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髋置换术治疗高原地区陈旧性髋关节结核继发骨关节炎

张小兆;尚大财;逯登鹏;史靖;钟生财

关键词:陈旧性髋关节结核, 骨关节炎, 成人, 全髋置换术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全髋置换术治疗高原地区成人陈旧性髋关节结核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治的23例(23髋)陈旧性髋关节结核继发骨关节炎成人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术前、术后随访时 Harris 评分评价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28~68岁,平均41.8岁;左髋18例,右髋5例;患侧下肢短缩3~5 cm,平均(3.53±0.87)cm。假体均选用陶对陶生物型全髋关节,带领解剖股骨柄。结果2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5个月(12~36个月)。术前 Harris 评分(37.50±3.78)分,术后评分(87.43±2.81)分,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陈旧性髋关节结核继发骨关节炎安全、有效,髋臼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植入物表面细菌生物膜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骨科医用植入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植入物植入术后感染是骨科手术的灾难性并发症,植入物周围细菌生物膜形成是造成感染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效果欠佳,清创术后是否保留内固定一直以来也是争论的热点。另外更换新的植入物费用昂贵,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入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植入物新材料、抗生物膜制剂、生物疫苗、电刺激法、激光冲击波法和超声法等,在动物和细胞实验中证明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植入物表面细菌生物膜感染,给患者和医生带来福音。进一步创新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将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翟骁;何帆;赵检;邵杰;赵云飞;赵颖川;倪海键;朱晓东;白玉树;陈自强;李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不等长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不等长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然后行骨盆平片检查,测量双下肢长度,根据双下肢长度差值(limbs length discrepancy,LLD)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LLD≤5 mm)、Ⅰ组80例(5 mm ﹤ LLD≤10 mm),Ⅱ组20例(10 mm ﹤ LLD≤20 mm),Ⅲ组9例(LLD ﹥20 mm),应用 Harris 评分标准评价各组髋关节功能,并比较各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和组 Harris 评分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 ﹤0.05),对照组和Ⅰ组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 Harris 评分显著高于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满意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Ⅲ组,Ⅰ组满意率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Ⅱ组满意率显著高于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不等超过10 mm 对髋关节功能具有一定影响。

    作者:陶冶;赵新友;邵士元;房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Ilizarov 骨搬移技术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大段骨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9月在我科收治15例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7~60岁,平均39.3岁。交通事故伤9例,重物压砸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根据 Cierny-Mader 解剖学分型:Ⅲ型6例,Ⅳ型9例。采用病灶骨段切除、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治疗,并记录骨段延长长度、外固定架时间、骨愈合及功能评价结果。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末次随访时,骨缺损均得以重建。骨缺损长度6~13 cm,平均8.6 cm。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为8.4~16.5个月,平均11.2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深部感染、骨不连或关节僵直。根据改良 ASAMI 评定标准评定骨性结果:优12例,良1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7.3%;功能结果:优10例,良2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为80.0%。结论应用 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建超;蔡锦方;曹学成;王季;李宗玉;解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 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 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2年1月到2014年8月收治的21例分型为 MasonⅡ、Ⅲ型的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2~26岁,平均16岁。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可吸收棒内固定骨折块,术后患肢前臂中立位,屈肘90°位石膏托固定3周,石膏拆除后行患肢功能锻炼,术后复查肘关节 X 线了解复位情况并采用 Broberg 和 Morrey 评分评估功能情况。结果21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个月。按 Broberg 和 Morrey 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3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90.48%。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 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牢固,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秦夏冰;何明武;何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皮腕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腕掌侧入路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间经皮腕掌侧入路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17例,男16例,女1例;年龄17~44岁,平均25岁;左侧8例,右侧9例。术前均行 X 线及 CT 检查,骨折按 Herbert 分型,B1型2例,B2型15例。受伤类型:体育运动中损伤7例(41%),坠落伤6例(35%),交通事故伤4例(24%);受伤至手术时间3~12 d,平均6 d。依据 Mayo 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患者进行评价。术后4周、6周及12周复查 X 线片,疼痛消失且 X 线示骨折断端有明显骨小梁形成视为骨愈合。结果手术时间20~35 min,平均27 min;术中无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3周,平均8.5周。术后 Mayo 评分75~100分,平均95.31分,其中12例优(90~100分),3例良(80~89分),1例可(65~79分)。所有患者腕掌侧小切口Ⅰ期愈合,随访期内无感染、骨坏死或瘢痕形成病例。结论经皮腕掌侧入路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切口微创、断端加压固定、骨愈合率高,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王林飞;李松林;伍骥;黄蓉蓉;郑超;吴迪;张金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目的:总结应用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6年9月至2013年5月,对12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关节囊外侧松解和内侧紧缩治疗。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7~36岁,平均22.6岁。单侧10例,双侧2例。左膝8侧,右膝6侧。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3个月~5年,平均2.5年。术后恢复率根据 Baily 膝关节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本组良好9例,较好3例。没有发生与该项技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应用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关节囊外侧松解和内侧紧缩适宜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赵来绪;杨军林;周建华;薛钦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可吸收螺钉和加压空心螺钉治疗 Jones 骨折的比较

