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CT全身骨显像对早期诊断骨转移肿瘤的临床价值

吴国;朱郧鹤;王朝晖

关键词: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全身骨显像, 骨转移肿瘤, 体层摄影
摘要:目的 探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ECT)全身骨显像技术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56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ECT全身骨显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恶性肿瘤患者ECT全身骨显像诊断结果显示,共46例检出肿瘤骨转移,检出率为82.14%,其中以乳腺癌的肿瘤骨转移检出率高(90.91%,20/22),其次为肺癌和肝癌,检出率分别为87.50%(14/16)和80.00%(8/10),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低(50.00%).ECT共检出肿瘤骨转移部位72处,其中以肋骨转移比例高,为41.67%,其次是椎骨和四肢的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11.11%,其他部位的检出率合计为22.22%.ECT全身骨显像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7.67%)和阴性预测价值(91.67%),但特异性较低(73.33%).结论 ECT全身骨显像在早期诊断肿瘤骨转移较传统影像学方法效果更好,可提前骨转移的检出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宝贵的生存时间.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西医常规疗法联合滋肾通阳活血方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心绞痛应用滋肾通阳活血方联同西医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确诊并收治的324例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肾阴亏虚、心阳瘀阻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内科药物治疗,选用药物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及普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滋肾通阳活血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胸闷、胸痛、气短、心悸、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总积分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积分指标均改善显著(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6.05%,与对照组的58.64%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炎症标志物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绞痛隶属于肾阴亏虚、心阳瘀阻证者,应用滋肾通阳活血方联同西医常规治疗可大幅度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中医证候,虽无法更显著地改善心电图指标,但可显著地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状态,且安全性好.

    作者:黄迎春;马丽荣;刘盼功;张明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免疫功能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验对小儿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儿科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52例MPP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72例(重症组)和轻症80例(轻症组),另选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均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与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统计分析三组儿童血清中的各项指标.结果 ①重症组与轻症组患儿的血浆IgG、IgM水平高于对照组儿童[(11.85±3.02)g/L、(9.42±2.54)g/L vs(7.13±2.22)g/L;(2.61±0.85)g/L、(1.35±0.53)g/L vs(1.02±0.48)g/L],而IgA水平低于对照组[(1.17±0.80)g/L、(1.42±0.68)g/L vs(1.55±0.75)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症组患儿血浆IgG、IgM水平高于轻症组患儿,而IgA水平低于轻症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重症组与轻症组患儿的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儿童[(43.30±22.10)mg/L、(21.20±16.40)mg/L vs(7.42±3.21)mg/L;(25.17±20.18)pg/mL、(16.99±15.37)pg/mL vs(10.24±3.37)pg/mL;(48.12±18.27)pg/mL、(34.98±10.38)pg/mL vs(13.47±4.38)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症组患儿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PP患儿血清hs-CRP与TNF-α及IL-6水平呈正相关(r=0.527,P=0.018;r=0.482,P=0.022).结论 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对MPP的诊断具有良好的预判作用,有利于协助医师进一步了解患儿的病情,进而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朝燕;禹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救护理流程改善在儿童急性中毒血液灌流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流程改善在儿童急性中毒血液灌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8月收治的50例急救流程改善后的急性中毒患儿为观察组,我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的急性中毒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抢救效率、治疗效果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中毒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催吐时间、灌流时间、激素静脉滴注时间分别为(2.25±0.47)min、(4.40±1.62)min、(2.45±1.22)min、(4.72±1.56)min,(3.22±1.34)min,短于对照组的(4.21±0.51)min、(7.18±2.75)min、(3.89±1.25)min、(6.24±1.88)min、(5.13±1.75)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60.0%,病死率为12.0%,低于对照组的32.0%,住院时间为(9.45±1.13)d,短于对照组的(12.35±2.67)d,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86.0%,高于对照组的68.0%,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救护理流程改善能够提高儿童急性中毒的抢救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陈芳;周丽;王小梅;孙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妇科行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2例,根据患者是否使用垂体后叶素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者给予垂体后叶素子宫体肌层注射治疗,并根据给药剂量分为A组(n=34,垂体后叶素6U)和B组(n=36,垂体后叶素12 U),对照组患者术中未应用垂体后叶素.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并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 min、3 min、5 min、10 min、30 min监测患者氧分压(SpO2)、心率(HR)、血压(BP)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间的上述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后叶素给药前后,观察组患者SpO2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和B组患者HR均降低,A组患者的HR在给药后5 min、10 min、30 min明显低于给药前(P<0.05),B组患者的HR在给药后3 min、5 min、10 min、30 min明显低于给药前(P<0.05),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与给药前比较,A组和B组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在给药后1 min、3 min、5 min、10 min、30 min时均明显升高(P<0.05),且B组患者升高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对机体循环系统影响较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谢秋娴;陈婵玉;谢昭雄;曾秀文;黄韩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左半结肠急性病变一期缝合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左半结肠急性病变一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探讨左半结肠急性病变一期缝合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因左半结急性病变而施行一期缝合术.结果 32例患者中治愈31例,死亡1例;出现切口感染10例,肺部感染7例,泌尿系感染4例,心律失常3例,肠梗阻1例,术后吻合口漏1例.结论 严格把握左半结肠急性病变一期缝合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十分必要,在严格执行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左半结肠急性病变一期缝合安全且可行.

