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失控原因分析

彭小丽;吴文权

关键词:凝血检验, 质量控制, 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凝血常规检验质控失控的原因.方法 分析122项次凝血常规检验质控失控的原因,并将失控原因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结果 122项次失控结果中,由于仪器和试剂等原因导致的失控(真失控)69项次(56.6%),其中仪器方面的原因20项次,试剂方面的原因49项次.由于质控物相关操作的原因导致的失控(假失控)53项次,占43.4%.结论 分析仪器进样不准确、检测光强度衰减或光路污物干扰、试剂失效是失控的主要原因.标准化操作可避免质控物复溶不准确或解冻后混合不均匀等大多数的假失控.常规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 500例海府地区已婚妇女阴道脱落细胞学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本地区已婚妇女阴道脱落细胞的情况,达到了解本地区妇女的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按113s分类法.结果 检查海府地区1 500例已婚妇女的阴道脱落细胞学,得出炎症的鳞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为366例(占24.4%)、不典型细胞(鳞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为10例(占0.67%)和轻度不典型增生为3例(占0.20%),其中1例轻度不增生被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鳞状上皮原位癌.结论 定期妇科体检有利于妇女自身健康,极早发现疾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斌;王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调查

    目的 研究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为基础,设计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从生理、心理、日常生活、社会娱乐、家庭和治疗等方面,调查40例16岁以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 生活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是生理(2.05 ±0.677)、心理(2.00±0.847)、睡眠(1.95±0.815)、工作学习(1.33±0.927)、治疗(1.27±0.960)、运动(1.27±0.847)、社交娱乐(1.05±0.932)、日常生活(1.05±0.714)、穿衣(0.88±0.853)、家庭(0.55 ±0.639)、性生活(0.52±0.790),总分为13.60 ±4.573;生理与心理、运动、工作学习、家庭、睡眠及社交娱乐之间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值为0.467-0.503,P<0.01);睡眠与心理之间也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值为0.606,P<0.01;年龄与工作学习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值为-0.490,P<0.01;余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按性别比较时,男女生活质量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8,P=0.183).结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在临床工作中,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该得到皮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

    作者:马福生;梁志明;陈清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198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对心肌的影响.方法 对198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美国MAC1200(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常规检查心电图同时检测心肌酶谱及肝功能,检测采用OLYMPUSAU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 重型乙型肝炎可引起心电图异常、CPK升高、肝功能异常呈正比.198例患者合并心电图异常的占53.5%,仅有21%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慌、胸闷等症状.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为多见,病情进展越快窦性心动过速改变的发生率越高,特别是窦性心动过速反映病情危重的重要指标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往往提示预后极差.

    作者:刘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2006年上海市慢性丝虫病病人随访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现存慢性丝虫病病人的转归情况,为开展针对性地关怀照料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册病人逐一随访并实行线索调查,增补新发现病人,了解相关情况,并给予关怀照料指导.结果 到2006年底全市有慢性丝虫病病人783名,分布在金山、青浦、松江、南汇、奉贤、浦东、闵行、嘉定、宝山等9个历史丝虫病流行区的102个乡镇,其中下肢淋巴水肿/象皮肿701例,鞘膜积液3例,乳糜尿11例;全年104例病人有淋巴管炎急性发作.现有慢性丝虫病病人中,70周岁以上占总病人数的83.5%,并伴有不同症状、体征和其他慢性疾病.结论 对于慢性丝虫病病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料.

    作者:朱民;蔡黎;靳艳军;张小萍;马杏宝;江西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TDM)患者肺通气功能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SPIROANL YEERST2300型电子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各项指标: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VC)、大通气量(MVV)、25%用力呼气流量(FEF25)和50%用力呼气流量(FEF50)占预计值百分比.同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2型糖尿病组患者PaO2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肺功能指标FVC、FEVl、FEF25和FEF50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2型糖尿病有合并症组FVC、FEVl、FEF25和FEF50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组(P<0.05).结论 2TD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早期监测肺功能指标对2TDM患者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一定意义.

    作者:林莉;丁毅鹏;王小智;黄明龙;符丽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西洛他唑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早期干预治疗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Cilostazol CS)对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PAD)的早期干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54例T2DM合并PAD早期(无伴下肢溃疡发生)患者口服CS治疗3个月,同时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在6.5%~7.0%,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主观症状及体征、无痛行走距离和大行走距离、踝肱指数(ABI)、血脂、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等的变化.结果 CS治疗后,下肢疼痛明显好转,无痛行走距离和大行走距离显著增加,ABI指数增加,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结论 CS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平滑肌、调解血脂等途径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早期症状,延缓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的发生,有较好的安全性,适宜T2DM患者PAD的早期干预治疗.

    作者:张学思;张应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人体血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同时测定血清中5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酯类(PAWs)残留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提取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其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及血清中有关激素水平,并运用SPSS分析软件中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种PAEs均在血清中检出,含量范围在ND~40.02mg,/L,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血清中DBP与E2呈正相关(r=0.410),D职与T呈负相关(r=-0.588),男性DEP与PRL呈正相关(r=0.839).结论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普遍存在于人体中,血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的污染比较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黄晓群;刘红河;王晖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广西肝癌高发农村地区人群HBsAg肝病患病筛查现况分析

