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内啡肽与μ型-阿片受体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程飚;刘宏伟;付小兵;盛志勇;邱建勇;曹荣

关键词:烧伤, 受体, 阿片样, μ, β内啡肽, 创面愈合
摘要:目的 观察β内啡肽和μ型-阿片受体(MOR)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烫伤组(30只).烫伤组大鼠被造成5%TBSA深Ⅱ度烫伤,对照组仅模拟烫伤.于伤后即刻及伤后3、7、14、21 d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情况. 结果 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内β内啡肽和MOR主要分布于表皮、真皮交界的周围神经纤维、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的成纤维细胞中,强度较弱.伤后3 d,烫伤组β内啡肽表达达峰值(196±16,P<0.01),在皮肤全层均有表达;MOR集中表达在基底层和基底上的角质形成细胞.伤后7、14 d烫伤组β内啡肽仍大量表达.伤后7 d,烫伤组MOR的表达进一步增强,胶原排列紊乱;14 d时部分创面再上皮化,MOR表达达高峰(306±23,P<0.01).伤后21 d,烫伤组创面完全再上皮化,周围神经末梢接近并抵达表皮、真皮交界,胶原排列较整齐,β内啡肽的表达(31±24)与对照组(30±18)接近;但MOR的表达(56±16)仍然高于对照组(28±15).结论 烫伤后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种变化可能影响了创面愈合.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特重度烧伤感染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一例

    患者男,35岁,火焰烧伤总面积71%,其中浅Ⅱ度39%、深Ⅱ度25%、Ⅲ度7%TBSA,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伤后30min入院.入院后常规快速补液,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48 h后予以静脉营养支持.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 g,1次/12 h,抗感染.

    作者:陈炯;韩春茂;俞云松;李克诚;唐志坚;苏国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展望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愈合的创面.由于存在原发性疾病或者初期处理不当以及其他原因,常造成创面的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面愈合的研究始终是创面修复领域的重点.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针对难愈性创面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吴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穿通支皮瓣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及评价采用穿通支皮瓣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臀骶部褥疮患者,按照缺损创面的位置和大小分类设计臀部、骶部穿通支岛状皮瓣或穿通支推进皮瓣进行修复.所切取皮瓣大面积达20 cm×15 cm,穿通支外径在1.1 mm以上,游离穿通支血管蒂长度为2.0~3.5 cm.结果 患者行皮瓣移植术后无皮瓣坏死、创面感染、瘘管形成等术后并发症,创面愈合较快.出院后随访患者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局部褥疮未复发.结论 穿通支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大部分能直接缝合,是修复臀骶部褥疮的良好办法.

    作者:李永林;肖海涛;祁强;周兆平;冈博昭;森口隆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76例特大面积烧伤治疗分析

    1 临床资料1990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特大面积烧伤患者76例,治愈52例(治愈组)、死亡24例(死亡组).治愈组:男48例、女4例,年龄(29±3)岁.烧伤总面积(93±3)%,Ⅲ度(49±12)%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6例、中度23例,骨折4例,胸肺爆震伤5例,腹部伤1例,颅脑外伤2例.死亡组:男22例、女2例,年龄(39±4)岁.烧伤总面积(95±4)%,Ⅲ度(62±11)%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12例、中度6例,多发性骨折2例,胸肺爆震伤3例,颅脑外伤1例.

    作者:姜自清;谢正华;陈正华;丁若虹;韩斌;黄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动杆菌新近流行趋势与耐药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在烧伤病房内流行的报道,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不动杆菌属是致病力较低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表面,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作者:张海军;夏照帆;胡晓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烧伤残余创面的序贯性治疗

    目的 寻找烧伤残余创面序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烧伤残余创面患者25例,采取自身对照,分别以凡士林油纱(A组)、组织工程全层皮肤(HTAS,B组)覆盖创面,用含氧液冲洗、负压引流后覆盖HTAS(C组).取创面标本检测细菌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 mRNA表达水平,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治疗后第3、6、9、12天,患者C组创面细菌量分别为(5.30±1.60)、(1.30±0 80)、(1.70±0.60)和(0.60±0.10)集落形成单位(CFU)/ml,显著低于A、B组(P<0.01).C组创面经治疗后6 d,TNF-α含量和MMP-1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50±0.040)ng/mg、0.210±0.010,明显低于A组[(1.550±0.370)ng/mg、1.040±0.050,P<0.01]和B组[(0.810±0.080)ng/mg、0.640±0.030,P<0.01];B组肉芽组织TNF-α含量和MMP-13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A组(P<0.01).治疗后15、30 d,C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A、B组(P<0.01).结论 应用含氧液冲洗、负压引流后覆盖HTAS,可显著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有效的烧伤残余创面序贯性治疗方法.

