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博;姚咏明;王强;王文江
1 临床资料2005年2月-2008年9月,我院收治烧伤后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26例,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15~76岁,平均38岁.火焰烧伤12例、鞭炮燃爆伤8例、矿井下煤尘燃爆伤6例,其中意识不清2例.患者嘴唇呈鱼口状、张口困难,伴恶心呕吐10例.
作者:陈军;王静;史海涛;张劲光;王立荣;王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强化精氨酸肠内营养(EN)对严重烧伤患者营养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阳性对照的原则,将30例严重烧伤患者分为肠内免疫营养(EIN)组和EN组.EIN组16例患者接受强化精氨酸EN治疗,EN组14例接受标准EN治疗,均持续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于其接受营养治疗前和治疗第7、14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蛋白水平、肝肾功能指标、空腹血糖值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哑群.结果 (1)EIN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与EN组(21.4%)接近(P>0.05).(2)与营养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第7、14天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组间比较水平接近(P>0.05);治疗第14天,2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EIN组水平[(66±7)S/L]显著高于EN组[(64±11)g/L,P<0.05];EIN组治疗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29±5)、(32±5)g/L]显著高于治疗前[(26±4)g/L,P<0.05或P<0.01],EN组治疗前后白蛋白值无明显变化.(3)2组患者营养治疗前后大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及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变化(P>0.05).(4)治疗第14天,EIN组CD4+、CD8+细胞百分比与治疗前相近,EN组CD4+显著低于治疗前而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EIN组CD4+细胞百分比[(56±8)%]显著高于EN组[(55±12)%,P<0.05];2组患者CD3+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CD4+/CD8+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强化精氨酸EN能有效改善烧伤患者营养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郭光华;徐成;白祥军;詹剑华;张红艳;张志安;王艳霞;方方;李国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金属冶炼、煤矿开采相对较多,人们生活习惯亦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必要调查分析该地区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作者:赵志伟;雷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血浆B型钠尿肽(BNP)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伤后4 h内入院、年龄18~60岁、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或者Ⅲ度面积大于或等于10%TBSA的患者42例,分为:烧伤A组,总面积30%~50%或者Ⅲ度10%~20%TBSA;烧伤B组:总面积大于50%或Ⅲ度大干20%TBSA.每组各21例.以同期住院的20例整形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TnI)水平.测定并计算42例烧伤患者伤后8、16、24、48 h TnI、BNP及液体入量的整体水平.对其中的BNP值与液体人量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入院时,烧伤A组患者BNP值为(68±19)ng/L,烧伤B组为(99±38)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7±7)ng/L,P<0.01];烧伤A、B组TnI值[(2.13±0.67)、(2.98±0.58)μg/L]亦明显高于对照组[(0.12±0.03)μg/L,P<0.01];3组患者CK、CK-MB值接近(P>0.05).42例烧伤患者伤后48 h内BNP持续增高,与液体人量呈正相关;TnI于伤后24 h达高峰,伤后48 h下降.结论 血浆BNP是反映重度烧伤后早期心肌缺血缺氧变化的敏感指标,且与早期液体复苏量呈正相关,可用于指导休克期液体复苏.
作者:张红兵;施耘;马伟;刘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男,28岁,工作时被10 kV高压电击伤,伤后短暂昏迷.于伤后7 h收入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烧伤整形科.创面分布于双手、腕、躯干及双下肢.右腕部为电流入口,左腕部、髂嵴及背部为电流出口.自主活动正常,脊柱及四肢无压痛,胸、腰椎CT未见异常.
作者:朱金红;童亚林;王伟民;杨福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男,20岁,全身多处火焰烧伤,伤后2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轻度烦躁,无呼吸困难.体温为36.5℃,心率为132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为75/50 mm Hg(1 mm Hg=0.133 kPa).除左侧胸腹部、双足有少量正常皮肤外,其余部位均为烧伤创面.右胸部、背部、四肢大部分创面基底苍白、质硬、痛觉迟钝或消失.诊断:火焰烧伤总面积92%,其中浅Ⅱ度17%、深Ⅱ度41%、Ⅲ度34%TBSA.
