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石景森;陈武科;王作仁;韩玥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术前、中、后多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我院经手术治疗的8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史、体征及治疗措施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建立预测急性胰腺炎预后的方程式.结果在调查的32个因素中有10项(胰腺炎病理类型和术后体温、嗜中性白细胞比率、营养方式和胆道病变性质、胆囊病变类型、胰腺皂化、麻醉方式、术前发热及患者年龄等)与急性胰腺炎恢复关系大.结论该回归方程对预测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范毓东;李开宗;管文贤;潘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原位肝移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出现了多种成功的手术方法.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先进的设备,且供受体配合选择机会多,故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应用已轻车熟路,效果良好.
作者:陈规划;朱晓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2年5月至2001年10月我院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900例,其中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7例,残留结石率0.36%(7/1900).本文分析胆总管残留结石发生的原因,并对其治疗和预防进行探讨.
作者:吴广川;胡先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多发性原发癌与重复癌的临床报告在国内近十年来已见增多.本院10年内确诊32例,二者常有混淆.多发癌为同一器官于不同部位发生2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而重复癌是指2个以上器官发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12,],6个月以内者称同时性,超过6个月称异时性.
作者:虞慕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因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6例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人行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括约肌切开术(EST)和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和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肝门胆管癌行胆管内支架(EMBE);对化脓性胆管炎、继发性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难以一次取净及术后胆瘘、胆管中段狭窄者行ENBD.结果371例(96.1%)ERCP成功.未发现异常30例.胆管结石243例,235例经1-3次内镜取石后取净.乳头炎性狭窄39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9例,SOD 7例,行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16例,11例行ENBD成功.乳头肿瘤6例,肝门胆管狭窄5例,行内支架治疗后黄疸减退.胆囊切除术后胆瘘6例,行ENBD治疗成功,避免再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胆囊管结石残留4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5.7%.结论ERCP能及早发现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确切病因并给予相应内镜治疗.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高卫东;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胃上部恶性肿瘤常需行全胃或近端胃切除,经腹切除较之经胸或胸腹联合切除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但经腹手术由于术野显露的限制,有可能影响肿瘤的根治,也给消化道重建带来一定的困难,有可能增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作者:张伟;李平;王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自1989-1999年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50例,逆行性感染的发生率并不高,亦未见盲袢综合征,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光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从胆囊结石病多发家系角度来探讨胆石症发病的分子基础并研究部分胆石病易感基因在胆石病家系成员中的分布及与胆石病的关系.方法收集调查上海地区93个胆石病家系,通过胆囊B超检查证实每个家系至少有2名胆石病患者,对333名家系成员(其中患者239人)进行临床调查并检测血脂水平,应用PCR-RFLP(PCR-限制性多形性碎片长度)法来检测胆石病易感基因载脂蛋白B(Apo B)基因XbaI和载脂蛋白E(Apo E)基因Hha I的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析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家系成员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APo B基因Xba I多态性X+/-基因型频率在胆石组为5.9%,非胆石组为1O.6%,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的Apo B基因型,其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2)Apo E基因多态性各等位基因ε2、ε3和ε4的分布频率在胆石组分别为:6.9%、81.4%和11.7%,在非胆石组分别为:9.0%、81.4%和9.6%,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年龄段为≤40岁的家系成员中,APo E4/x(APo E3/4,Apo E4/4)基因型在胆石组的分布频率(20.6%)显著高于非胆石组(0%)(P=0.04).不同的Apo E基因型对血脂水平有着不同的影响,总体上看,E2/x(Apo E2/2,Apo E2/3)基因型者的血清TG和HDLC显著升高,LDLC显著降低(P<0.05);而F4/x基因型者的TC、LDLC、Apo B以及Apo E均显著升高,HDLC、APoA1显著降低(P<0.05).结论ε4等位基因可能是胆石病的易感基因,Apo B基因X+等位基因和胆石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确定.
