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无创正压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观察

费连心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CP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常规治疗30 min无显效后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CPAP组(31例)和BiPAP组(15例).对照组继续给予常规处理,CPA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CPAP通气,BiPAP组则辅助BiPAP通气.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治疗60 min后的疗效、血气分析及生命体征变化及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患者舒适度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0 min后,CPAP组和BiPAP组有效率分别为83.87%和86.67%,高于对照组的59.09%,x2检验显示三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但趋势x2检验显示,有效率由对照组向BiPAP组显著提高(P=0.038);血气分析及生命体征等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三组均显著改善(P均<0.05),治疗后CPAP组和BiPA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BiPAP组患者舒适度显著优于CPAP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与BiPAP通气对ACPE患者疗效安全、确切,BiPAP通气的患者舒适度较CPAP通气模式高,但操作难度大且需要专人看护,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256例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效果及其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经LEEP治疗的CI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0.6% (232/256),复发率为9.4% (24/256);治愈组与复发组在年龄、术前HPV感染、术前CIN病理分级、手术切缘情况、病变范围、病变是否累及腺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LEEP在CIN患者中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对于年龄较大、术前HPV阳性、术前CIN分级较高、手术切缘阳性、病变范围较广、累及腺体的患者,术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案,以期彻底治愈.

    作者:孙华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剖宫产产妇实施早期“指导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导致术后并发症呈增多趋势,因此,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护理质量和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已成为产科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术后产妇早期活动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性护理”能有效促进术后产妇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预防和减低产妇呼吸、循环、泌尿、皮肤等系统的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1].

    作者:谢碧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阿托伐他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红细胞参数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红细胞参数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并且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地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红细胞参数水平,更有利于调整患者的整体血供及循环状态.

    作者:朱继荣;倪素丹;卢章;杨俊芬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均为单侧.单发27例,多发1例.位于腺体内27例,腺体外1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25例,分叶状3例.病灶大径1.2~5.8 cm,平均2.4 cm.平扫时病灶T1呈等或低信号25例,稍高信号3例.T2均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12例,不均匀16例.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较均匀9例,不均匀16例,环形强化2例,1例未做增强扫描.结论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RI对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张明东;黄静;李顶夫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配合蓝光治疗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茵栀黄合剂及双歧杆菌活菌制剂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各60例,三组均采用蓝光治疗,A组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剂,B组加用茵栀黄合剂,C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剂及茵栀黄合剂,观察三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情况、血清胆红素数值及全身状况.结果 组间比较,B组、C组在退黄时间、降低胆红素数值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P<0.01);C组在退黄时间、降低胆红素数值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在普通蓝光照射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剂及茵栀黄合剂比单用双歧杆菌活菌剂或者茵栀黄合剂效果明显,而双歧杆菌活菌剂及茵栀黄合剂均为口服,无需静脉给药,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其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进一步缩短病程,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肌钙蛋白Ⅰ(cTnⅠ)值的变化,探讨窒息新生儿缺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60例窒息新生儿(观察组)确诊当天和30例无窒息的新生儿(对照组)出生后3d的CK-MB与cTn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重度患儿与轻度患儿的平均血清CK-MB分别为(108.5±17.2)U/L、(70.4±15.3) 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7±1.2) 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患儿与轻度患儿的平均血清肌钙蛋白Ⅰ值分别为(0.38±0.03) μg/ml、(0.22±0.02) 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3±0.01)μ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窒息患儿平均血清CK-MB与肌钙蛋白Ⅰ值明显高于轻度窒息患儿(P<0.05);窒息新生儿日龄越小,其血清CK-MB与肌钙蛋白Ⅰ值越高,随着治疗而逐渐下降.结论 窒息新生儿的缺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之间呈正相关性,血清CK-MB与肌钙蛋白Ⅰ值的变化可作为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早期诊断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具有判断病情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转归的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刘珺凌;薛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 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2.6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GCS评分高、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高、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低氧血症、糖尿病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术后低氧血症和术后疼痛明显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谵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作者:何鹏;杨锦平;刘付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腔镜阑尾术后肠外瘘腹腔外脓肿二例

    阑尾切除术是普通外科较为常见的手术,在基层医院已广泛开展.阑尾切除术并发症常见有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肠粘连残株炎等,而腹腔镜术后肠外瘘腹腔外脓肿较为罕见,近年来我们遇到2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卫东;苏雪彤;李益;李良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育龄妇女输卵管性不孕与人工流产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了解福田区妇女不孕状况,探讨输卵管性不孕与人工流产术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2013期间深圳福田区307例不孕症患者的子宫输卵管造影影像资料及人工流产史,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有人工流产史和无流产史患者输卵管病变情况.结果 77例原发不孕中输卵管有病变共23例,占29.9%.继发不孕230例中输卵管病变有184例,占80.0%.人工流产224例,输卵管病变179例,占79.9%.无人工流产史83例,输卵管病变27例,占32.5%.同时比较人工流产次数与输卵管病变关系,1次人工流产史83例,输卵管病变50例,病变率为60.2%,2次及2次人工流产以上141例,输卵管病变129例,病变率为9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流产增加输卵管病变的风险,造成输卵管性不孕.