作者:齐昭义;罗宗荣;赵永进;贾英杰;解智超;丁淑梅;于晓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早期切削痂植皮是目前治疗手部深度烧伤的可靠方法之一.傅洪滨等 [1]曾采用磨痂术治疗深Ⅱ度烧伤,然而在磨痂创面上植皮尚鲜见报道.杨兴华等 [2]采用削痂术保留变性真皮移植自体皮肤修复手深度烧伤创面,疗效较好,但目前罕见采用磨痂术保留变性真皮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章佳;沈辉;涂红波;刘友红;刘题斌;蒋东霞;卢秋成;涂赤辉;周阳;苏怡湘;杨磊;王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0例严重创伤患者按随机配对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从胰岛素泵泵入胰岛素2~4 U/h,控制血糖值在6~8 mmol/L;对照组按临床常规治疗,不给予胰岛素.观察2组患者的发热、器官损伤情况,统计病死率.于开始治疗后1、3、5、7 d晨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TNF-α、IL-2、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9例发生高热,低于对照组(2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1例和30例患者出现1个脏器功能不全.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患者出现3个脏器功能不全的分别为10、19例,出现4个脏器功能不全的分别为7、12例.治疗组伤后3 d内死亡4例,3 d以后死亡1例,病死率为12.5%;对照组伤后3 d内死亡5例,3 d以后死亡4例,病死率为22.5%.治疗后3~7 d,治疗组患者TNF-α、CRP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IL-2、IL-10值则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7 d,治疗组TNF-α、CRP值低,分别为(1.3±0.6)μg/L、(55±16)mg/L,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8)μg/L、(89±20)mg/L(P<0.01).结论 严重创伤后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减轻患者全身性炎性反应程度,改善创伤患者预后.
作者:闫柏刚;徐世伟;刘薇;李华;赵文凤;刘健;万中庚;曾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2005年5月-2008年5月,笔者单位采用自体痂皮回植覆盖微粒皮 [1]修复重度烧伤创面1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娄季鹤;王和平;邱长虹;陈志坚;李树仁;李晓亮;吕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口服补液对烧伤休克犬肺组织含水量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Beagle犬18只,行颈动、静脉置管后24 h造成50%TBSAⅢ度烧伤.伤后随机分为不补液组、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每组6只.伤后第1个24 h不补液组不作任何治疗,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分别经胃管或静脉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伤后24 h起3组犬均给予静脉补液.统计各组犬伤后72 h内的死亡率.测定3组犬伤前、伤后30 min和4、8、24、48、72 h非麻孵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PaO2、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于伤后72 h或犬濒死前测定肺组织含水率.结果 不补液组6只犬均在伤后9~22 h死亡,口服补液组中3只犬伤后25~47 h死亡,静脉补液组犬无一死亡.不补液组伤后8 h RR为(44.0±5.0)次/min、ELWI(10.3±0.6)mL/kg、PVPI 6.6±0.6,比伤前大幅增加;PaO2和MAP均明显低于伤前(P<0.05).口服补液组伤后8 h RR为(33.0±4.0)次/min、ELWI(8.9±0.3)mL/kg、PVPI 5.7±0.4,显著低于不补液组(P<0.05),但高于静脉补液组[(26.0±3.0)次/min、(8.2±0.3)mL/kg、4.2±0.4,P<0.05];口服补液组PaO2和MAP均高于不补液组(P<0.05).两补液组肺组织含水率相近(P>0.05),均低于不补液组(P<0.05).结论 早期口服补液对烧伤犬肺的保护作用虽不如静脉补液,但与不补液相比能显著改善休克期肺血管通透性,减轻肺水肿,减少肺脏并发症.
作者:胡森;车晋伟;田易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SA)侵袭烫伤家兔后淋巴细胞蛋白质组的变化.方法 将24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烫伤组、sA侵袭2 h组、sA侵袭6 h组,每组6只.对照组家兔37℃模拟烫伤;其余3组家兔均造成背部30%TBSAⅢ度烫伤,SA侵袭2、6 h组分别于伤后18、22 h经耳缘静脉注射2 mL(1.0×108CFU/mL)对数生长期sA悬液.4组家兔致伤后24 h取颈动脉血分离获取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结果 4组家兔淋巴细胞平均蛋向质点数约为1030个;与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筛选出差异蛋白质点19个,1鉴定了其中11个蛋白质点,包括10种蛋白质.表达下调的蛋白质有丝切蛋白、胞溶质蛋白A、泛素、核苷二磷酸激酶、,奋氨酸脱氢酶和膜联蛋白1,而过氧化物氧化还原素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家兔烫伤后或烫伤+SA侵袭后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伤后免疫抑制和脓毒症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丕红;杨柳荣;李莉莉;曾纪章;黄晓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烧伤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每年全球约有30万人死于火灾造成的烧伤,95%的烧伤死亡事件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严重烧伤后即使能存活下来,幸存者也可能导致残疾和容貌损毁,并因此而遭受社会的歧视.但这些死亡和残疾是可以预防的 [1].
