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五届欧洲组织修复与创面愈合大会概况

马兵

关键词:欧洲, 组织修复, 澳大利亚, 创面愈合, 组织再生, 研究进展, 微小颗粒, 日本, 人体细胞, 法国, 创面修复, 创面处理, 不同形式, 表面微孔, 总医院, 意大利, 解放军, 加拿大, 中国, 英国
摘要:第五届欧洲组织修复与创面愈合大会于2009年8月25-29日在法国利摩日市举行.会议由利摩日大学承办,澳大利亚创面处理协会、日本创面修复协会、澳大利亚创面与组织修复协会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丹麦、瑞士、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6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有5位代表以不同形式报告了自己的研究进展.解放军总医院黄莎医师在付小兵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利用具有表面微孔的微小颗粒负载人体细胞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获大会青年学者奖.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海肤康人工皮膜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系统康复治疗手烧伤的效果及成本评价

    目的 了解手烧伤后系统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从经济学角度评价康复治疗的成本.方法 将62例烧伤患者98只患手分为康复组(32例,48只患手)和对照组(30例,50只患手),康复组在烧伤后早期进行系统康复冶疗,对照组给予指导性教育.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月后采用Carroll 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2组患者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包括从粗大到精细的抓、握、捏、夹,前臂旋前、旋后,取物、放物及写字等进行定量评定,比较系统康复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统计2组患者5个月内的相关医疗费用,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结果 康复组:37只手的对指、对掌、握、捏功能恢复良好,患者能够独立完成进食、穿衣、如厕、整理个人卫生等日常活动;7只手的对指、对掌、握、捏功能恢复过半,掌指关节恢复较好,而指间关节相对较差,患者可完成手的抓握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相对较差.灵活、协调性动作较差;4只手困残余肉芽创面,未严格按处方要求坚持治疗,手各关节活动度差,功能受限.对照组:23只手进行了修复手术,14只手功能恢复较好,多数精细动作相对较差.灵活、协调性动作较差,13只手出现严重的爪形手.康复组患者总成本平均值与甲均功能增量值的比值为181±11,明显低于对照组(298±30,P<0.01). 结论 系统康复治疗对手烧伤后畸形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促进手功能的恢复,改善手部外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手烧伤后早期进行规范的系统康复治疗是经济、有效的.

    作者:易南;王冰水;胡大海;朱雄翔;石梦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创面长期外用含汞中药致汞中毒一例

    患者男,38岁,19年前左足扭伤,伤后肿胀,在当地医院行切开引流及换药治疗,左足内踝创面迁延不愈.后应用含汞中药散剂(商品名:降丹、生肌散、祛腐散等)外涂创面,约每3天1次,0.3 g/次左右,治疗长达19年.患者创面虽然逐渐缩小但一直未愈合,且用药后逐渐出现嗜睡、四肢疼痛等表现,伴胸痛、胸闷、气急、口干、恶心、呕吐、流涎、腹泻、汞性口腔炎、牙齿松动、肝功能异常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遂来我科住院治疗.

    作者:王成;王晓军;陈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烧伤后鼻部及邻位组织缺损畸形的修复

    目的 了解烧伤后鼻及邻位组织缺损的佳修复方法 及效果. 方法 1999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单位采用额部扩张皮瓣、上臂带蒂皮瓣、耳后反流轴型岛状皮瓣及鼻唇沟皮瓣,修复烧伤后鼻部及邻位组织缺损畸形患者12例,其中全鼻缺损4例,鼻部分缺损8例.12例患者巾鼻缺损伴面颊部瘢痕3例,伴额部瘢痕5例,伴上唇外翻及上唇大部分缺损共5例.皮瓣面积3.0cm × 1.5 cm~10.0 cm×8.0 cm. 结果 采用额部扩张皮瓣修复5例、上臂带带皮瓣修复3例、耳后反流轴型岛状皮瓣修复1例、鼻唇沟皮瓣修复3例.1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7年,患者鼻的功能及外形均明显改善. 结论 额部皮瓣为修复烧伤后鼻缺损的首选皮瓣.面部严重烧伤,瘢痕明显,不能选择局部皮瓣或邻位皮瓣时,可考虑应用上臂带蒂皮瓣、耳后反流轴型岛状皮瓣等修复.