    作者:赖轶飞;王琳;杨立文;黎绮玲;曹晓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标准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吻合口瘘、出血、Roux-en-Y滞留综合征以及碱性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行10~24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吻合口瘘、出血、Roux-en-Y滞留综合征以及碱性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 (4/32),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4.4% (1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一杰;何谦;林建泉;刘琦;张诚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骨科开放性伤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开放性骨外伤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五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骨科开放性骨外伤感染患者的伤口感染情况,统计其分离出的病原菌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245例患者有150例培养出阳性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95株,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氏阳性球菌55株,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细菌对不同的抗生素均有不同的耐药率.结论 对骨外科感染患者尽早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性分析,对控制抗生素合理使用,预防院内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龚杰;张亚兰;韩卫全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诊断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于B超多普勒引导下行肝组织活检制片,并对切片进行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组织纤维化分级.肝组织活检同时进行血常规、血清肝功能、HBV标志物、乙肝五项等检测.根据各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查结果分为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进行比较,同时将患者肝功临床分级情况与其病理分级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的小叶内变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界面性炎症评分、汇管区炎症评分、纤维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T、PTA、HBV-DNA监测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BI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理分级与临床分级符合率情况K=0.148,u=2.349,P<0.05,提示患者病理分级与临床分级一致性强度微弱.结论 临床诊断并不能够完全正确反应肝组织病变情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若无穿刺禁忌证时应当积极接受肝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作者:吴李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有MRI扫描资料的AIP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随访证实3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 5例MRI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局限肿块型2例,混合型(胰腺弥漫性肿胀伴胰头局限性肿块)1例;病灶周围“包囊征”6例,包囊完整或不完整;肾前筋膜增厚1例;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胰腺病灶、胰周“包囊壁”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MRCP示胆管扩张、胰管节段性狭窄4例,另4例未见明显异常;激素治疗患者2~3次复查表现为胰腺病灶明显好转;所有病例DWI均显现胰腺病灶明显高信号.结论 AIP具有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能够被明确诊断.

    作者:丁怀军;张国权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STA-21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对P-Stat3和IL-17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STA-21对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和白介素-17 (IL-17)的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TA-21治疗2周前后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P-Stat3、IL-17的表达.结果 STA-21治疗寻常型银屑病2周后,P-Stat3和IL-17的水平下降,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06、-4.931,P<0.01).结论 STA-21可通过下调P-Stat3和IL-17的表达而达到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目的.

    作者:卢井发;黄雪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参附注射液早期干预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早期干预急性左心衰的意义.方法 选择桂林市中医医院急诊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诊现场急性左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生命体征及各相关指标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疗后1h、3h、24 h心率、血压改善情况和心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而BNP、CRP、SpO2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在早期干预急性左心衰中的救治作用明显,可作为心血管急症抢救的重要辅助药物,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陈丽娟;蒋文钧;程胜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妊娠糖尿病小鼠模型稳定性比较

    目的 探讨链脲佐菌素方法建立妊娠糖尿病小鼠模型中不同给药剂量对成模率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40只C57BL/6J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链脲佐菌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实验组分别予一次性腹腔注射现配链脲佐菌素溶液20 mg/kg、50 mg/kg、100 mg/kg,之后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自由进水.分别于妊娠第3、10、18天测空腹血糖与体质量,并观察饮水量与尿量变化,比较孕鼠成模情况.结果 20 mg/kg STZ注射组成模率为40%,50 mg/kg链脲佐菌素组成模率为70%,100 mg/kg STZ注射组成模率为50%.空腹血糖与对照组相比较其高血糖状态持续时间长,且体质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链脲佐菌素50 mg/kg腹腔注射C57BL/6J孕鼠是建立妊娠糖尿病小鼠模型的佳剂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作者:雷晨;张婕;王琦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肝(CHB)患者53例、慢性重型乙肝(SHB)患者47例]及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进行检测,比较各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CHB组与SHB组患者IgG、IgA和IgM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SHB组免疫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H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改善组IgG、IgA和IgM水平均明显低于恶化组,且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检测依据.

    作者:宋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腹腔镜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体会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共126例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手术方式平均手术时间为93.2 min,平均出血量63.4 ml,术后未见胆管炎及胆管结石复发.结论 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安全、可靠、有效,严格掌握适应证下适宜在基层医院进一步开展.

    作者:李洁吉;沈巍;胡娟英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软组织肉瘤中C-KIT,PDGFRα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讨论软组织肉瘤(STS)中C-KIT,PDGFRα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直接测序分析32例石蜡STS组织中C-KIT的突变(9,11,17外显子)和PDGFRα(12,1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以10例胃腺癌作为对照.结果 C-KIT基因的突变率为37.5% (12/32),突变位点主要在第11外显子.PDGFRα基因未发现有活性的突变,但其中16例在12外显子第567位密码子(P567P)、4例在18外显子第824位密码子(V824V)发现同义突变.结论 约三分之一的STS发生C-KIT突变,C-KIT可能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STS中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徐玮;李惠;孙怡;侯宁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目的 探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SC)”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效果与改革方法.方法 选取某医药院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83人,随机分为实验班138人、对照班145人.实验班基础医学课程实施OSC的整合教学,对照班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教学.分析、比较两个班学生课程考试成绩、学习策略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结果 ①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和课程模块总成绩(分,百分制):实验班分别为(89.38±8.57)分、(90.43±9.12)分和(89.91±8.85)分,与对照班(78.27±7.77)分、(79.46±8.09)分和(79.23±7.99)分一一比较明显提高(P<0.05).②学习策略(%):实验班参加实验室开放、查阅文献资料、咨询问题人次百分比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自主学习能力(分):实验班[(240.02±26.73)分]明显高于对照班[(208.47±25.42)分](P<0.05).结论 OSC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但课程整合必须与教学方法创新、考核办法完善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和综合改革,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姚柏春;李文春;王配军;赵万红;朱明安;王军;唐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