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铭;池畔;卢星榕;黄颖
患者男,54岁.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于2008年12月22日收入院.1988年患者因胃溃疡穿孔曾行胃大部切除术.入院检查均未见异常,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20 h患者出现恶心、呕叶,呕吐胃内容物1次,非喷射状,呕吐后即感胸背部撕裂样剧痛,伴气促、心悸.ECG检查: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50次/min,给予药物复律,效果不佳.
作者:杨海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混合样本策略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寻找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以及健康受试者血清蛋白样本各8例,混合样本后用不同的CyDye荧光染料标记后进行胶内双向差异凝胶电泳,并对获得的图谱进行分析及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和生物学信息分析.应用DeCyder V6.0软件中的胶内差异分析及生物学差异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成功建立炎症性肠病和健康受试者的胶内荧光差异染色双向凝胶图谱,发现了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存在56个表达异常蛋白质点,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筛选后共鉴定出30个点有意义,包括结合珠蛋白、补体B因子、载脂蛋白A-Ⅱ、K-ras基因等.结论 采取混合样本策略、双向差异凝胶电泳、MALDI-TOF-MS技术路线的蛋白质组学方法能很好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血清蛋白质表达差异,所鉴定的蛋白质可为研究炎症性肠病的生物学行为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康亮;王磊;杨祖立;黄美近;刘炜;黎明涛;汪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CO_2气腹对胃癌MKN-45细胞黏着斑激酶(FAK)的影响.方法 体外模拟不同压力CO_2气腹环境,实验组:人胃癌MKN-45细胞置于5、10、15 mm Hg(1mm Hg=0.133 kPa)CO_2气腹环境培养4 h.对照组:常规条件培养人胃癌MKN-45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FAK及磷酸化FAK(FAK Tyr397)的表达量,且分别观察15 mm Hg CO_2作用0.5、2、4 h的情况.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检验.结果 实验组5、10、15 mm Hg CO_2气腹环境下,FAK表达量分别为2.14±0.17、2.07±0.21、2.52±0.26;FAK Tyr397表达量分别为1.82±0.28、1.93±0.52、3.71±0.37;而对照组FAK表达量为2.43±0.46,FAK Tyr397表达量为1.71±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1,26.951,P<0.01).15 mm Hg CO_2作用0.5、2、4 h后,FAK Tyr397表达量分别为3.41±0.44、4.12±0.56、5.24±0.4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119,P<0.01).脱离气腹后恢复至处理前水平(0.72±0.16).结论 不同压力CO_2气腹环境处理胃癌MKN-45细胞4 h不增加其FAK表达,但可使其磷酸化而激活,且压力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磷酸化程度越高,但脱离气腹环境后,其活性迅速降至处理前水平.
作者:薛林;石彦;余佩武;钱锋;赵永亮;雷晓;唐波;罗华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荷包缝合方式降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吻合口出血几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北京市二龙路医院164例行P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荷包缝合方法分为单荷包组和双荷包组,每组82例.单荷包组患者在齿状线上3~4 cm处进行荷包缝合,在荷包进针对侧缝牵引线;双荷包组患者分别在齿状线上3 cm及4 cm处进行荷包缝合.两组患者术中荷包深浅适中、牵拉力度适中,并且采取击发前保持2 min,击发后保持1 min等措施预防吻合口出血.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单荷包组中只有3例术中需缝扎止血,而双荷包组患者则有11例术中需缝扎止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P<0.05).单荷包组和双荷包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4)min和(28±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49,P<0.05);单荷包组和双荷包组术后疼痛患者人数分别为11例和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6,P<0.05);单荷包组和双荷包组术后水肿患者人数分别为3例和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944,P<0.05).结论 PPH吻合口出血的重要原因是黏膜与黏膜下层的撕裂.采用单荷包缝合操作更便利,能够降低吻合口的张力,降低吻合口出血发生几率.
作者:安少雄;苗春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肺、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40例高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给予7 d全胃肠外营养(TPN),其中乌司他丁组同时给予乌司他丁40万U/d静脉滴注.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2天、第6天晨抽取两组患者的动、静脉血测量PaO_2、PaCO_2、氧分压/吸入气体氧含量(PaO_2/FiO_2)、ALT、AST、TBil、尿酸、尿素氮、肌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结果.结果 术后第6天,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的PaO_2分别为(87.3±4.2)mm ng(1 mm Hg=0.133 kPa)和(79.0±4.3)mm Hg,PaO_2/FiO_2分别为(416±20)mm Hg和(376±20)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6.2,6.2,P<0.05).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的ALT分别为(23±7)U/L和(39±8)U/L,AST分别为(38±8)U/L和(50±9)U/L,TBil分别为(13.4±3.0)μmol/L和(24.5±6.0)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4,7.6,P<0.05).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的尿酸分别为(279±84)μmol/L和(386±67)μmol/L,尿素氮分别为(4.1±1.7)mmol/L和(8.9±2.7)mmol/L,肌酐分别为(66±12)μmol/L和(95±38)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4,3.3,P<0.05).乌司他丁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P<0.05).结论 在术后常规行TPN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高龄食管癌患者的肺、肝、肾功能.
作者:熊雪梅;吴蔚;夏梅;王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与内镜技术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但这两种技术应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各有其局限性.对于瘤体较小或未侵及浆膜面的胃肠道肿瘤,由于腹腔镜缺乏精细的触觉反馈,存在着术中定位不准确的缺陷 [2].