    作者:张丕红;黄晓元;任利成;龙剑虹;范鹏举;曾纪章;肖目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救治四氧化二氮泄漏致烧毒复合伤四例

    四氧化二氮(N_2O_4)是目前国内外大型运载火箭所用的液体推进剂之一,其性质极不稳定,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易爆性.N_2O_4爆炸致人员伤亡的事件偶有发生.我科于2007年收治了4例因N_2O_4泄漏致烧毒复合伤的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曹玉珏;贺立新;李冬海;崔永珍;屠海霞;朱海涛;孙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简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维生素C减轻重度烧伤休克犬肠内补液时过氧化损伤的观察

    目的 了解维生素c对重度烧伤休克犬肠内补液时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方法 将18只雄性Beagle犬行颈动、静脉置管和十二指肠造几后24 h造成50%TBSAⅢ度烧伤.伤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补液组(伤后无治疗)、肠内补液组和肠内补液+维生素C组,每组6只.肠内补液组和肠内补液+维生素C组于伤后30 min开始从十二指肠造口管分别注入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含维生素C的GES液(250 mg/kg维生素C溶于GES),依据Parkland公式计算输液量和速率.于伤前(0 h)和伤后2、4、8 h抽取犬静脉血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伤后8 h处死犬,取空肠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干湿质量法测定小肠组织含水率. 结果 伤后各组犬血浆DAO活性均较伤前显著升高,伤后6、8 h肠内补液组明显高于不补液组(P<0.05);肠内补液+维生素C组从伤后2 h起DAO活性均明显低于不补液组和肠内补液组(P<0.05或P<0.01).伤后8 h肠内补液组MDA含量,MPO、XOD活性和肠组织含水率分别为(5.74±0.51)nmol/mg、(2.08±0.46)U/g、(58.4±3.8)U/mg、(81.5±1.8)%,均显著高于不补液组[(5.43±0.25)nmol/mg、(1.55±0.21)U/g、(50.1±2.8)U/mg、(78.3±1.5)%,P<0.05或P<0.01],而SOD活性(72±12)U/mg低于不补液组(97±20)U/mg(P<0.01).肠内补液+维生素C组MDA含量,MPO、XOD活性和小肠组织含水率低于肠内补液组,而SOD活性高于肠内补液组(P<0.01). 结论 维生素C能改善烧伤休克犬缺血再灌注过程引起的过氧化损伤和肠组织水肿,减轻口服补液时的肠道并发症.

    作者:胡森;车晋伟;杜颖;包呈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第五届欧洲组织修复与创面愈合大会概况

    第五届欧洲组织修复与创面愈合大会于2009年8月25-29日在法国利摩日市举行.会议由利摩日大学承办,澳大利亚创面处理协会、日本创面修复协会、澳大利亚创面与组织修复协会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丹麦、瑞士、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6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有5位代表以不同形式报告了自己的研究进展.解放军总医院黄莎医师在付小兵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利用具有表面微孔的微小颗粒负载人体细胞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获大会青年学者奖.

    作者:马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辅助皮瓣一次性修复髂腹部供瓣区继发缺损11例

    髂腹部皮瓣足腹股沟皮瓣和下腹部皮瓣的总称,广泛应用于手及前臂大面积深度毁损性创面的修复~([1]).当皮瓣切取面积过大时,供瓣区继发缺损往往需植皮修复,并由此引发植皮区明显凹陷畸形、长时间感觉障碍以及供皮区广泛瘢痕增生等.2005年9月-2009年3月,笔者对本所收治的11例上肢严重毁损性患者行髂腹部皮瓣转移术后,用双辅助皮瓣(对侧腹股沟皮瓣联合脐旁皮瓣或侧腹部皮瓣)封闭供瓣区,效果较好.