    作者:吴坤远;王浩;刘美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临高县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海南省临高县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了解该地区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和影响因素,为肠道寄生虫病在当地小学生中的防治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性依据.方法 2015年6~8月以临高县小学1~3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粪便为检验物使用生理盐水涂片法、饱和硝酸钠浮聚法检查蛔虫卵、鞭虫卵及钩虫卵;使用透明胶纸粘贴法检查蛲虫卵.检出虫卵者确定为感染者,依虫卵种类不同分别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采集粪便标本1125份,肠道寄生虫病总感染率为48.53%.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的感染率分别为6.13%、4.36%、0.98%、37.07%.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感染率分别是58.19%、48.43%、37.57%,不同年级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54,P<0.05);男学生、女学生的感染率分别是7.20%、4.27%,不同性别之间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P<0.05).结论 临高县小学生肠道寄生线虫病的感染情况仍比较严重,蛲虫病感染率高,钩虫病感染率低;肠道寄生虫病是该地区危害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地卫生部门应定期普查普治,加强卫生宣教,关注儿童健康.

    作者:钟赛凤;吕刚;芦亚君;甘秀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探讨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482例,调查发生术后感染例数、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感染32例(6.6%),分离出病原菌5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1株(57.4%),革兰氏阳性菌15株(27.8%)以及真菌8株(14.8%),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克雷伯菌属为主,占20.3%,革兰氏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4.8%.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伤口异物、手术时间,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均为导致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手术时应尽可能避免危险因素,以免对患者术后造成影响.

    作者:欧洪波;王启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晚期胃癌不同化疗方案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晚期胃癌化疗方案中含多西他塞方案与含表柔比星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在CNKI、万方、维普、PubMed、embase数据库中检索晚期胃癌中含多西他塞方案与含表柔比星方案对比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已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评价,确定纳入研究的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绘制森林图,系统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含多西他塞方案总缓解率(ORR)优于含表柔比星方案(RR=1.24,95%CI:1.03~1.49).在神经毒性方面,含多西他塞方案发生率更高(RR=3.92,95%CI:1.31~11.69),在血小板减少方面,含表柔比星方案发生率更高(RR=0.69,95%CI:0.50~0.95).在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恶心、呕吐等方面,两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期胃癌联合化疗方案中,含多西他塞方案总缓解率优于含表柔比星方案.

