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间的关系探讨

彭树道;李明;胡国良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间的关系,为临床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的乙肝六标及HBV-DNA含量,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院及国内近五年医学期刊的相关报导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检测的775名患者中有331人为大三阳,92.5%检出HBV-DNA,含量为7.49±1.12,HBcAb检出率95.23>HBsAg85.94,几乎血清标志物的各种组合均有HBV-DNA检出.结论:①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为大三阳,基本可以确定有HBV复制;②对于献血员筛选,有条件的地区好同时进行乙肝两对半及HBV-DNA检测;③对于HBV感染者的复诊,尤其是为了观察药物疗效的患者,只需进行HBV-DNA检测.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婴儿抚触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明确婴儿抚触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患儿康复过程中有明显的辅助作用,并可减轻脑瘫的发生率及程度.方法:选择60例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除给于相同的药物治疗外,治疗组患儿同时给于抚触,2/日,与药物治疗同疗程进行,而对照组则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经抚触及药物治疗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症状、体征消失均较对照组快,差异非常显著(P<0.01).经1年随访,治疗组中脑瘫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婴儿抚触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有明显的辅助作用,可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症状的缓解,减少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周利臣;丁晓霞;李建业;杨晓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80例血管性痴呆临床及影像学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综合分析180例脑卒中后痴呆并经长谷川痴呆量表检查的临床资料,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治疗转归,并计算脑内软化灶体积.结果:所有病例临床特点为智能障碍伴脑卒中突然发生或多次卒中后发生,伴局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长谷川痴呆量表检查,介于10~20分之间,头颅CT显示脑内异常密度灶,MRI示T1、T2异常信号,采用pulicipop体积计算方法,脑内病灶体积介于80~150ml之间,75%患者正规治疗有效.结论:血管性痴呆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其他类型痴呆疗效好,反复发作脑卒中可加速痴呆过程,控制血管损害因素可延缓痴呆的发展.

    作者:付培平;李家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红花注射液配合针灸及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2年2月~2000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02岁.诊断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会>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CT及MRI证实.其中发病即昏迷者、肝肾严重疾患者,心功能严重障碍者为观察对象.

    作者:周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知识需求的探讨

    目的:通过了解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的知识需求状况,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及有效的形式.方法:采用自设知识需求调查问卷,对60例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调查,分别于手术后5~7天、出院后1个月、2个月时访视患者并填写问卷.结果: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在不同时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不同,对教育形式的要求多样化,对选择医生或护士作为主要健康教育者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教育应具有阶段性及连续性,形式多样化,并且发挥护士作为健康教育者的重要作用.

    作者:朱秀;张瑞莲;陆虹;来小彬;郑修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抗精神病药物对血压影响的对照研究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血压的影响,了解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情况.方法:随机选择60名住院精神病人定时测上肢血压.结果: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新入院首次服药者及50岁以上老年病人血压影响较为显著.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结论:新入院首次服药者,年老体弱者应重点观察,加强护理,防止或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王君;李月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4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X线诊断分析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 of bone简称FCD),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或运动后局部轻微胀痛,多在外伤后偶尔发现.由于对本症认识不足,易被误为骨囊肿、骨结核、良性或恶性骨肿瘤,而致手术治疗.现将我们收集的4例总结如下:

    作者:郁开朗;赵晨;马文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应用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79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三年前后临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剂量、合并用药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合并用药率,常用剂量及大剂量治疗率均低于以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治疗作用及副作用方面亦优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张绍文;张群;罗毅;宋鑫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第三讲精神超脱心理治疗

    一、投入与超脱人有需要(生理需要,精神或心理需要),便有心理上的欲望、追求与动机(行动的契机)出现,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愿望、理想、目标,就制定行动的计划,立志愿,下决心,并采取行动,奋发有为,不断上进,甚至是全身心地投入,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表现出意志的行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有社会交往的需要,相爱、相属的需要,安全不受他人威胁的需要,获得社会地位、社会赞誉的需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的需要,追求生活快乐与享受的需要.

    作者:杨德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脑出血与脑梗塞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及脑梗塞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及相关问题,并对其加深认识.方法:收集近5年来105例经CT证实的脑出血及脑便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9%的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发生率依次为意识障碍、智能损害综合征.神经症样综合征、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遗忘综合征.老年组意识障碍和智能损害综合征发生率高,非老年组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高.精神病性症状以皮层病变比例为高,其它精神障碍以皮层下病变比例为高.各类精神障碍常可同时出现.结论:脑出血和脑梗塞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之高,临床医师应预以重视.

