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导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丽华;彭代智;周新;刘敬;王勇;何升东;何斌;郑必祥;董征学

关键词:转染, 质粒, 角质形成细胞, 基因治疗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大小质粒和不同基因转染法对人KC基因导入效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慢病毒感染法,分别将不同大小的质粒[pSUPER-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pEGFP-N2、pHSER-绿色荧光蛋白(GFP)、ploxP-EGFP]导入人永生化KC株HaCaT细胞和人胚肾细胞株293FT细胞(后者为对照).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计算转染率.结果 (1)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可将4种质粒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1.0%~3.3%)及293FT细胞(转染率80.0%~84.7%).(2)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亦可将4种质粒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为1.0%~3.7%)和293FT细胞(转染率81.3%~86.7%).(3)采用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可以将2种较小片段质粒pSUPER-EGFP和pEGFP-N2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分别为22.3%和19.0%;而2种较大片段质粒pHSER-GFP和ploxP-EGFP的转染率分别为4.0%和3.3%.(4)pHSER-GFP经慢病毒包装后,导入HaCaT细胞的转染率高达97.0%,明显优于前3种转染法.结论 脂质体转染法、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较难将外源性基因导入人KC,慢病毒感染法的转染率明显优于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不同大小质粒对转染率有明显影响.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建立烧伤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势在必行

    实施专科医师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对造就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水平极为关键[1].我国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等方面原因,还没有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影响到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2].烧伤外科专业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2004-2006年瑞金医院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瑞金医院烧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和流行情况.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从瑞金医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血液、尿液、大便等标本中分离获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株,铜绿假单胞菌52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分析3年间该烧伤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对院内感染病原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是瑞金医院烧伤病房近年来的3种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而3年间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77%(63/82)、85%(63/74)、75%(74/99).3年中MRSA的主要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氨曲南/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3种细菌行RAPD同源性分析均为同一型别.结论 笔者医院烧伤病房存在多种院内感染病原菌,细菌耐药情况严重,对这些细菌流行的控制应成为院内感染防治的重点.

    作者:王文奎;韩立中;杨莉;倪语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从一例严重酸烧伤患者的救治看第三间隙潴留药物返释现象

    严重烧伤后早期随着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大量的血管内液渗出,引起第三间隙异常,部分渗出成分在此蓄积潴留[1].休克期后水肿液回吸收,蓄积在第三间隙的成分是否会返流入血,甚至对血液浓度产生明显影响?这是我们过去关注但没能在临床得到证实的问题.笔者单位救治了1例严重酸烧伤并发严重酸中毒和肌红蛋白尿患者,从中使我们对上述问题有所了解.

    作者:荣新洲;王震;黄晓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

    目的 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创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与菌株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 32株PA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纸片扩散法测定PA的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法,检测PA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traA、traF、tnpA、tnpU、merA和jnt I 1.结果 32株P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3.7%、32.0%、46.8%、49.9%,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在56.0%以上.32株PA中17株携带了转座子和(或)整合子遗传标记,其中tnpA与merA同时阳性1株,merA与int I 1同时阳性8株;单独tnpA阳性1株,单独merA阳性2株,单独int I 1阳性5株.结论 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的PA耐药情况严重,可能与其转座子和(或)整合子携带率较高有关.