    作者:李薇;闫涵;黄建红;张义;胡小军;曹邦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运动与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和慢性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运动与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和慢性并发症发生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内科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相关疾病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糖、脂代谢水平及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BG)、2 h纤维蛋白原(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BG、2 hBG、HbA1c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身体质量指数(BM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TC、TG、BMI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共出现慢性并发症13例(26.0%),对照组出现28例(56.0%),观察组慢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水平,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伦媛媛;宋增新;赵梅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翻转课堂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物理诊断学课程具有内容多、要点多、操作性强、学生理解消化难等特点,目前的传统物理诊断学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不能适应其教学需求.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创新的新型教学形式正迅速席卷全球.笔者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应用于物理诊断学教学中,通过精心制作教学视频和构建网上平台,使医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获取,在课堂上通过生生和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释疑解惑、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学效果理想,为解决传统教学中的矛盾和不足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作者:刘震雄;赵曙光;窦维佳;秦明;王旭霞;王景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北京地区部分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状况,推广科学合理输血,保障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方法 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文件设计检查表,采取现场查看、工作人员问询、材料查阅等方式调查了81家医疗机构输血管理状况.内容包括用血资质和组织管理、临床输血管理、血液管理、输血病历四个方面.结果 在被调查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私立医院输血管理中,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在临床输血管理、血液管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私立医院在用血资质准入方面好于其他医院,但在输血病历书写规范化方面与其他医院有一定差距(P<0.05),部分妇幼专科医院输血科或血库面积布局需要合理规划.医疗机构在输血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服务能力等项目符合率较高,但有65.4%的医疗机构未开展相关血液回收、血液保护技术.输血病历中的输血前检查项目、输血同意书、输血医嘱等方面符合率较高.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输血后评估、自体输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结论 北京地区输血管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输血准入制度的建立明显提高了输血治疗能力.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完善改进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对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障输血质量和安全.

    作者:刘晓丽;李美霖;陈兰兰;李凤;李天君;车进;张燕华;麻静敏;张文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通过阻断血小板凝集的后通路抑制炎性反应,防止血栓形成.其抗栓作用明显强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已有实验证实其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减少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发生,同时还降低了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由于GPI对于ACS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特异性,为此,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周燕;吴明;马建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植物甾醇对我国南方高血脂人群的临床降脂效果

    目的 研究植物甾醇对南方高脂血症人群的降脂功效,为全面评价我国植物甾醇的临床实效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双盲试验方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招募141位合格试验自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植物甾醇日常摄入组[低剂量(1.04 g/d)、中剂量(1.56 g/d)、高剂量(2.08 g/d)组],采用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不同剂量和疗程(1个月和3个月)的植物甾醇降脂效果.结果 (1)服食植物甾醇后受试者的体质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EA)化验指标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植物甾醇干预后3个月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指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组的LDL值分别为(4.26±0.75)mmol/L、(3.88±0.82)mmol/L、(3.06±0.65)mmol/L和(3.32±0.86)mmol/L,而植物甾醇对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指标降低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向方差分析表明日常摄入低剂量植物甾醇3个月后,LDL值降低了13.6%,而日常摄入中、高剂量的植物甾醇1个月后,LDL值分别降低了18.9%和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物甾醇能有效降低南方高脂血症人群的LDL值而不会影响肝肾功能和体质指数.

    作者:韩嘉宁;邓宇虹;熊龙根;曾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胆汁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6例胆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胆汁瘤大直径5.5~15.9 cm,所有患者的胆汁瘤均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结果 16例胆汁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均效果明显,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胆汁瘤消失12例,瘤体缩小4例,16例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是治疗胆汁瘤的一种创伤小、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安全而便捷的方法.

    作者:李琴;唐建华;林毅;施连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微创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7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微创钻孔置管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微创钻孔置管引流术的7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32.86%(23/70)患者血肿清除量在90%以上,54.29%(38/70)患者血肿清除量在80%~50%之间,12.86%(9/70)患者血肿清除量在50%以下.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预后,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Ⅰ级患者60.00%(42/70),Ⅱ级患者32.86%(23/70),Ⅲ级患者5.71%(4/70),Ⅳ级患者1.43%(1/70),Ⅴ级患者0.结论 对于出血量在20~40 ml且尚未出现脑疝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血压控制稳定后行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效果良好,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出血率低和操作简单的优点.

