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贤
目的:了解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提高对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认识.方法:收集在本院肾内科住院并确诊为高尿酸血症肾病的73 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3 例患者中,平均病程15.2 年,平均年龄58 岁.其中有痛风家族史12 例.有痛风结节26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0 例,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8 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2 例,蛋白尿58 例,血尿56 例,低比重尿50 例,尿路结石42 例.治疗上,所有病例急性期均使用非甾体消炎药,其中15 例用了秋水仙碱.慢性期62 例用别嘌呤醇降尿酸,46 例用苯溴马隆促尿酸排泄,用替米沙坦降血压,有肾功能不全时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16 例终达尿毒症,给予血液透析.结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上升,控制高尿酸血症是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关键.
作者:曾淑云;朱耀;何兰芬;叶影芳;朱华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一般调查问卷、生活质量量表(SF-36)测定200 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均低于常模组(P<0.01).结论: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与常模相比生活质量较低,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婚姻状况等.
作者:邱碧秀;姜秀荣;方海燕;王平;江林红;魏丽萍;于秀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联合阿立哌唑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情况.方法:将120 例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60 例,依据治疗后数周HAMD 减分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头三周两组之间HAMD 比较(p﹥0.05)减分差异不明显无临床统计学意义.六周后联合用药的减分率较高,两组差异显著.结论:新一代抗抑郁药合并阿立哌唑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能有效改善病情,六周后疗效明显,减分率更高.
作者:李皖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手术的配合要求,以及对临床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子宫全切除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 年10月~2011 年12 月我院入院治疗的需要进行子宫全切除的134 例患者进行了研究,采用了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LAVH)以及腹腔镜子宫全切除(TLH)两种方法,以同期进行经腹子宫全切除(TAH)手术的97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重点考察了手术前与手术中的配合,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于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在手术时间比较中,LAVH 以及TLH 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量明显高于LAVH 组以及TLH 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中,TLH 组与LAVH 组基本相当,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的方式进行子宫全切除,出血量更少,对于患者更安全,并且术后恢复迅速,临床中要注意细致合理的手术配合,包括术前准备以及术中配合等,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临床上要给予额外的关注.
作者:郭丽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心理护理是高血压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护理,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因此,有效的治疗与细心的护理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本文着重对运用语言美的重要性、要求及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李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位置相当于子宫峡部并位于子宫腔以外.是少见的异位妊娠类型,极具危险性.近几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早期正确诊断并及时处理.临床常用阴道超声与彩色多普勒成像相结合的超声检查,孕早期诊断率高,MRI 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宫、腹腔镜既可用于CSP 的诊断,也是治疗方法.治疗方案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保守性手术治疗及子宫全切术.有剖宫产手术史的妇女,孕早期应常规行超声检查.严格遵守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以及积极推行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是降低CSP 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银苓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 60 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根据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知识程度、接受能力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通过实施健教育教育,家长对小儿护理知识测试合格率达 92 %以上.结论健康教育在HIE 中十分必要,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医疗手段而异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以及病人的满意率.
作者:何仕芬;谭南芳;林美玲;梁正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红霉素静滴治疗感染性疾病较为普遍,但严重的胃肠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对红霉素胃肠反应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措施,在临床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现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此作一概述.
作者:杨增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17 例磨牙冠根斜折的原因及保存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17 例冠根斜折的磨牙松动较大的折片拔除,对保留部分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以根管桩固位,光固化树脂充填后,全冠修复.结果:经1~2 年随访,成功110 例(94.02%),好转5 例(4.27%),失败2 例(1.71%),总有效率为98.29%.结论:磨牙发生冠根斜折后,经及时妥善地保存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宋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用噻托溴铵(思力华)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在2009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期间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 例,分为A,B 两组.A 组吸人思力华,B 组给予常规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论:吸入噻托溴铵可有效改善肺功能并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何凤麟;高进程;邹章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为主要临床表现,关节的受累常从四肢远端的小关节开始,近侧的指间关节常发病,呈梭状肿大,其次,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髋关节等,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1).患病时,患者很多需要不能自行满足,需要护士进行帮助与照顾,护理中运用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可以满足和识别患者各种不同的需要,大大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作者:苏秀琴;历春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健康宣教对预防疾病及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让患儿及家长了解病情,并积极配合医护行为的作用.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为患儿做健康宣教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我们做了如下调查分析:
作者:米兰萍;徐卫民;郑景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我院承担着当地人民就医和驻军医疗服务的福利性单位,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随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医疗根据当地医保政策接纳诊治的同时,承受着较大压力及医疗费用的亏损.药品利润空间在缩小,工作人员工资上调,工资成本上升,军队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实行全成本核算,节能耗材,完善管理机构,从管理中求效益.
作者:郭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身体的健康状况与心理、精神的健康相互影响.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各系统、器官疾病相继出现,呈现多病性的特点,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显著影响.老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诸多的躯体不适、活动受限,导致老人情绪、认知、行为受到影响,变得焦虑、痛苦、抑郁、急躁、恐惧、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等,如不能给予正确的心理调适,可进一步演变成严重心理障碍或老年性精神疾病.
作者:赵高明;杨莎;索向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及其在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方法: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150 例糖尿病患者的D-二聚体.结果:随着年龄增长D-二聚体的阳性率也随着升高,40~49 岁组为11.8%,50~59 岁组为30.8%、60~69 岁组为33.3%、70~79 岁组为59.6%、80 岁以上组为71.4%.结论:定期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对观察糖尿病及判断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刘善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120 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利培酮口服,观察组患者阿立哌唑口服.结果:治疗后8 周两组PANSS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1),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但阿立哌唑临床副作用少,更适合老年人应用.
作者:劳恩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从病人方面、护士方面和其他客观因素分析新形势下影响护患关系的不同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强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应主要从医护人员入手,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继续再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需要社会、管理层、病人等各方面的配合.
作者:李建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行股V 穿刺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方法:大腿稍外旋呈外展位,选择腹股沟韧带下2~4cm 摸到股A 搏动,在股A 内侧0.5-1.0cm 处行45 度角进行穿刺,抽出V 血.结果:血流量充足,血液透析治疗顺利.结论:该方法方便、快捷、成功率高.
作者:李永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进行凝血因子Ⅶ活性检测,研究凝血因子Ⅶ在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因素中的作用,在重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中的意义,以及与其他肝脏主要合成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宜春市人民医院)肝病科重型肝炎患者72 例为研究组,对照组58 例,同时测定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浆的PT、PTA 和凝血因子Ⅶ活性,两者对照研究.结果:发生重型肝炎时Ⅶ因子和PTA 水平分别为24.65±4.30%及30.8±5.42%,随着病情加重Ⅶ因子和PTA 水平逐渐降低,病死率逐渐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死亡者Ⅶ因子和PTA 水平逐步迅速降低,而存活者则逐渐升高.在病情加重或恢复时,Ⅶ因子较PTA 先下降或上升;通过分析可知,Ⅶ因子和PTA 水平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32),临床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Ⅶ因子水平可作为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较PTA 水平更为敏感.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同时测定Ⅶ因子和PTA 水平,以便更早、更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
作者:伏俊;李夏平;伏勋超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