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抑制脓毒症时组织因子的表达

孙炳伟;石庚生;张萍;邹向前;陈曦

关键词:一氧化碳, 脓毒症, 凝血致活酶, 血液凝固
摘要:目的 了解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脓毒症时组织因子(T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并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用10 μg/mL LPS孵育,浓度下同)、LPS+二甲亚砜组及LPS+10 μmol/L CORM-2组、LPS+50 μmol/L CORM-2组、LPS+100 μmol/L CORM-2组,培养4 h后检测HUVEC的TF活性、TF蛋白表达和核因子κB的活性.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5只、盲肠结扎和穿孔术(CLP)组20只和CLP+CORM-2组20只.CLP+CORM-2组除伤后注射8.0 mg/kg CORM-2外,其他处理与CLP组相同.于术后2、6、12、24 h(每时相点5只小鼠)检测血浆TF、TF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同时检测健康对照组相应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HUVEC的TF活性明显升高(P<0.05),TF蛋白表达增加,核因子κB活性增强;LPS联合3种不同浓度CORM-2处理组的TF活性呈浓度依赖性下降,核因子κB活性、TF蛋白表达减弱.CLP组小鼠血浆TF水平从术后6 h[(80.0±11.9)pg/mL]开始上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8.4±6.9)ps/mL,P<0.05];术后24 h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CLP组血浆TFPI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12.4±2.8)ng/mL]比较,CLP+CORM-2组小鼠术后6、12 h血浆TFPI水平[分别为(23.7±3.5)、(24.4±5.0)ng/mL]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外源性CORM-2能明显抑制TF活性,减少TF蛋白表达,抑制核因子κB活性;同时明显减少脓毒症时血浆TF水平,提高TFPI水平,有效防止凝血系统活化,维持促凝、抗凝系统的平衡.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阶段烧伤死亡病例对比分析

    1988-2007年,我科收治各类烧伤住院患者16 217例,死亡616例.笔者将有完整资料的死亡病例按每10年为1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烧伤救治经验教训,探讨进一步降低烧伤患者病死率的可能措施.

    作者:张友来;曾元临;辛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磺胺嘧啶银与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30例烧伤患者疗效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2008年4-9月笔者单位收治30例烧伤患者,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18~58岁[(29±14)岁],烧伤面积2%~10%TBSA[(5.7±1.3)%TBSA],其中浅Ⅱ度12例、深Ⅱ度10例、Ⅲ度8例.热水烫伤19例、火焰烧伤9例、电弧烧伤2例,患者均在伤后72 h内入院.排除创面明显感染、磺胺类药物过敏、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患者.

    作者:赵志伟;雷晋;段鹏;郝振明;孟艳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

    目的 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创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与菌株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 32株PA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纸片扩散法测定PA的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法,检测PA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traA、traF、tnpA、tnpU、merA和jnt I 1.结果 32株P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3.7%、32.0%、46.8%、49.9%,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在56.0%以上.32株PA中17株携带了转座子和(或)整合子遗传标记,其中tnpA与merA同时阳性1株,merA与int I 1同时阳性8株;单独tnpA阳性1株,单独merA阳性2株,单独int I 1阳性5株.结论 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的PA耐药情况严重,可能与其转座子和(或)整合子携带率较高有关.

    作者:胡锡浩;许小敏;糜祖煌;范友芬;冯伟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导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不同大小质粒和不同基因转染法对人KC基因导入效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慢病毒感染法,分别将不同大小的质粒[pSUPER-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pEGFP-N2、pHSER-绿色荧光蛋白(GFP)、ploxP-EGFP]导入人永生化KC株HaCaT细胞和人胚肾细胞株293FT细胞(后者为对照).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计算转染率.结果 (1)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可将4种质粒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1.0%~3.3%)及293FT细胞(转染率80.0%~84.7%).(2)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亦可将4种质粒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为1.0%~3.7%)和293FT细胞(转染率81.3%~86.7%).(3)采用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可以将2种较小片段质粒pSUPER-EGFP和pEGFP-N2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分别为22.3%和19.0%;而2种较大片段质粒pHSER-GFP和ploxP-EGFP的转染率分别为4.0%和3.3%.(4)pHSER-GFP经慢病毒包装后,导入HaCaT细胞的转染率高达97.0%,明显优于前3种转染法.结论 脂质体转染法、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较难将外源性基因导入人KC,慢病毒感染法的转染率明显优于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不同大小质粒对转染率有明显影响.