作者:费健;韩天权;蒋兆彦;姜志宏;张奕;蔡杏兴;张圣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80-1995年86例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研究.选择15个可能对胆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非重要性特征性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年生存率为72.6%,3年生存率为32.4%,5年生存率为18.7%.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胰腺浸润、十二指肠浸润、神经浸润、周围血管浸润、切缘癌残留和浸润深度对预后有影响(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胰腺浸润、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胰腺浸润、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胆管癌切除术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何平;石景森;陈武科;王作仁;韩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显微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将人胃癌新鲜组织移植裸鼠胃(黏膜层)壁内,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侵袭和转移,及形态学特征(光镜,免疫组化电镜).结果从47例胃癌标本中筛选出一株人胃腺癌.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已传至27代,一株人胃鳞腺癌裸鼠原位移植转移模型,已传至25代和一株人胃鳞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已传至21代.共移植裸鼠426只.肿瘤的移植生长率为96.5%.自发转移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人胃癌在裸鼠胃壁内自主侵袭性生长,侵袭破坏胃壁各层组织结构,并直接侵袭到邻器官和组织.经血行转移到肝、肺、脾、肾等.淋巴道转移到胃的黏膜和黏膜下淋巴丛.局部及远处淋巴结.多伴发幽门梗阻癌性腹水,卵巢和腹腔内广泛种植转移.具有分泌癌胚抗原CEA的功能.移植瘤对p53、C-erbB-2、rasp21癌基因呈阳性表达,并与肿瘤的生长方式侵袭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移植瘤细胞病理学,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与人胃癌细胞相似.结论三株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完整的模拟了人胃癌患者的临床过程,且转移模式与临床患者相似.为研究人胃癌转移机制及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刘秋珍;脱朝伟;张宁;张丹;明彩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D3AK细胞过继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58例PLC患者分为:CD3AK细胞治疗组(n=37),对照组(n=21),另取11例献血员为正常对照.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输注CD3AK细胞,每天1次,每次输注2×109个细胞,输注前30 min静脉注射IL-2 100u,连续5 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只给予与治疗组相同的保肝治疗.观察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IL-2R、细胞增殖功能、NK及LAK活性.结果治疗组CD4/CD8比值、NK活性、LAK活性、IL-2R表达水平及细胞增殖活力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过继输注CD3AK细胞治疗能够补充肝癌患者有效抗肿瘤活性细胞数量的不足,并能够使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功能低下的状况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秦建国;韩本立;张翔;韩民;李梅;李铸;张智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制成肝硬化模型.分两组:IP组(缺血预处理组),用Pringle's法阻断肝门15 min后,恢复血供,关腹;C组(对照组),只予以开、关腹.48 h后,再次阻断肝门30min,恢复血供.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P后6、24、48h肝组织中HSP70的表达水平;测再灌注1 h血清生化酶(ALT、AST、LDH)水平;计算术后一周生存率,并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IP组在缺血预处理后24-48h HSP70表达显著增强,呈高水平;而C组中在各时点HSP70均无表达增强.再灌注1 h,IP组的ALT、AST、LDH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1或P<0.05,n=7).术后一周生存率IP组(93.10%,n=29)明显高于C组(73.33%,n=30)(P<0.05).缺血再灌注后1 h,IP组的肝细胞损伤明显轻于C组.结论HSP70能够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朱兴;戴朝六;淮明生;田大治;张旭;徐锋;贾昌俊;崔凯;刘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从1994-2001年共收治结肠癌致肠梗阻4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金德;孙玉成;金恩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前内镜下胆管内支撑引流术(ENBD)和/或术前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RBD)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和术前准备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因将胆道梗阻病例33例分为良性组21例,恶性组12例.33例患者实施急诊和择期引流的同时行胆道造影以明确诊断.结果所有患者胆道均得到充分引流,急性胆管炎患者胆道感染得以迅速控制,免于急诊手术;恶生组除2例晚期胰头癌患者仅行ERBD姑息治疗外,其余经ERBD或ENBD引流后,TB均降至40μmol/L以下,为手术创造了条件.全部行根治性手术,其中除1例出现肝残面胆瘘外,余无并发症发生,全组无手术死亡率.结论术前ENBD和ERBD确有进一步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和微创性,其良好的胆道引流减压减黄效果,急诊床旁ENBD尤其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及老年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虎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congenital cystic dilation ofthe common bile duct)俗称胆总管囊肿,1723年由Vater首次对其进行了描述,迄今文献报道近2000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婴幼儿,男女比例1:4-5,10岁以下发病者约占2/3,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低,约为1/1.3万-1.5万;但在东方国家则较高,在日本高达1/1000.本文就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作一简述.
作者:刘祥德;董家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DCC(Deleted in Colorectal Carcinoma)基因和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TM法,对91例大肠癌组织中的DCC蛋白及PKC表达状态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期的关系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91例大肠癌中DCC阴性率为43.9%,PKC阴性率为51.6%,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041,P=0.005).其中DCC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术后有无脏器的转移、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PKC的表达仅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9).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分期与DCC表达水平可做为大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DCC基因的表达缺失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潜能及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徐美东;姚礼庆;顾大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内化疗的价值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胃肠道癌术后腹腔内化疗.结果3例出现肝转移,一年生存率89%.结论腹腔内化疗能降低胃肠道癌术后的复发.
作者:方之千;倪雷;吴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的预防经验.方法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0例无严重并发症的经验.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5±35)min,术后196例病人翌日可在扶助下下床活动和开始进食,术后住院3~5 d.1例发生局限性胆瘘和1例局限性腹腔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因严重粘连而中转开腹手术也痊愈,均无胆管损伤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和针对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是关键.
作者:吴一武;梁建深;崔敏;梁晖;谢春华;李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大肠癌手术方法进展大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中的地位正迅速上升,在上海地区,近20年大肠癌发病率男性上升104%,女性上升99%,已占据恶性肿瘤的第3位,其诊治也成为当前肛肠外科的重点.
作者:喻德洪;张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寻求一种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CMS)引起的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简单安全中西医结合外科手术方法.方法随机将PCMS便秘患者56例分成治疗组43例,采用后方强力挂线快速松解术;对照组13例,采用经典的后方单侧切断术.结果两组分别对比观察术前、术后、2年后追访,三阶段的排粪造影等多项临床指标及排便情况,经X2检验,P<0.05及P<0.01,有显著性差异,无一例发生不全失禁或肛管畸形等后遗症.结论本术式避免了常规经典手术易于出血、水肿、感染、坏死,后使耻骨直肠肌严重疤痕化所致的便秘复发.
作者:俞宝典;包海伦;姚瑜洁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