作者:吕开阳;夏照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CPI-17在蛋白激酶(PK)Cα、PKCε调节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钙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将8只Wistar大鼠制成失血性休克2 h模型后,取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微血管环,按随机化方法 分为休克2 h组、PKCα激动剂组(在培养液中加入thymelea toxin)、CPI-17抗体+PKCα激动剂组(在培养液中加入CPI-17抗体和thymelea toxin)、PKCε激动剂组(在培养液中加入碳酰胆碱)、CPI-17抗体+PKCε激动剂组(在培养液中加入CPI-17抗体和碳酰胆碱).另取8只正常大鼠的微血管环作为对照组.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测定各组大鼠血管环钙敏感性.同时取休克大鼠血管环,采用贴块法培养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行缺氧处理,随机分为缺氧2 h组、PKCα激动剂组(同前处理)、PKCε激动剂组(同前处理).取正常大鼠VSMC作为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SMC中CPI-17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情况.结果 休克2 h后大鼠SMA血管环钙敏感性明显降低,各实验组大鼠大收缩力(Emax)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PKCα激动剂组、PKCε激动剂组Emax分别为(5.8 ±0.8)、(5.8±0.9)mN,均高于休克2 h组[(4.1±0.6)mN,P<0.01].缺氧2 h组CPI-17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PKCα激动剂组、PKCε激动剂组却明显高于缺氧2 h组(P<0.05或P<0.01).结论 PKCα、PKCε可能通过改变CPI-17的蛋白表达及活性,来调节失血性休克后血管的钙敏感性.
作者:徐竞;杨光明;李涛;明佳;陈玮;刘良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岁2个月~57岁[(34±15)岁],烧伤总面积25%~94%TBSA[(69±21)%TBSA],其中Ⅲ度创面10%~94%TBSA[(53±22)%TBSA].
作者:付晋凤;陈宗华;缪玉兰;魏迪南;黄斌;曹文德;支燕;杨朝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1-7)[Ang(1-7)]和依那普利托对烧伤血清离体灌注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0只SD大鼠制备烧伤血清.另取24只SD大鼠心脏建立Langendofff离体灌注模型.根据灌注液不同,将大鼠心脏分为K-H液组、含体积分数20%烧伤血清的K-H液组(烧伤血清组)、含体积分数20%烧伤血清和2μg/mL依那普利拉的K-H液组(依那普利托组)、含体积分数20%烧伤血清和1 nmoL/mL Ang(1-7)的K-H液组[Ang(1-7)组].各组大鼠心脏连续灌注30min上述溶液后,检测其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 max),以及冠状动脉血流量(CF)和冠状动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 与K-H液组LVSP[(11.2±1.0)kPa,1 kPa=7.5 mm Hg]、+dp/dt max[(642±53)kPa/s]、-dp/dt max[(380±61)kPa/s]及CF值比较,烧伤血清组、依那普利拉组和Ang(1.7)组LVSP[(5.9±0.8)、(8.0±1.1)、(8.9±1.3)kPa]、+dp/dt max[(275±37)、(454±48)、(479±63)kPa/s]、-dp/dt max[(135±35)、(219±47)、(277±58)kPa/s]及CF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LVEDP和冠状动脉流出液中CK、LDH的含量升高.与烧伤血清组比较,依那普利拉组和Ang(1-7)组CF、LVSP及±dp/dt max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LVEDP和冠状动脉流出液中CK、LDH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Ang(1-7)和依那普利拉均能有效改善烧伤血清离体灌注大鼠左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雷泽源;黄跃生;肖荣;张兵钱;张琼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血乳酸在评价危重患者近期病死率及预后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局限性也逐渐显露.为早期进行针对性治疗、降低病死率,乳酸的早期清除率检测日益受到重视 [1].本文旨在评估重症烧伤患者休克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探讨烧伤休克的监测.