    作者:王丽华;彭代智;周新;刘敬;王勇;何升东;何斌;郑必祥;董征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褪黑素对烫伤大鼠毛囊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了解早期应用褪黑素对烫伤大鼠皮肤残留毛囊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烫伤组、治疗组和假伤组,每组6只.在烫伤组和治疗组大鼠背部造成30%TBSA的深Ⅱ度烫伤,假伤组浸入37℃水中25 s致假伤.烫伤组和治疗组大鼠在伤后1 h补充平衡盐液抗休克,假伤组不补液.治疗组大鼠伤后1 min和8、16 h腹腔注射褪黑素溶液(10 mg/kg).烫伤组和假伤组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乙醇-等渗盐水溶液(两者体积比为1:99).于伤后6、12、24 h采集各组大鼠致伤区皮肤组织,检测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致伤区皮肤组织残留毛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皮肤组织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1),且伤后12 h升高达峰值;治疗组MDA含量较烫伤组明显降低(P<0.05).GSH的变化情况与MDA相反.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残留的毛囊细胞呈蓝色,凋亡细胞呈绿色.烫伤组伤后6、12、24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2±3.4)%、(31.2±3.6)%、(22.4±2.7)%,均明显高于假伤组[(4.3±2.3)%、(5.1±2.5)%、(4.1±2.4)%,P<0.01].治疗组伤后6、12、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9±3.2)%、(19.1±3.7)%、(13.1±3.4)%,均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烫伤组各时相点caspase-3阳性细胞评分均高于假伤组(P<0.01),而治疗组均低于烫伤组(P<0.05).结论 大面积深Ⅱ度烫伤后,大鼠氧化应激水平与毛囊细胞凋亡率关系密切;早期应用褪黑素,可以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程度,进而对皮肤残留的毛囊细胞产生抗凋亡作用.

    作者:张军;胡大海;陈刚;白晓智;汤朝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复合瓣修复足底创面11例

    2006年5月-2008年5月,笔者应用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复合瓣修复足底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永新;詹新华;傅福仁;刘世康;谢洋春;范金财;朱剑仙;吴祖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耐药性传递研究

    目的 调查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了解是否存在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探讨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5月-2007年12月从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病房分离的4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和卡那霉素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MIC;PCR扩增5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阳性PER产物纯化测序;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接合实验及质粒转化实验确定耐药性传递方式.结果 40株鲍氏不动杆菌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2.5%、72.5%、70.0%、67.5%、70.0%、70.0%;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有25株占62.5%,其中armA基因阳性10株占40.0%,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阳性菌株.10株转化子、10株接合子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MIC≥256 μg/mL者全部携带armA基因.结论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率极高,从中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且位于质粒染色体上.

    作者:刘天祥;薛晓东;魏莲花;张永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2004-2006年瑞金医院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瑞金医院烧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和流行情况.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从瑞金医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血液、尿液、大便等标本中分离获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株,铜绿假单胞菌52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分析3年间该烧伤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对院内感染病原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是瑞金医院烧伤病房近年来的3种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而3年间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77%(63/82)、85%(63/74)、75%(74/99).3年中MRSA的主要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氨曲南/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3种细菌行RAPD同源性分析均为同一型别.结论 笔者医院烧伤病房存在多种院内感染病原菌,细菌耐药情况严重,对这些细菌流行的控制应成为院内感染防治的重点.

    作者:王文奎;韩立中;杨莉;倪语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Ⅳ度烧伤15例

    近年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穿支皮瓣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1-2].2006年1月-2008年6月,笔者应用小腿及足部穿支皮瓣逆转修复足踝部Ⅳ度烧伤创面15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梁钢;孙建平;张庆洋;张水良;王永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从一例严重酸烧伤患者的救治看第三间隙潴留药物返释现象

    严重烧伤后早期随着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大量的血管内液渗出,引起第三间隙异常,部分渗出成分在此蓄积潴留[1].休克期后水肿液回吸收,蓄积在第三间隙的成分是否会返流入血,甚至对血液浓度产生明显影响?这是我们过去关注但没能在临床得到证实的问题.笔者单位救治了1例严重酸烧伤并发严重酸中毒和肌红蛋白尿患者,从中使我们对上述问题有所了解.