    作者:王甲汉;李志清;陈静;任加良;邱学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浸浴结合人工生物敷料和重组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观察

    目的 观察浸浴结合人工生物敷料和重组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rb-FGF2)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效果.方法 将有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5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患者浸浴后,将生物敷料覆盖于创面行半暴露疗法,用rb-FGF2喷湿敷料2次/d,每2~3天浸浴1次并更换敷料;对照组创面消毒后仅以单层碘伏纱布覆盖行半暴露疗法.1个疗程(10d)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有效率、创面细菌学情况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64.3%、89.3%、92.3%和32.1%、67.9%、72.0%,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浸浴结合应用新型人工生物敷料和rb-FGF2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安全、有效,可控制创面感染、提高治愈率.

    作者:高维东;刘旭盛;韩行;韩玉国;余继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β内啡肽与μ型-阿片受体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β内啡肽和μ型-阿片受体(MOR)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烫伤组(30只).烫伤组大鼠被造成5%TBSA深Ⅱ度烫伤,对照组仅模拟烫伤.于伤后即刻及伤后3、7、14、21 d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情况. 结果 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内β内啡肽和MOR主要分布于表皮、真皮交界的周围神经纤维、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的成纤维细胞中,强度较弱.伤后3 d,烫伤组β内啡肽表达达峰值(196±16,P<0.01),在皮肤全层均有表达;MOR集中表达在基底层和基底上的角质形成细胞.伤后7、14 d烫伤组β内啡肽仍大量表达.伤后7 d,烫伤组MOR的表达进一步增强,胶原排列紊乱;14 d时部分创面再上皮化,MOR表达达高峰(306±23,P<0.01).伤后21 d,烫伤组创面完全再上皮化,周围神经末梢接近并抵达表皮、真皮交界,胶原排列较整齐,β内啡肽的表达(31±24)与对照组(30±18)接近;但MOR的表达(56±16)仍然高于对照组(28±15).结论 烫伤后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种变化可能影响了创面愈合.

    作者:程飚;刘宏伟;付小兵;盛志勇;邱建勇;曹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否定向诱导分化为表皮细胞.方法 抽取无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成人骨髓标本,采用Percoll细胞分离液(1.073 g/ml)分离MSC,在体外传代培养至第3代,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用普通L-DMEM培养基和含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维甲酸、氯化钙的L-DMEM培养基诱导7 d.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每天观察两组细胞的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63和广谱细胞角蛋白(PCK)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细胞由长梭形逐渐转变为扁圆形或形态不规则,部分细胞P63和PCK呈阳性表达;对照组细胞持续呈长梭形,P63和PCK未见表达.结论 人骨髓MSC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表皮细胞.

    作者:王素一;韩春茂;赖平平;岑航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救治严重氨烧伤一例

    患者男,26岁,液氨渗漏致全身皮肤多处烧伤.伤后立即送入当地医院,患者出现呼吸暂停,经口行气管插管、气囊人工辅助呼吸,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氨茶碱、甘露醇,伤后3.5 h转入笔者单位.

    作者:姜明;吴彤;徐德生;高凤荣;马银振;李卫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危重烧伤患者航空转运的时机与条件

    目的 探讨危重烧伤患者航空转运(简称空运)的时机与条件. 方法 笔者参与了18例严重烧伤患者的空运,其中休克期内空运4例、休克期后空运14例.空运前要认真填写转送卡、书写病历摘要.一次转运2例以上患者时,要保证伤情较重者先下飞机.结果 每架次空运患者1~6例,空中飞行时间1.5~3.5 h,空运距离420~2 500 km.患者均被安全送达目的地,在进一步治疗过程中,除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余均治愈.结论 只要条件允许、准备充分,可以对休克期内的危重烧伤患者实施航空转运.

    作者:刘毅;张绪生;贺冠宪;肖斌;姜疆;田文艳;刘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皮肤外扩张术修复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观察皮肤外扩张术修复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10例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创面分布于小腿7例、膝部及周围2例、前臂1例,面积10 cm ×4 cm~24 cm×15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皮肤组织外扩张2~3周,之后拉拢缝合或辅以皮瓣(皮片)移植封闭创面.结果 4例患者创面经皮肤外扩张后直接缝合完全封闭;5例创面明显缩小,剩余创面植以游离皮片;1例膝部周围创面虽明显变小但未完全封闭,行局部皮瓣转移覆盖创面,供区植皮治疗.术后随访1~12个月,患者病变部位创面愈合,外形较美观,皮肤感觉正常.结论 皮肤外扩张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可明显缩小甚至封闭创面,修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

    作者:王东生;庄玉君;孙红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胸及四肢严重高压电烧伤一例

    患者男,36岁,被10 kV高压电烧伤胸和四肢,2 h后送入当地医院.患者昏迷,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有气体从右胸腔洞穿口进出,可见肺组织,胸骨及第3、4、5肋已断裂.