    目的:探讨加压空心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 Jones 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该类骨折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按标准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27例 Jones 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加压空心螺钉组15例,可吸收螺钉组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AOFAS 评分、内固定术后骨折移位和感染例数,评估疗效。结果27例获得6~22个月,平均(12.1±4.8)个月的随访。加压空心螺钉组有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 X 线片时发现骨折移位(为骨折较为粉碎者),可吸收螺钉组发生螺钉断裂2例,并均出现断钉后骨折移位,所有3例骨折移位患者经支具固定、制动后骨折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顺利愈合。加压空心螺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8.3±1.5)周,可吸收螺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8.9±1.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内固定12周后,参照 AOFAS 的中前足评分标准,加压空心螺钉组评分平均(87.6±12.8)分,优良率为93.3%;可吸收螺钉组评分平均(82.0±11.4)分,优良率为83.3%;两组的 AOFAS 平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 Jones骨折患者,加压空心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患者,应适度延迟下地负重的时间。

    作者:梁鼎天;姚志城;徐培青;吴奕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山西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山西省首届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培训班通知

    作者:山西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MTHFR 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本地区蒙古族绝经后妇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C677T、A1298C 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50例门诊及住院(确诊为骨质疏松)蒙古族绝经后妇女为观察组,对照组来自门诊按年龄配比的骨含量正常的蒙古族绝经后妇女145例,均以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以 T 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2.5≤T≤-1.0为骨含量减少,T 值﹥-1.0为骨含量正常,并进行 MTHFR C677T 及 A1298C 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骨质疏松组 MTHFR 基因受体 C677T 基因型 CC、CT、TT 频率分别为29.3%、44.0%和27.7%,对照组基因型 CC、CT、TT 频率分别为42.8%、44.8%和1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骨质疏松症组中的 T等位基因频率为48.7%,显著高于对照组(34.8%,P =0.005),提示T等位基因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 OR =1.77,95% CI =1.18~2.64,P =0.001)。与 CC 基因型相比,TT 基因型携带者的骨质疏松发生风险增加至3.15倍(95% CI =1.45~6.86,P =0.004),该作用在年龄≥60岁及体重指数偏高的女性中表现更明显。而 MTHFR A1298C的多态性位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P =0.513)。结论 MTHFR C677T 基因变异与蒙古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易感性明显相关,MTHFR A1298C 的多态性位点与蒙古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没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郭志英;栗平;罗云娜;张淑珍;武志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闭合复位髓内钉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髓内钉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22~71岁,平均44.5岁。骨折按 AO分型,A 型51例,B 型11例,C 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髓内钉,骨折断端均为闭合复位,未予切开。术后患者即刻保护下功能锻炼。出院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照 Constant 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EuroQol 健康指数量表(EQ-5D)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所有患者完成3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3个月(38~52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肩关节功能 Constant 评分,优39例(57.4%),良24例(35.3%),可3例(4.4%),差2例(2.9%),优良率达92.7%;EQ-5D 评分显示患者生活质量较伤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断钉、畸形愈合等情况发生。结论闭合复位髓内钉技术是治疗肱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宁;刘昊楠;龚晓峰;朱仕文;吴新宝;贺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本刊关于表格的投稿要求

    表格以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号。每个表格均应注明序号并冠以表头,注释资料应置于表格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表格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表”采用三横线法(顶线、表头线、底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与肩关节镜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骨关节外科和康复科共同治疗的39例慢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41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和关节镜治疗组,比较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冲击波组与关节镜组 UCL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冲击波组优良率与关节镜组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肩关节镜与体外冲击波在治疗慢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岳;郭洪敏;聂志奎;梁志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5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用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三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36.2岁。根据踝关节骨折 Lauge-Han-sen 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15例,旋前外展型Ⅲ度11例,旋前外旋型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根据后踝骨折块位置偏向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选择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术后随访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5.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按照改良 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评价,优28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88%。结论根据术前手术指证,明确手术方式和术中注意事项,选取合适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雷;刘黎军;郭岱琦;刘建全;尤微;柳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欢迎订阅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应用锥形沟槽式组配柄行股骨侧翻修术后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锥形沟槽式组配柄假体行股骨侧翻修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5月至2009年3月采用锥形沟槽式组配柄行翻修手术21例(23髋),男6例,女15例,单髋19例,双髋2例,年龄47~86岁(平均67岁)。股骨侧骨缺损按 Paprosky 标准,诊断为Ⅱ型缺损者4髋,Ⅲa 型缺损者16髋,Ⅲb 缺损者3髋。所有患者的股骨侧和髋臼侧手术均分别采用利马锥形沟槽式组配柄假体和 SPH 臼杯假体行生物学固定翻修,其中头臼界面采用陶瓷-陶瓷者20髋,金属-聚乙烯者3髋。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8.8年(6~13年)的随访。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6.2±8.2)分改善至手术半年后的平均(90.3±3.7)分,而末次随访仍维持在平均(91.3±3.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50,P ﹤0.01)。所有患者的下肢不等长均由术前的平均3 cm 减少到术后的平均0.5 cm。手术后下地行走时出现轻度大腿疼痛(VAS 评分1~3分)者3髋(13%),但该症状多在术后1年消失。随访 X 线片显示翻修柄获广泛骨长入达骨性稳定者22髋(96%),翻修柄周围显示有区域性 X 线透亮带,但无临床松动症状,符合纤维性稳定者1髋。股骨延长截骨者(4髋)、股骨大转子撕脱性骨折者(3髋)和股骨皮质穿透性骨折者(4髋)大多在翻修术后4~6个月获得愈合。所有患者的近段骨缺损植骨区均显示有广泛的骨修复。结论采用锥形沟槽式组配柄假体行股骨侧翻修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满意。