    作者:胡锡浩;许小敏;糜祖煌;范友芬;冯伟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小鼠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了解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营养对烫伤小鼠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4只雄性BALB/c小鼠制作20%TBSAⅢ度烫伤模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成2组.每组12只.普通营养组:于伤后2 h开始经口灌喂普通肠内营养剂;免疫营养组:方法同前,在普通营养剂基础上加入谷氨酰胺和精氨酸.2组营养剂糖、脂肪、蛋白质供热比均为82:3:15,热量与氮之比为150:1.每只小鼠营养摄入按732.2 kJ·kg-1·d-1计算,第1天摄入标准量的1/3,第2天摄入标准量的1/2,第3天起摄入全量,每天的计划量分4~6次喂完.2组营养摄入为等氮、等热量、等体积.小鼠连续灌喂7d后处死,取全段小肠.另取10只同品系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同法取材.记录肠集合淋巴结细胞总数,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结中CD3+、CD4+、CD19+及凋亡细胞变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肠IgA变化.结果 健康对照组、普通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小鼠肠道淋巴结细胞总数分别为(4.5±0.6)×106、(2.3±0.4)×106、(3.8±0.5)×106个,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后2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但免疫营养组高于普通营养组(P<0.05);3组小鼠肠道淋巴结CD3+、CD4+、CD19+细胞数比较情况类似于淋巴结细胞总数.健康对照组、普通营养组、免疫营养组淋巴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2.1)%、(12.7±2.4)%、(8.0±1.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后2组小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但免疫营养组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健康对照组、普通营养组、免疫营养组肠IgA水平分别为(42±7)、(35±6)、(38±6)μg/cm,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后2组水平明显减低(P<0.05),但免疫营养组高于普通营养组(P<0.05).结论 用强化免疫营养剂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烫伤小鼠肠道免疫功能.

    作者:范骏;孟庆延;郭光华;谢勇;李悦;胡复荪;修一平;李泰然;马靓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也谈严重烧伤感染治疗

    烧伤感染往往与创面的存在密切相关,随着创面处理技术等综合治疗措施日趋成熟,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病死率却未得以有效控制,这使同行们再次将目光转向如何认识和治疗严重烧伤感染[1].许多专家或同行对此已发表了极有见地的论文,笔者很赞同他们的观点.在此拟从外科感染治疗三原则方面,谈谈严重烧伤感染的治疗.

    作者:张勤;廖镇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血必净促进内毒素/脂多糖刺激调节性T淋巴细胞凋亡并介导辅助性T淋巴细胞漂移的作用

    目的 了解血必净注射液促进LPS刺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凋亡过程及介导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漂移的调节作用.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选获得大鼠脾脏CD4+CD25+Treg细胞,分为常规培养对照组、抗CD3/CD28组、抗CD3/CD28+LPS组、抗CD3/CD28+血必净组和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培养3 d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凋亡率及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将CD4+CD25+Treg细胞与CD4+CD25+T淋巴细胞1:1培养,伴刀豆球蛋白A刺激68 h,检测上清液中Th1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Th2分泌的IL-4、Th17分泌的IL-17水平.结果 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Treg细胞凋亡率为(45.1±2.7)%,明显高于抗CD3/CD28+LPS组[(29.4±1.6)%,P<0.01];2组Foxp3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95±9、1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抗CD3/CD28+LPS组(P<0.01),IL-4则呈相反变化(P<0.05),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IFN-γ/IL-4较对照组升高(P<0.01);抗CD3/CD28+血必净组IL-17分泌水平较抗CD3/CD28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CD4+CD25+Treg细胞活化介导了Th1向Th2功能性极化;血必净对LPS诱导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可促进CD4+CD25+Treg细胞凋亡并介导Th2向Th1漂移,从而缓解细胞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戴新贵;姚咏明;艾宇航;于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不同阶段烧伤死亡病例对比分析

    1988-2007年,我科收治各类烧伤住院患者16 217例,死亡616例.笔者将有完整资料的死亡病例按每10年为1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烧伤救治经验教训,探讨进一步降低烧伤患者病死率的可能措施.

    作者:张友来;曾元临;辛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膨体聚四氟乙烯覆盖创面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高分子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作为创面覆盖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45只SD大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至筋膜层损伤创面后分为:自体移植组,创面行自体皮片回植;异体移植组,以15只Wistar大鼠为供皮鼠,将皮片移植于SD大鼠创面;实验组,在创面上覆盖ePTFE.每组15只SD大鼠.肉眼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于术后3、7、14 d切取各组大鼠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中巨噬细胞、Fb、淋巴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和IL-2表达水平.结果 自体移植组、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良好,未见红肿及感染征象;异体移植组大鼠术后8 d出现排斥反应,表皮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创缘红肿.各时相点异体移植组镜下可见巨噬细胞、Fb、淋巴细胞数量均高于实验组和自体移植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术后7 d异体移植组IFN-γ和IL-2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29±7、113.7±2.7,均明显低于自体移植组(189±6、180.3±3.7,P<0.01)和实验组(144±8、137.3±1.9,P<0.01).结论 ePTFE可引起较小的炎性反应及异物反应,置于受损创面上未见不良反应,可以将其作为创面覆盖材料.