    作者:王振玉;李喜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贲门部癌84例诊治体会

    食管下段及贲门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相当多病人早期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均属晚期,治疗棘手,预后欠佳.近年来,随着对肿瘤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手术适应症及手术范围的扩大,切除率及5年存活率有明显提高.自1996年3月~2001年9月间,我们共收治贲门部癌84例(病变均在距门齿38cm以下),现分析如下:

    作者:郭贯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住院精神病人的院内康复初探

    我院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中,绝大多数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反复住院,精神日趋衰退,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往往不明显.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住院时间长,故生活自理能力日趋下降,精神病阴性症状突出,社会功能明显减退.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精神残疾,充分挖掘内部潜能,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住院精神病人的院内康复工作,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作者:乔梅仙;奚士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产前超声诊断先天畸形分析

    目的:提高先天畸形的产前诊断率.方法:对1996年~2002年住院分娩孕13周~产后7天的畸形儿266例进行产前诊断情况回顾性分析.主要产前诊断方法为超声检查.结果:胎儿畸形的发生率16.2‰,产前诊断率46.2%;泌尿系统畸形产前诊断率位居第一(88.2%),其次为消化系统畸形(85.7%)、神经系统畸形(84.3%);染色体疾病、消化系统畸形和胎儿肿瘤的早期产前诊断率较高.指趾畸形产前诊断率低(5.1%);唇裂、失天性心脏病近年的产前诊断率在提高.结论:先天畸形儿的产前诊断率呈上升趋势;超声检查是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也是首选方法;先天畸形儿的产前诊断与畸形程度、类别、孕周及超声医生的技术水平、检查仪器的灵敏度密切相关.

    作者:龚丽艳;陈欣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鱼腥草注射液佐治小儿肺炎疗效观察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对小儿健康的危害和生命威胁均较大,近年来,各种病毒引起的肺炎有增多趋势,单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对临床症状改善欠佳,我们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鱼腥草注射液静脉点滴佐治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秀红;赵玲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心理应激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作用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在给予相同药物治疗原则的基础上,A组给以心理应激教育和心理教育,B组给以心理教育,C组不进行任何教育,12周后开始随访,期限为一年.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ISE-3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病情和应激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A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B、C两组(χ2=4.36,P<0.05;χ2=13.29,P<0.01),B组低于C组(χ2=4.15,P<0.05).(2)BPRS总分三组患者随访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随访后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3)教育前后A、B两组积极因素分、消极因素分和病情总估计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以A组改变更为明显.A组消极因素分低于B组(P<0.01),A、B两组积极因素分、病情总估计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1),消极因素分明显低于C组(P<0.01).随访后,A、B两组织极因素分、病情总估计平分均高于C组(P<0.01),消极因素分均低于C组(P<0.01),A组消极因素分低于B组(P<0.05).(4)教育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积极维度分A组高于B、C两组(P<0.05,P<0.01),随访后A组积极维度分高于C组(P<0.01),消极维度分低于C组(P<0.01).结论:心理应激教育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减少复发.

    作者:张衍军;赵逢玉;周长梅;王宝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配合.方法:对60例经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实行了术前心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预防再出血的护理.结果:患者以积极的心理接受治疗和护理,治疗成功率98.33%,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率8.33%.结论:良好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是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竹娥;罗艳丽;王文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对住院女性精神病人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对住院女性精神病人的疗效和作用.方法:对80例住院女性精神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10个月代币强化行为疗法,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总体评定量表(GAS)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后,BPRS、SAPS、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GAS分则显著高于治疗前.结论: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可明显矫治住院女性精神病人因病态心理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改善和强化病人接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作者:刘锋;魏伟;黄妹青;李志满;卢华洋;罗碧丹;廖玉琴;农桂元;黄飞丽;黄永坚;黄莲惠;廖春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妊娠中期补钙预防妊高征的效果观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孕妇特有的疾病,其病因与许多因素有关.随着人们对妊高征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对钙在人体生理功能影响方面的认识提高,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妊高征的发生可能与缺钙有关.本文对正常妊娠中期妇女随意抽样158例进行补钙试验,按补钙量多少分为甲组(1g/日),乙组(2g/日),并以80例同样孕妇做为对照组.现将补钙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向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万拉法新治疗躯体化障碍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万拉法新对躯体化障碍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68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万拉法新组和多虑平组,治疗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与多虑平疗效相当,起效比多虑平快,没有严重的副反应.结论:万拉法新治疗躯体化障碍疗效确切、起效快、副反应小.

    作者:鞠贵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舒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40例临床观察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40岁以后男性,发病随年代不断增加,欧美国家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我国80年代以来发病率为26.80%[1].我院应用血舒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40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千丽娟;王少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96例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96例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TAS评定,并对不同病程、年龄、文化程度及康复训练组进行TAS评定和比较.结果: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述情障碍,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的TAS总均分,因子分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述情障碍,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述情障碍.

    作者:吕建周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