,B组较A组相比,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89.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愈率B组68.8%明显优于A组4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栓通和巴曲酶均为良好的治疗深静脉血栓药物,但巴曲酶优于血栓通,且对于近期血栓形成病例效果好.

    作者:李磊;李治敏;程旋;周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四川省2004~2008年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

    目的 了解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全省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由省负责指导各流行县防治措施实施与患者诊治,每年收集、整理临床病历记录和疫情报告病例.结果 全省2004~2008年发病284例.流行区178例,以九寨沟县居多,占发病的62.92%,经采取灭犬措施后,年发病数下降;黑水和茂县随着饲养犬只的增加,发病呈上升和扩散态势.非流行区106例,均为在省内外疫区居留感染发病.检出外省患者21例,在四川省疫区感染4例.结论 九寨沟县在采取灭犬措施后的第2年,年发病数逐渐下降.未采取灭犬措施的黑水和茂县年发病数仍在高位徘徊.各疫区应继续采取及时诊治患者、犬只管理和灭蛉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开展联防.尽快控制黑热病的流行.

    作者:张富南;肖宁;陈漪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中药灌肠联合西药对异位妊娠干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联合西药对异位妊娠干预作用的治疗效果. 方法 氨甲喋呤单剂量50mg肌注一次;米非司酮50mg BID空腹服药,间隔12h,连服3d;中药灌肠方(天花粉、蜈蚣、丹参、制乳香、制没药、赤芍等).上药浓煎汤液定量,1次/d,保留灌肠.结果 总有效率95.3%.结论 中药灌肠联合西药使用,内外兼治,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疗效显著,机体耐受性好,是保留输卵管生育功能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戴海青;田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阴离子间隙在新生儿窒息程度及近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AG值在判断新生儿窒息程度和近期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将14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依据Apgar评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窒息程度与AG值的关系,以及不同AG值与第14、28d NBNA评分的关系.结果 轻度与重度窒息组AG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AG值组与正常AG值组在第14、28d NBNA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G值可作为判断新生儿窒息程度和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赵奕怀;蔡利璇;杨曙晖;林明祥;展爱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血清中EBNal-IgA和EBVCA-IgA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中EB病毒Nal-IgA和VCA-IgA抗体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85例健康人群和93例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Nal-IgA和VCA-IgA抗体,应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和阴、阳性预测值等参数来评估它们在诊断鼻咽癌中的价值.结果 单独检测一种抗体和联合检测两种抗体时EB病毒抗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如下:Nal-IgA分别为:89.1%、94.6%、90.3%、92.8%,VCA-IgA分别为:87.1%、93.5%、88.6%、91.3%,联合检测两种抗体分别为:86.0%、96.8%、93.9%、93.2%.结论 EBNal-IgA与EBVCA-IgA两种抗体联合检测时可显著提高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对鼻咽癌早期血清学诊断和筛查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邓兆享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佛山市2006~2008年服务行业人员乙肝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分析佛山市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为乙肝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结果 共检测65 396人,男性25 997人,女性39 399人.2006~2008年各年的阳性率分别为5.47%、7.30%、6.14%.HBsAg阳性4 114人,阳性率6.29%,其中男性1 977人,阳性率7.60%,女性2 137人,阳性率5.42%,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HBeAg双阳者1 237人,占感染者的30.07%,感染率为1.89%,其中男性699人,阳性率2.69%,女性538人,阳性率1.3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四个年龄组中年龄与HBsAg阳性率增长呈正相关;HBsAg、HBeAg双阳率则相反,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P<0.01).结论 本地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乙肝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该行业人群的预防卫生管理工作,及时医治现症病人,积极推广免疫接种,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

    作者:高峰;陈婷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索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近年来在我院住院的261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203)、治疗方式(P=0.002)和高血压(P=0.0003)是老年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结论 对合并高血压的高龄NVAF患者应进行正规的抗栓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作者:曾敏;吴智勇;郑茵;陈娟;冯光球;符秀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旋毛虫不同地理株冷冻耐力的观察

    目的 观察旋毛虫不同地理株的冷冻耐力.方法 将7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每组分别感染-18℃保存不同时间的旋毛虫河南株、云南株及乡土旋毛虫,每只小鼠经口接种300条肌幼虫.感染后42d剖杀,将全身骨骼肌消化后收集肌幼虫,测定其生殖力指数(Reproductive capacity index,RCI).结果 旋毛虫河南株-18℃保存0、6、12 h后的RCI分别为91.4、0.03及0(X2=26.453,P<0.05),云南株-18℃保存0、6、12、24 h后的RCI分别为235.6、0.04、0.01及0(X2=21.115,P<0.05);乡土旋毛虫-18℃保存0、6、12、24、48h后的RCI分别为34.6、26.8、21.9、10.8及7.4(F=8.505,P<0.05).结论 旋毛虫河南株与云南株对低温的抵抗力较低,-18℃分别保存12、24 h感染性已完全丧失;乡土旋毛虫对低温抵抗力较强,-18℃保存48 h仍有较强的感染性.

    作者:李婷婷;毛福荣;崔晶;李楠;王中全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广州市某医科院校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某医学院学生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状况.方法 分别采用直接涂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学生的粪便和血清进行检查. 结果 粪便检查4 438人,华支幸吸虫卵阳性5人,感染率约为0.11%;ELISA法检查415人,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阳性10人,阳性率约为2.41%. 结论 广州市医科大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但仍需注意高校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的防治工作.

    作者:陈雪瑛;卢金英;邱志超;邹燕群;王柔升;许健;邓英钊;祝中一;陈代雄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