    作者:田田;李英春;周斌;张培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瘢痕疙瘩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2与骨母细胞特异性因子2的相互作用

    目的 验证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2(SFRP2)与骨母细胞特异性因子2(OSF-2)的相互作用.方法 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带人膜联蛋白(HA)标签的OSF-2融合蛋白重组载体pCMV-HA-OSF-2,经酶切鉴定确认后,与Myc-SFRP2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HA-SFRP2单独或共转染人HK293细胞,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OSF-2与SFRP2的相互作用.结果 重组载体经酶切电泳后,显示近800 bp处的条带为酶切后的目的 片段SFRP2编码基因,近2500 bp处的条带为酶切后目的 基因OSF-2.表明pCMV-Myc-SFRP2和pCMV-HA-OSF-2均构建成功.HK293细胞单独转染pCMV-Myc-SFRP2或pCMV-HA-OSF-2后,未检测到HA-OSF-2的表达;当pCMV-Myc-SFRP2和pCMV-HA-OSF-2共转染后,经Myc抗体进行免疫沉淀可见HA-OSF-2表达.结论 HA-OSF-2的重组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HA-OSF-2与SFRP2间存在相互作用.

    作者:王珍祥;陶熹;李世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微粒皮移植术后异体皮占位三例

    微粒皮移植术已广泛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为了有利于所移植自体微粒皮在创面的成活、生长及扩展,常需应用异体(种)皮覆盖以保证治疗效果.优良的异体皮是烧伤创面自体微粒皮移植后较佳覆盖物,但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往往使异体皮在短时间内被排斥,使微粒皮失去良好的生长微环境,从而导致手术失败[1].另一方面,临床上又常因所移植异体皮生长良好出现占位现象,导致微粒皮生长欠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007年8月-2008年8月,我们已发现3例占位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劲松;罗高兴;林海波;曾明;杨世伟;张帅;彭毅志;胡嘉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导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不同大小质粒和不同基因转染法对人KC基因导入效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慢病毒感染法,分别将不同大小的质粒[pSUPER-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pEGFP-N2、pHSER-绿色荧光蛋白(GFP)、ploxP-EGFP]导入人永生化KC株HaCaT细胞和人胚肾细胞株293FT细胞(后者为对照).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计算转染率.结果 (1)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可将4种质粒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1.0%~3.3%)及293FT细胞(转染率80.0%~84.7%).(2)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亦可将4种质粒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为1.0%~3.7%)和293FT细胞(转染率81.3%~86.7%).(3)采用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可以将2种较小片段质粒pSUPER-EGFP和pEGFP-N2导入HaCaT细胞,转染率分别为22.3%和19.0%;而2种较大片段质粒pHSER-GFP和ploxP-EGFP的转染率分别为4.0%和3.3%.(4)pHSER-GFP经慢病毒包装后,导入HaCaT细胞的转染率高达97.0%,明显优于前3种转染法.结论 脂质体转染法、阳离子多聚物转染法较难将外源性基因导入人KC,慢病毒感染法的转染率明显优于电穿孔联合细胞核转染试剂转染法;不同大小质粒对转染率有明显影响.

    作者:王丽华;彭代智;周新;刘敬;王勇;何升东;何斌;郑必祥;董征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奥美拉唑致烧伤患者精神异常二例

    例1 男,30岁,火焰烧伤全身多处,伤后1 h收入笔者单位.创面分布于躯干、臀部、左上下肢,总面积28%,其中深Ⅱ度8%、Ⅲ度20%TBSA.入院后给予液体复苏、静脉注射奥美拉唑(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06,下同)40 mg,2次/d等处理.