    作者:张家平;毕所峰;周昕;王华红;李云飞;邓凡;张彦;罗高兴;彭毅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皮肤扩张后表皮干细胞异位现象初步研究

    目的 了解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表皮干细胞(ESC)的分化和分布情况,初步探讨扩张皮肤组织的相关生长机制. 方法 取15例行Ⅱ期头、颈部皮肤扩张术患者扩张后(平均注水期45d)皮肤标本及正常皮肤标本,按取材部位分为:(1)头部近扩张器中心组:取与扩张器中轴线垂直距离为3cm处的扩张后头皮;(2)头部扩张器侧壁组:取与扩张器中轴线垂直距离为5~7 cm的扩张后头皮;(3)颈部扩张皮肤组;(4)未扩张头皮对照组;(5)未扩张颈部皮肤对照组.各组皮肤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阳性细胞的分化及分布特征. 结果 与2个末扩张对照组比较,HE染色可见各扩张组表皮层凹凸不平且相对增厚,皱褶明显,细胞层次增多;细胞呈密集分布,以靠近基底层为显著,但排列欠整齐,极性过度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扩张组基底层CK19阳性细胞的连续性基本存在,基底层个别部位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呈复层排列;基底层之外亦有少量成团或散在分布的CK19阳性细胞.2个未扩张对照组未见上述现象. 结论 J 皮肤软组织扩张后,ESC 在修复过程中增殖和分化加强,并出现异化分布.

    作者:刘虎仙;田孝臣;贾赤宇;吕晓杰;李桂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影响烧伤患者康复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影响烧伤患者康复期综合健康状况的因素.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明烧伤健康量表.对2008年2-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烧伤科住院的101例烧伤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调查及评分.将调查数据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烧伤患者康复的因素. 结果 本组患者躯体健康领域(57±16)分,得分指标71.1%;心理健康领域(97±19)分,得分指标80.6%;社会活动领域(53±8)分,得分指标88.4%;一般健康状况领域(45±11)分,得分指标74.5%;综合健康得分(251±44)分[标准分为(314±55)分],得分指标78.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得分指标高为社会活动领域,低为躯体健康领域.进入综合健康同归方程(F=11.602,P<0.001)的影响因素有:月收入、烧伤面积、手术次数、性格内外向性及掩饰性、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及屈服应对.对综合健康变异的解释量为46.6%. 结论 月收入、烧伤面积、性格内外向性及掩饰性、社会支持、屈服应对是影响烧伤患者康复水平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琳;许乐;吴伯瑜;郑幼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

    目的 了解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变化,分析其规律. 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3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只.实验组家兔背部制成8%TBSA的Ⅲ度烫伤,同时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作为示踪白蛋白,于伤后2、4、8、16、24、48、72 h取血液标本1.5 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同实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示踪白蛋白的浓度,以生化分析仪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的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合模型并计算示踪白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 (1)实验组家兔伤后各时相点示踪白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于伤后8 h达峰值[(421±10)μg/L].(2)实验组家兔血清白蛋白浓度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对照组浓度变化不大.(3)实验组家兔示踪白蛋白的分布相半衰期(4.0271h)约为对照组(12.0907 h)的1/3.曲线下面积(22 336.38 μg·h·mL~(-1))则约为对照组(5827.77μg·h·mL~(-1))的4倍. 结论 正常情况下,皮下组织中的白蛋白可以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出现明显炎性反应(如深度烧伤)后其白蛋白回吸收更早、更快、量更大;烧伤后早期白蛋白经血管外渗的同时也存在回吸收人血的现象.

    作者:王震;荣新洲;张涛;杨荣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胶原表达的影响

    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作为负调节信号,在组织和器官纤维化中发挥抗纤维化作用,但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我们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犁,观察PPAR-γ的配体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PGJ2)对增生性瘢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胶原表达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作者:潘姝;李叶扬;方力;梁佩红;戴丽冰;李建平;张琰;李罡;张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部热压伤致上消化道梗阻一例

    患者男,21岁,因衣服被旋转铜管(约60℃)缠绞约5min致腹部热压伤.伤后即送入笔者单位.体温37.3℃、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5/84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脐周、左季肋部,总面积约5%,其中深Ⅱ度3%、III度2%TBSA.腹壁肿胀明显,左季肋部有5cm×3 cm的皮肤缺损伴出血,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查血常规:WBC 9.8 × 10~9/L,Hb 132 g/L,PLT 167 × 10~9/L.

    作者:赵耀华;黄伟琪;沈耀明;徐丽红;邓海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掌背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手指IV度烧伤

    为了解决第2掌背动脉逆行皮瓣和第2掌背动脉远侧皮支皮瓣在创面修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设计了改良第2掌背动脉逆行皮瓣,用其修复7例患者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现介绍如下.