    作者:荣新洲;王震;黄晓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德国烧伤外科简况

    2006年7月-2008年3月,笔者作为我军近年来首位派往德国的军事医学留学生,在德国进行了为期21个月的学习和工作.此间有幸先后在3家烧伤中心参加临床工作,并在1家烧伤中心进行了短期学习交流,参加3次国际学术交流会、1期烧伤专修班及1期战创伤急救培训班.通过临床工作、学术交流和对德文文献资料的研究,对德国烧伤外科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整理成文供国内同行参阅.

    作者:唐洪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建立烧伤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势在必行

    实施专科医师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对造就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水平极为关键[1].我国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等方面原因,还没有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影响到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2].烧伤外科专业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膨体聚四氟乙烯覆盖创面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高分子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作为创面覆盖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45只SD大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至筋膜层损伤创面后分为:自体移植组,创面行自体皮片回植;异体移植组,以15只Wistar大鼠为供皮鼠,将皮片移植于SD大鼠创面;实验组,在创面上覆盖ePTFE.每组15只SD大鼠.肉眼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于术后3、7、14 d切取各组大鼠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中巨噬细胞、Fb、淋巴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和IL-2表达水平.结果 自体移植组、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良好,未见红肿及感染征象;异体移植组大鼠术后8 d出现排斥反应,表皮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创缘红肿.各时相点异体移植组镜下可见巨噬细胞、Fb、淋巴细胞数量均高于实验组和自体移植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术后7 d异体移植组IFN-γ和IL-2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29±7、113.7±2.7,均明显低于自体移植组(189±6、180.3±3.7,P<0.01)和实验组(144±8、137.3±1.9,P<0.01).结论 ePTFE可引起较小的炎性反应及异物反应,置于受损创面上未见不良反应,可以将其作为创面覆盖材料.

    作者:田田;李英春;周斌;张培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奥美拉唑致烧伤患者精神异常二例

    例1 男,30岁,火焰烧伤全身多处,伤后1 h收入笔者单位.创面分布于躯干、臀部、左上下肢,总面积28%,其中深Ⅱ度8%、Ⅲ度20%TBSA.入院后给予液体复苏、静脉注射奥美拉唑(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06,下同)40 mg,2次/d等处理.

    作者:梁钢;孙建平;娄玉兰;金伟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也谈严重烧伤感染治疗

    烧伤感染往往与创面的存在密切相关,随着创面处理技术等综合治疗措施日趋成熟,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病死率却未得以有效控制,这使同行们再次将目光转向如何认识和治疗严重烧伤感染[1].许多专家或同行对此已发表了极有见地的论文,笔者很赞同他们的观点.在此拟从外科感染治疗三原则方面,谈谈严重烧伤感染的治疗.

    作者:张勤;廖镇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微粒皮移植术后异体皮占位三例

    微粒皮移植术已广泛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为了有利于所移植自体微粒皮在创面的成活、生长及扩展,常需应用异体(种)皮覆盖以保证治疗效果.优良的异体皮是烧伤创面自体微粒皮移植后较佳覆盖物,但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往往使异体皮在短时间内被排斥,使微粒皮失去良好的生长微环境,从而导致手术失败[1].另一方面,临床上又常因所移植异体皮生长良好出现占位现象,导致微粒皮生长欠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007年8月-2008年8月,我们已发现3例占位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劲松;罗高兴;林海波;曾明;杨世伟;张帅;彭毅志;胡嘉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瘢痕疙瘩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2与骨母细胞特异性因子2的相互作用