作者:马伟;刘群;李林孙健;曲年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大鼠表皮干细胞(ESC)与几丁质膜共同构建皮肤组织工程覆盖物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冷消化法和Ⅳ型胶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ES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DNA和RNA表达,澳玛蓝比色法测定ESC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ESC表面标志物CD29、CD71、CD49d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细胞角蛋白15(CK15)、CK19和P63阳性表达.检测不同倍比稀释几丁质膜浸出液对细胞的影响,并设常规培养为对照组;观察ESC在载体上的生长情况.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经鉴定确认为ESC,细胞倍增时间为48 h.其表面标志物CD29,CD49d为阳性,CD71、CD34为阴性;CK15、CK19、P63为阳性.几丁质膜浸出液培养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在1:8~1:512等比稀释时,有轻微的促细胞增殖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C在几丁质膜上培养2~4周时,肉眼可见棋盘样细胞集落,显微镜下见大量ESC在纤维上增殖.结论 几丁质膜可以作为ESC的培养载体,两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沈雁;李孝建;梁蓉;李延仓;张琰;梁佩红;戴丽冰;杨小红;谭见容;李叶扬;黄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内毒素脑损伤大鼠额叶皮质、脑脊液(CSF)和血清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选用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内毒素干预组60只.内毒素干预组大鼠于脑池内注射0.1 mg/kg LPS,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等渗盐水.内毒素干预组大鼠于注射后3、6、12、24、48、72 h收集血清和CSF,并处死大鼠留取额叶皮质,每时相点10只大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gb含量,干燥法测定额叶皮质含水量;并对各样本中Ngb含量与额叶皮质含水量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Ngb在额叶皮质中的表达.对照组大鼠亦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ELISA结果 显示,内毒素干预组大鼠注射后各时相点额叶皮质、CSF、血清中Ngb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中48 h达峰值[分别为(35.4±3.9)、(22.7±3.1)、(14.4±2.8)ng/mL,P<0.01].蛋白质印迹法显示,各组均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103的Ngb蛋白,Ngb表达变化与ELISA检测结果 相似.注射后6~72 h,内毒素干预组大鼠额叶皮质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48 h达峰值(83.3±1.9)%.内毒素干预组大鼠各时相点血清、CSF、额叶皮质Ngb含量与额叶皮质含水量4项指标两两比较,均呈正相关(γ为0.631~0.719,P<0.01).SP法显示.Ng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神经元的细胞质.结论 LPS所致脑损伤中Ngb表达的上调与LPS的注入时间相关.
作者:刘超;孙善全;余剑波;汪克建;徐玱;陈海;李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作者:张友来;熊慧;辛国华;曾元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不同敷料组合对烧伤创面微环境及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烧伤后需行手术植皮的患者186例,供皮区创面取皮厚度均为0.3 mm.将200个供皮区创面按表格随机法进行分组,分为藻酸盐棉垫组(藻酸盐敷料+棉垫)、凡士林棉垫组(凡士林油纱+棉垫)、藻酸盐泡沫组(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凡士林泡沫组(凡七林油纱+泡沫敷料).观察各种敷料对患者创面水分蒸发量及pH值的影响,比较各组创面的细菌定植情况、揭除敷料时患者疼痛程度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共有184例患者的198个创面完成试验全过程,4种组合敷料可造成不同的创面微环境.藻酸盐棉垫组、凡士林棉垫组、藻酸盐泡沫组、凡士林泡沫组患者创面的敷料表面水分蒸发量分别为(35.5±3.2)、(31.3±2.8)、(23.1±2.9)、(18.1±2.3)mL·h-1·m-2,保湿性能以凡士林泡沫组为佳;创面pH值分别为7.22±0.06、7.41±0.03、7.05±0.03、7.34±0.06.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以藻酸盐泡沫组(4.0%)低,凡士林泡沫组(22.4%)高.揭除患者创面敷料时疼痛程度以藻酸盐泡沫组轻(0.98±0.12),凡士林棉垫组重(8.14±0.82).创面愈合时间藻酸盐泡沫组短,为(6.7±0.8)d;凡士林泡沫组长,为(15.6±3.5)d.结论 不同敷料在同样创面上使用,会营造不同的创面微环境;该环境与创面愈合时间密切相关,湿度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比pH值更为重要.
作者:陈炯;苏国良;李强;唐志坚;苏士杰;施剑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