    作者:谢乐辉;邱平华;李汉城;蔡叶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海南省地中海贫血基因频率分析

    目的 为预防和控制海南省地中海贫血的发病,对本地区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类型、发生频率等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收集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的患者血样,使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反向斑点杂交对其基因类型进行分析,结果采用Excel 2010和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在1693例样本中,α地中海贫血检出604例,占35.68%,其中东南亚型常见,其次为静止型,β地中海贫血检出246例,检出率为14.53%,CD41~42、-28、S-Ⅱ-654为常见突变,复合型75例,占4.43%.结论 地中海贫血在海南高发且以α地中海贫血为主,医疗机构和行政机关应当积极采取大规模筛查和产前诊断等措施,防控重型地贫患儿出生,提高人群素质.

    作者:张继业;李晓娟;符生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一株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 对一株南海深海海洋沉积物来源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将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命名为化合物1~5,通过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化合物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及1株正常肝脏细胞HL-7702后的效果,通过Graphad prism软件测定其IC50,并与经典抗肿瘤药物顺铂对比.结果 顺铂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3.75~5.32μmol/L,化合物2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4~0.74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0~20倍;化合物4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8~6.93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10倍;化合物2和4作用于正常肝脏细胞HL-7702的IC50值分别为3.67μmol/L和12.47μmol/L,与作用于肿瘤细胞的IC50值相比,提示具有较好的抗肿瘤选择性.结论 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次级代谢产物2和4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作者:刘光甫;黎飞;毕雪洁;张华;祝葆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手术室心理干预护理对择期手术患者机体应激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手术室心理干预护理对择期手术患者机体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患者13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手术室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时的血压、心率、血液生化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入手术室、麻醉开始前的心率分别为(79.04±4.22)次/min、(82.63±4.96)次/min,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92.67±7.48)次/min、(99.54±8.63)次/min的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手术室、手术进行30 min以及手术结束2 h时,观察组的肾上腺皮质激素(Col)、血糖值(Glu)、去甲肾上腺素浓度(NE)以及肾上肾素浓度(E)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0/68)、使用镇痛剂率为39.7%(27/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5%(18/68)、70.6%(48/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心理干预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应激能力,对提高手术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南宁;王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延续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延续护理模式对我国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MEDLINE、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OVID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4月.对其中运用延续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护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RCT,135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延续护理组能改善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水平(随机效应模型,WMD=-7.25,95%CI=-8.46~-6.04,P<0.01),降低患肢水肿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RR=0.3,95%CI=0.16~0.55,P<0.01),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随机效应模型,WMD=11.54,95%CI=6.93~16.15,P<0.01).结论 延续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张婷;邹金梅;杨可;王丹;傅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ECT全身骨显像对早期诊断骨转移肿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ECT)全身骨显像技术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56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ECT全身骨显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恶性肿瘤患者ECT全身骨显像诊断结果显示,共46例检出肿瘤骨转移,检出率为82.14%,其中以乳腺癌的肿瘤骨转移检出率高(90.91%,20/22),其次为肺癌和肝癌,检出率分别为87.50%(14/16)和80.00%(8/10),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低(50.00%).ECT共检出肿瘤骨转移部位72处,其中以肋骨转移比例高,为41.67%,其次是椎骨和四肢的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11.11%,其他部位的检出率合计为22.22%.ECT全身骨显像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7.67%)和阴性预测价值(91.67%),但特异性较低(73.33%).结论 ECT全身骨显像在早期诊断肿瘤骨转移较传统影像学方法效果更好,可提前骨转移的检出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宝贵的生存时间.

    作者:吴国;朱郧鹤;王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