    作者:李建伟;唐宗联;严刚;汤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断进取德艺双馨

    前几年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位医科大学校长指出:医学教育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改来改去,学生质量并不比解放前名校培养出来的更好,甚至还差.社会上对于医务人员也有不少批评意见,有些话很难听.当然,这些看法或评价并不一定正确.医学教育总体上说是成功的,临床医生大多数是合格和尽职的,但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医生违背职业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时有所闻,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小腿及足部慢性创面的评估与手术治疗

    目的 探寻治疗小腿及足部各类慢性创面的较佳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42例患者51处慢性创面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不同位置与创面感染及炎性反应程度进行评估,针对性采取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后续选择植皮、皮瓣移植、截趾等手术方式.根据一次性治愈的创面数计算手术成功率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结果 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86.3%,住院时间为(17.8±2.1)d.结论 依据创面评估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及结合创面具体位置确定手术方案,对小腿及足部的慢性创面治疗非常重要.手术是修复此类创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保护肢体功能并缩短病程.

    作者:姚庆君;胡大海;董茂龙;徐明达;陶克;王洪涛;谢松涛;周琴;陈璧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修复上肢电损伤创面

    目的 建立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为血供的带蒂腹部皮瓣覆盖上肢电损伤创面的手术方法,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以第7~10肋间穿支血管供养的腹部皮瓣,修复6例电损伤患者肘部、前臂、腕部、手掌部创面.皮瓣面积16.0 cm×12.0 cm~9.0 cm×7.0 cm,移植皮瓣18~21d后断蒂.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及外观.结果 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耗时短.5例皮瓣移植后全部成活;1例皮瓣因切取时超过脐旁线,致远端边缘3.5 cm×2.0 cm部分坏死.术后外观满意.结论 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适用于前臂、肘部及手部损伤创面的修复.

    作者:潘云川;陈思环;徐家钦;粱尊鸿;宋文娟;林诗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进一步重视创面处理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创面处理贯穿于整个创(烧)伤治疗的始终,是该领域重要、基本的问题之一.20余年来,由于干细胞、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高新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创(烧)伤救治中的应用,使得创面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临床治疗也有突破性进展,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进步.当然,也应看到由于创面的复杂性,该领域仍有许多没解决的问题制约着临床治疗的进展,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创面处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作者:付小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救治严重高压电烧伤一例

    患者男,21岁.不慎被10 kV高压电击伤并昏迷,同伴施以人工呼吸约2 min后患者苏醒.在当地医院抢救后,曾转到另一家医院,其间静脉输入等渗盐水500 m1,200 g/L甘露醇250 ml.

    作者:姜明;徐德生;吴彤;高凤荣;李卫卫;马银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细胞碎片残留

    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及材料1.1.1 试剂 鼠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简称CK)、鼠抗波形蛋白单克隆抗体(简称VIM)和其他免疫组织化学常规试剂,均由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宁方刚;张国安;金培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在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膜磷降解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胞质型磷脂酶A2(cPLA2)表达及膜磷脂降解中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单纯烧伤组(40只)、烧伤+SB203580组(16只)和烧伤+等渗盐水组(16只).后3组大鼠制成40%TBSAⅢ度烧伤模型,后2组按实验设计分别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或等渗盐水.单纯烧伤组设5个时相点,其余烧伤组设2个时相点,每时相点8只.检测各组大鼠心肌cPLA2 mRNA表达和膜磷脂含量变化.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观察SB203580对其cPLA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PLA2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的0.280±0.020,伤后3 h达峰值;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膜磷脂含量伤后即降低,6 h达低值[(0.052±0.017)mg磷/mg蛋白].烧伤后心肌cPLA2mRNA表达与膜磷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3,P<0.05).与烧伤+等渗盐水组比较,伤后6、12 h烧伤+SB203580组大鼠心肌磷酸化p38MAPK水平显著降低,cPLA2mRNA表达仅为该组的72%、51%(P<0.01),心肌膜磷脂含量也显著高于该组.此外,SB203580也显著降低了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的离体大鼠心肌细胞cPLA2 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 p38MAPK途径在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膜磷脂降解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磷酸化p38MAPK上调心肌cPLA2 mRNA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张家平;应希;黄跃生;党永明;张东霞;李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