    目的 分析对比广西肝癌高发农村地区防癌筛查人群及其瑚HBsAg阳性人群的常见肝病的流行特点和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广西肝癌高发农村地区20岁以上常住居民(15 701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肝脏B超检查和体格检查等,并与其中HBsAg阳性人群(2 800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防癌筛查人群HBsAg阳性率为17.83%,其中男性为20.21%,女性为13.18%,男性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在整个防癌筛查人群,肝占位、肝硬化、肝吸虫感染、脂肪肝、酒精肝和肝大等患病率较高,均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防癌筛查HBsAg阳性人群的肝占位、肝硬化、肝炎和肝吸虫感染,男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且肝炎、肝硬化和肝占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防癌筛查人群.结论 广西肝癌高发地区的肝炎、肝硬化和肝占位的患病主要与HBV高感染有关,肝吸虫感染、脂肪肝、酒精肝等常见肝病也同时呈现高患病率状况,尤其男性成年人群是肝病高危人群.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广西肝癌高发农村地区的肝病现状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作者:张春燕;黄天壬;余家华;利基林;何振芳;周德南;叶司原;邓伟;盛鹰;翟红艳;赵盛发;张振权;梁安民;唐步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COX-2和VEGF-C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4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VEGF-C蛋白表达的情况,分析其与胃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测54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4%(38/54)和66.7%(36/54).COX-2及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性(P<0.01),但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浆膜浸润等无明显相关(P>0.05).VEGF-C与肿瘤的TNM分期相关(P<0.01).结论 COX-2及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胃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张银龙;游涛;王向昱;郑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侵袭内阿米巴培养及保种方法的比较

    目的 探索侵袭内阿米巴较好的培养和保种方法.方法 分别应用三种常用的双相培养基对侵袭内阿米巴进行培养和保种的效果比较.结果 侵袭内阿米巴在营养琼脂血清盐水培养基中与其它两种培养基比较能更好地生长和增殖.结论 营养琼脂血清盐水培养基制备方法简便,可较好地用于侵袭内阿米巴的培养和保种.

    作者:李少芬;李爱群;覃秋莎;谭学贤;郑璟;招志翔;邝润龙;陈代雄;李小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比较不同药物在防治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的药物在治疗及预防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 对12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患儿,按2: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3组.比较3组治疗前、停药前和停药后12m,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取得临床缓解所需时间(T)、咳嗽症状恶化数、典型哮喘转化率和肺功能方面,治疗Ⅰ组和Ⅱ组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孟鲁司特钠治疗及预防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肯定,副作用少,病人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育能;潘小安;钟帼钰;李谨瑛;肖雪葵;陈庆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头孢哌酮致双硫醒反应的系统性定量分析

    目的 探索头孢哌酮致双硫醒反应的发生规律.方法 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按设定的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头孢哌酮所致双硫醒反应共计58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5例.其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居多.结论 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头孢哌酮致双硫醒反应的发生,坚持合理用药.

    作者:任少琳;李丽;周祥富;何书华;王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合理使用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我国18岁以上人群患高血压病达1.6亿[1],而我国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2],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及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降低高血压,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桂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研究生学术行为过程中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研究生睡眠状况、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 利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方式采用自评填写问卷,选取HAMA焦虑总分>14分80名在校研究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人,实验组给予心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研究生睡眠状况、焦虑情绪都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 心理干预有利于研究生的身心康复.

    作者:陈秋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凝血功能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的水平变化.结果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浆Fbg和DD水平明显升高,AT-Ⅲ:A异和AT-Ⅲ:C明显降化;稳定期Fbg和DD水平较急性期组明显降低,AT-Ⅲ:Ag和AT-Ⅲ:C较急性期组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结论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意义.

    作者:蔡吕成;丁毅鹏;林莉;符丽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咽炎综合治疗效果观察

    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其发病率占咽喉疾病的10%~20%[1].

    作者:董天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阿米替林联合He-Ne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100例

    目的 观察口服阿米替林联合He-Ne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He-Ne激光仪光束照射皮疹区,每天1次,每次15~20min,14d为1疗程;同时口服阿米替林,每次25mg,每天3次,14d为1个疗程.结果 100例患者中,痊愈81例,显效13例,好转6例,痊愈率81%,总有效率94%,其中仅1例发生后遗神经痛.结论 口服阿米替林联合He-Ne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肖红艳;蔡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甲状腺癌中ER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甲状腺病变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探讨其在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的生物学性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在128例甲状腺良、恶性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甲状腺癌中E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中ER的表达,且与甲状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但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 ER的检测可作为反映甲状腺病变良、恶性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作者:史忠新;贺颖;王彩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不同HBVM模式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Presl)抗原在不同HBVM模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22例乙型肝炎患者,20例健康人群的前S1抗原和其他乙型肝炎标志物,用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242例标本中Presl抗原的总阳性率为76.86%,其中模式(1)91.30%、(2)79:41%、(3)100%、(4)57.14%、(5)0%;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4.20%、78.43%、100.00%、61.90%、0.HBeAg阳性模式组与阴性模式组比较χ2=27.48,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DNA阳性的188例中,Presl抗原检出率为86.17%(162/188),Presl与HBV-DNA两者测定结果的总符合率为79.34%,两者的总检出率有关联(P<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是一个能较好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检测前s1抗原尤其适合没有条件开展PCR检测技术的基层医疗机构.

    作者:杨文荣;刘悦;蔡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葛根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范围和锥体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梗死范围和锥体细胞的影响.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S组(假手术组)、IR组(缺血再灌注组)和P组(葛根素预处理组),每组24只,依术后处死动物时间的不同每组又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8只,同时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2h后再灌注损伤的SD大鼠模型.用TTC染色法测定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海马区锥体细胞数.结果 S组未见梗死灶,P组脑梗死范围明显比IR组缩小(P<0.05或P<0.01).P24h、P72h组神经元损伤程度较IR24h、IR72h组轻;P24、P72h组存活锥体细胞数明显多于IR24h、IR72h组(P=0.014,P=0.004).结论 葛根素预处理能减少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范围和锥体细胞的死亡.

    作者:潘登;谭军;赵秀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