    作者:梁钢;孙建平;娄玉兰;金伟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足内侧皮瓣修复拇趾掌侧电击伤六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8~36岁,平均27岁.均为足部拇趾掌侧电击伤,面积4 cm×3 cm~7cm ×6 cm.伤后5~7 d行手术治疗.

    作者:李栋梁;李庆霞;彭毅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复合瓣修复足底创面11例

    2006年5月-2008年5月,笔者应用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复合瓣修复足底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永新;詹新华;傅福仁;刘世康;谢洋春;范金财;朱剑仙;吴祖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脂质体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促进大鼠皮瓣早期断蒂的观察

    1材料与方法1.1 重组质粒的制备pcD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杨操博士提供)含VEGF165基因片段,位于BamH I和EcoR I 2个酶切位点之间.将其转入大肠杆菌HB101感受态细胞,挑选抗氨苄西林克隆进行小量快速提取,用BamH I和EcoR I双酶切鉴定.同时送北京华大生物公司测序.将保存的大肠杆菌菌种通过碱裂解法提取大量质粒后进一步纯化.质粒经核酸蛋白微量仪(Smart SPECTM型,美国 Bio-Rad公司)检测,定量为12.5μg/μL,以等渗盐水稀释至1μg/μL备用.

    作者:沈江涌;吴银生;陆安民;姚明;赵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烧伤后真菌感染研究进展

    真菌是引起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临床血液培养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在常见病原微生物中排位第4[1].近年来真菌感染发生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一些条件性致病菌、腐生菌、罕见种属真菌感染越来越多见.虽然新的抗真菌药物不断出现,但深部真菌感染、全身性真菌感染的预后很差,患者病死率极高.因此,真菌感染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血液病学、肿瘤学、器官移植学等学科均对临床真菌感染进行了较系统、深入且广泛的研究与讨论,制订了相关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常规[2-3].

    作者:罗高兴;彭毅志;吴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腹内压对大鼠生理指标的影响及腹压监测法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腹内压(IAP)对大鼠呼吸、循环、肾功能的影响,以及间接测压法是否具有与直接测压法同样的意义.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IAP 1~5组(IAP值分别为5、10、15、20、25 mm Hg,1 mm Hg=0.133 kPa),每组10只大鼠.记录各组大鼠呼吸、循环、肾功能的生理指标以及IAP检测值,并将经下腔静脉及膀胱测得的间接测压值与直接测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AP 1组大鼠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接近;IAP 2组PaO2显著降低(P<0.05),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IAP 3组、IAP 4组除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外,其余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AP 5组PaO2、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升高(P<0.05或P<0.01).2种间接测压值与直接测压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7、0.955,P<0.01).结论 IAP对大鼠呼吸、循环、肾功能均有影响,但程度不同;经下腔静脉、膀胱间接测压法可替代损伤较大的直接测压法.

    作者:葛亮;何谦;张少波;程君涛;张诚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磺胺嘧啶银与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30例烧伤患者疗效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2008年4-9月笔者单位收治30例烧伤患者,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18~58岁[(29±14)岁],烧伤面积2%~10%TBSA[(5.7±1.3)%TBSA],其中浅Ⅱ度12例、深Ⅱ度10例、Ⅲ度8例.热水烫伤19例、火焰烧伤9例、电弧烧伤2例,患者均在伤后72 h内入院.排除创面明显感染、磺胺类药物过敏、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患者.

    作者:赵志伟;雷晋;段鹏;郝振明;孟艳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烧伤感染防治对策

    感染是严重烧伤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对于严重烧伤患者,抗生素的选择不容忽视,而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加之全身免疫功能低下,会导致患者真菌感染.严重烧伤后脓毒症的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有效的抗休克治疗、早期肠道喂养、清除坏死组织、及早封闭创面外,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及抗真菌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防治凝血功能障碍等措施,对清除机体毒素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郇京宁;高成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