    作者:徐宁;孙俊英;查国春;蒋涛;王涛;万国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腓骨钩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腓骨钩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45例包含外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踝关节损伤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踝根据骨折情况应用腓骨钩钢板固定(A 组)、解剖钢板固定(B 组),内踝及后踝用1~2空心钉固定或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跟踪评估。结果本组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1个月。A 组手术时间少于 B 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1,P ﹤0.05);A 组出血量少于 B 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80,P ﹤0.05);A 组功能评分高于 B 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28,P ﹤0.05);A 组、B 组术后并发症例数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92,P ﹤0.05)。结论采取腓骨钩钢板手术治疗外踝骨折,患者恢复快,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罗振东;邱水强;陈强;张建明;葛新;马海棠;孙梅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远端 Neer Ⅱ型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采用锁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与锁骨钩钢板在治疗锁骨远端 NeerⅡ型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共计53例锁骨远端 NeerⅡ型骨折患者的资料,按照采用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共分为两组,其中锁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组28例,骨折复位后置于锁骨远端上方,首先远端固定3~5枚2.5 mm 锁定螺钉,用3~4枚3.5 mm 锁定螺钉固定骨折近端。锁骨钩钢板治疗组25例,先复位锁骨远端骨折,沿肩锁关节后缘插入锁骨钩钢板,根据骨折粉碎情况对骨折辅以3.5 mm 锁定螺钉固定4~6枚。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钢板有无松动断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3例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12.8个月。两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6个月及6.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钩钢板组术后出现1例钢板断裂、1例钢板周围骨折,不良事件发生率8%,锁定加压钢板组无类似事件发生。根据 Lazzcano 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锁定加压钢板组:优17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89.3%;钩钢板组:优15例,良4例,差6例,优良率76%。结论两种方法均是治疗锁骨远端 NeerⅡ型骨折的有效方法,采用锁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具有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治疗锁骨远端 NeerⅡ型骨折中更具有优势。

    作者:李玉军;周建伟;张传寅;胡玉平;王一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髋臼内壁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Ⅱ、Ⅲ型)并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手术技术。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采用结合髋臼内壁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Ⅱ、Ⅲ型)合并骨关节炎患者共19例,其中男2例2髋,女17例18髋,于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通过拍摄 X 线片观察患者臼杯有无松动,臼底截骨愈合情况。通过对髋关节进行 Harris 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近期疗效。结果18例得到随访,患者术前及术后采用 Harris 评分,其中11例由术前平均(76.52±3.08)分,增至术后(97.39±2.32)分,4例由术前平均(59.32±6.08)分,增至术后(74.39±5.12)分,优良率为83.33%。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及 Harris 评分、VAS 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假体松动及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内壁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Ⅱ、Ⅲ型)并骨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李广彬;陈秀民;王在斌;齐志远;韩鹏;姜志圣;马士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两种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应用高黏度骨水泥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应用普通(低黏度)骨水泥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将实验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高黏度组和低黏度组,分别行 PVP 手术及 PKP 手术。各组均于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6个月摄腰椎正侧位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数、骨水泥渗漏率,计算并比较各观察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高黏度组手术时间为18.3~30.6 min,平均为(25.3±3.8)min;低黏度组手术时间为27.9~44.3 min,平均为(36.8±4.2)min,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3.8~5.5 mL,平均(4.2±0.3)mL;低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3.7~5.9 mL,平均(4.3±0.5)mL,两组手术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黏度组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均为椎旁软组织内渗漏,渗漏率7.14%;低黏度组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1例为椎旁软组织内渗漏,2例为椎间盘内渗漏,渗漏率为10.71%,两组手术骨水泥的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 VAS 评分及 ODI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高黏度骨水泥的 PVP 与应用低黏度骨水泥的 PKP 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具有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应用高黏度骨水泥的 PVP 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在骨水泥的渗漏方面,高黏度骨水泥能显著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张贺庆;刘洪涛;吕宏琳;刘晓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Schildhauer 入路在成人肱骨远端 C 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采用 Schildhauer 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 C 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成人肱骨远端 C 型骨折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伸肌装置保护入路(Schildhauer 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鹰嘴截骨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骨性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的肘关节活动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内旋活动度、外旋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伸肘肌力平均丢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 Mayo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ASH 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为88.57%,和对照组77.14%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childhauer 入路在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率的情况下,可改善成人肱骨远端 C 型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周晓东;胡克清;杨吉坤;姚大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