    目的 验证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2(SFRP2)与骨母细胞特异性因子2(OSF-2)的相互作用.方法 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带人膜联蛋白(HA)标签的OSF-2融合蛋白重组载体pCMV-HA-OSF-2,经酶切鉴定确认后,与Myc-SFRP2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HA-SFRP2单独或共转染人HK293细胞,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OSF-2与SFRP2的相互作用.结果 重组载体经酶切电泳后,显示近800 bp处的条带为酶切后的目的 片段SFRP2编码基因,近2500 bp处的条带为酶切后目的 基因OSF-2.表明pCMV-Myc-SFRP2和pCMV-HA-OSF-2均构建成功.HK293细胞单独转染pCMV-Myc-SFRP2或pCMV-HA-OSF-2后,未检测到HA-OSF-2的表达;当pCMV-Myc-SFRP2和pCMV-HA-OSF-2共转染后,经Myc抗体进行免疫沉淀可见HA-OSF-2表达.结论 HA-OSF-2的重组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HA-OSF-2与SFRP2间存在相互作用.

    作者:王珍祥;陶熹;李世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血必净促进内毒素/脂多糖刺激调节性T淋巴细胞凋亡并介导辅助性T淋巴细胞漂移的作用

    目的 了解血必净注射液促进LPS刺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凋亡过程及介导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漂移的调节作用.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选获得大鼠脾脏CD4+CD25+Treg细胞,分为常规培养对照组、抗CD3/CD28组、抗CD3/CD28+LPS组、抗CD3/CD28+血必净组和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培养3 d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凋亡率及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将CD4+CD25+Treg细胞与CD4+CD25+T淋巴细胞1:1培养,伴刀豆球蛋白A刺激68 h,检测上清液中Th1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Th2分泌的IL-4、Th17分泌的IL-17水平.结果 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Treg细胞凋亡率为(45.1±2.7)%,明显高于抗CD3/CD28+LPS组[(29.4±1.6)%,P<0.01];2组Foxp3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95±9、1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抗CD3/CD28+LPS组(P<0.01),IL-4则呈相反变化(P<0.05),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IFN-γ/IL-4较对照组升高(P<0.01);抗CD3/CD28+血必净组IL-17分泌水平较抗CD3/CD28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CD4+CD25+Treg细胞活化介导了Th1向Th2功能性极化;血必净对LPS诱导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可促进CD4+CD25+Treg细胞凋亡并介导Th2向Th1漂移,从而缓解细胞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戴新贵;姚咏明;艾宇航;于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烧伤患者真菌感染分析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真菌感染情况.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3909例烧伤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对其中怀疑有真菌感染的467例患者,采集血液、痰液、气道灌洗液、动静脉导管、尿管、尿液、大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2271份,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1例患者多个标本培养结果为同一真菌时计为1个阳性标本.并以创面分泌物、大便、尿液、痰液及气道灌洗液、动静脉导管或尿管、血液标本为升序,仅计高级别标本为阳性;如同时查出2种以上不同真菌时,按不同标本计算.结果 在送检的2271份标本中,有61份标本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2.69%.3909例患者中有36例(38份阳性标本)发生真菌感染,总阳性病例发生率为0.92%.36例真菌培养阳性患者中烧伤面积大于80%TBSA 18例,50%~79%TBSA 12例,30%~49%TBSA 4例,小于30%TBSA 2例.其真菌培养阳性时间为:烧伤后1周内发生2例,第2周发生6例,第3周发生16例,3周后发生12例.在36例真菌感染患者中有8例死亡,病死率为22.22%.在38份阳性标本中,培养检出多的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及白色念珠菌.所检出的真菌除光滑球样酵母菌耐药较严重外,其他真菌对多数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敏感.念珠球样酵母菌对所有药物敏感,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敏感性较好.结论 烧伤患者常有真菌感染,当临床怀疑有真菌感染时,应进一步检查确诊,并尽早开始抗真菌治疗.

    作者:罗高兴;彭毅志;聂志宏;张晓兵;庄颖;袁志强;张立辉;周秘;程文广;吴军;张家平;罗奇志;黄跃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足内侧皮瓣修复拇趾掌侧电击伤六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8~36岁,平均27岁.均为足部拇趾掌侧电击伤,面积4 cm×3 cm~7cm ×6 cm.伤后5~7 d行手术治疗.

    作者:李栋梁;李庆霞;彭毅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