    作者:梁钢;周永利;孙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进一步重视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毁损性烧创伤及难治性创面

    显微外科技术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仅形成了独立的显微外科学,同时也成为外科学诸多分支学科中的重要一员,为人类医学的进步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里程碑性贡献~([1-3]).1960年Jacobson 等借助手术显微镜对直径1.6~3.2 mm的细小血管进行缝合,达到比较高的通畅率,至此显微外科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

    作者:胡大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儿特重度烧伤合并中度吸入性损伤一例

    患儿男,9岁,汽油火焰烧伤后4.5 h转入笔者单位.患儿烦躁,口渴,心率140次/min,呼吸22次/min.创面分布于面颈部、躯干及四肢,头发、睫毛、鼻毛已烧焦,口呈鱼嘴样改变,声音嘶哑,痰中有黑色炭粒.查血:RBC 5.90×10~(12)/L,Hb 169g/L,血细胞比容0.48,血小板353×10~9/L,WBC 39.11×10~9/L,中性粒细胞0.81,血钾3.76 mmoL/L,血钠136 mmol/T,血氯102 mmol/L,血清总蛋白38 g/L,白蛋白23 g/L.诊断:特重度烧伤,总面积98%,其中Ⅲ度92%、Ⅱ度6%TBSA;中度吸入性损伤.

    作者:薛文君;张健;马红蕊;徐广琪;王德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面积深度烧伤应用混合皮肤嵌植与微粒皮移植的比较

    目的 了解大而积深度烧伤后混合皮肤嵌植与微粒皮移植疗效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1992-2008年17年间收治的10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混合嵌植组52例、微粒皮组49例.比较2组患者首次自体供皮面积、首次自体皮覆盖创面面积,首次自体皮移植成活率、自体皮理论扩展倍数、自体皮实际扩展倍数、自体供皮总面积,以及术后残余创面情况、大关节功能状况等. 结果 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的首次自体供皮面积分别为(3.25±0.48)%、(3.01±0.21)%TBSA,首次自体皮覆盖创面面积分别为(30.4±3.6)%、(41.4±1.3)%TBSA,首次自体皮移植成活率分别为(99.9±1.9)%、(87.5±6.8)%,自体皮理论扩展倍数分别为(9.5±1.3)、(13.9±1.4)倍,自体皮实际扩展倍数分别为(9.5±1.3)、(12.0±1.5)倍,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自体供皮总面积分别为(14.2±1.9)%、(14.0±2.1)%TBSA,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残余创面超过0.5%TBSA者分别有23例占44.2%、37例占75.5%;混合嵌植组大关节功能状况较好者34例占65.4%,微粒皮组18例占36.7%. 结论 微粒皮移植法自体皮扩展倍数明显大于混合嵌植法,能更充分利用有限皮源;混合嵌植法创而愈合质量和大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微粒皮移植法.

    作者:黄伯高;廖镇江;张勤;窦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用创面修复技术治疗严重创伤一例

    患儿男,9岁,车祸造成全身损伤,伤后在当地医院治疗18 d,因病情恶化,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儿意识淡漠、精神差、消瘦、体温40℃、心率140次/min、血压8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尿少.后躯干皮肤全部撕脱,上至颈部、下至大腿远端,后躯干及臀部肌肉大量坏死,创面恶臭,左下肢运动感觉功能丧失.查血:RBC 2.31×10~(12)/L,WBC 12.38×10~9/L,Hb 72 g/,L,血细胞比容0.21,中性粒细胞0.91,血钠128 mmol/L,血氯93 mmol/L,血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X线片示耻骨联合分离,髋臼横断性骨折,左侧骶髂关节分离.诊断:(1)后躯干、臀部、左大腿、会阴部撕脱伤伴感染.(2)脓毒性休克.(3)开放性粉碎性骨盆骨折.(4)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5)肛门撕裂伤.

    作者:路卫;程大胜;常菲;夏照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皮肤多重扩张技术在头面颈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

    皮肤扩张技术足解决正常皮肤缺乏难题的常用外科治疗方法,在头面颈郜瘢痕整形再造术中应用广泛~([1]).由于头面颈部存在多种美容器官及外伤后正常皮肤有限,一般皮肤扩张技术无法满足局部整形手术的需要.2002-2009年,笔者在头面颈部瘢痕整形中应用皮肤多重扩张技术,明显提高了整复效果.

    作者:陈静;王甲汉;易朝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