作者:张忠涛;吴国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十二指肠憩室各种术式的疗效.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国内公开发行的关于十二指肠憩室的文章,对各种术式术后症状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进行Meta分析.各种术式疗效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 在症状缓解率方面,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等胃肠转流术式与憩室切除术、憩室内翻缝合术、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9,4.285,12.914,19.266,3.938,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与憩室切除术、憩室内翻缝合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4,9.166,7.926,4.659,4.858,P<0.05).结论 对于症状明显并经长期内科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憩室炎及其并发症,经不同的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尤以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空肠Roux-en-Y吻合的憩室旷置术安全,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作者:李杉;陈平;金世龙;皮儒先;彭莉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009年6月26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桂林成功举行.第三军医大学罗长坤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刘允怡院士、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院长陈肇隆院士以及卢宠茂、姜洪池、陈规划、秦新裕、杨镇、郑民华、祝学光、田伏州、冯玉泉、韩本立、蔡景修教授等120余位编委出席了会议.
作者:《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59例接受D2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χ~2=8.476,6.210,4.014,14.197,55.027,P<0.05).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对预后的影响越大.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为重要的因素,适度地施行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谨慎地施行微创手术.
作者:王聪;孙益红;沈振斌;汪学非;阴忆青;方勇;秦净;秦新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十二指肠因解剖结构复杂,其损伤后病情危重,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1].本文回顾性总结2003年至2008年我科收治的7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俊文;师慧涛;乔晓丽;宋建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术中意外出血是任何一个外科医生不能回避及轻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还使患者面临死亡的危险.本研究同顾分析2001年至2007年我科1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中发生意外出血的治疗过程,现报道如下.
作者:毕连臣;麦威;秦千子;黄顺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腹腔镜与胃镜在手术中联合使用,拓宽了微创外科手术的范围.目前,对于胃腔内的带蒂息肉,单用胃镜即可将其切除.但一些亚蒂的息肉或位于肌层的小肿瘤,单纯在胃镜下切除风险较大,可能出现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1].
作者:丁卫星;蒋逊;郝振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LC的适应证随着术者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老年患者也同样可行LC.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我科对伴有合并症的76例老年患者施行了LC.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明友;黄书明;陈圣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主要指结直肠癌确诊时或确诊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其发病率约占初诊结直肠癌患者的15%~25% [1].因其同时涉及结肠和肝脏两个部位,治疗困难且缺乏较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故治疗策略尚存争议.
作者:叶颖江;王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大鼠自体肝移植后胰腺损伤的原因.方法 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肝移植1、6、12、24、48、72 h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6只).假手术组在术后立即取样,自体肝移植各组分别在术后1、6、12、24、48、72 h取样.测定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光镜、电镜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结果 自体肝移植1 h组的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含量高于假手术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增加,自体肝移植48 h组的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含量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8.622,489.417,P<0.05).光镜下,自体肝移植1 h组大鼠胰腺组织有水肿型胰腺炎的表现,自体肝移植6 h组大鼠胰腺组织有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表现,自体肝移植48 h组大鼠胰腺组织达到损伤高峰.电镜下,自体肝移植1 h组大鼠胰腺细胞出现线粒体增多、肿胀,内质网、高尔基体肿胀,线粒体的面积、周长、比表面、线粒体平均灰度值分别为(312±40)mm~2、(80.3±3.8)mm、0.332±0.039、113±11.随着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出现自噬体.自体肝移植48 h组大鼠胰腺细胞达到损伤高峰,其线粒体的面积、周长、比表面、平均灰度值分别达到(466±7)mm~2、(108.8±3.7)mm、0.298±0.009、195±12.各组线粒体比表面和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22,76.560,P<0.05).结论 大鼠自体肝移植后胰腺损伤与缺氧引起细胞能量代谢有关.
作者:李勇;张培建;郎洁;冯敏;金成;周斌;陶立德;刘新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多继发于胰腺癌术后、急性胰腺炎、肝脏移植术后及腹腔感染性病变等,由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发生率高,可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因此需要给予积极治疗 [1].近年介入微创技术已逐步成为治疗这类病变的首选方法.我院采用被覆膜支架置人术成功救治1例肝总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患者,疗效良好.
作者:段峰;王茂强;刘凤永;王仲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18岁.餐后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2 d,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并行输液治疗,一直未见明显好转.2007年10月27日以急性胃肠道疾病收入我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体温36.6℃,呼吸18次/min,血压110/6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心肺未闻及异常,全腹压痛,腹部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
作者:刘金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1993年欧美国家已开始应用腹腔镜辅助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月我科448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疗效.
作者:张翔;陈旭;蒋雪松;王军;杨文龙;周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γ-氨基丁酸(GABA)对胆管癌细胞株QBC_(939)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取GABA母液,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稀释,配成浓度为1、10、100、1000μmol/L为实验组;对照组仅加入与实验组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液.采用MTT比色法观察GABA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_(939)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ABA对胆管癌细胞株QBC_(939)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分析GABA对胆管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明胶酶谱法分析GABA对胆管癌细胞株QBC_(939)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的影响,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cAMP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GABA浓度由1 μmol/L增至1000 μmol/L,GABA对胆管癌细胞的抑制率由2.6%增至26.8%;细胞凋亡率由4.80%±0.04%增至28.03%±0.01%;穿透Matrigel胶的能力由(60±10)个减至(43±4)个,均呈剂量依赖性(F=7.833,83.765,7.598,P<0.05).同时胆管癌细胞分泌的MMP-2和MMP-9活性下降,cAMP含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07,9.148,27.418,P<0.05).结论 GABA可能通过受体后信息介导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并减弱胆管癌细胞株QBC_(939)的侵袭转移能力,可能与其抑制基质蛋白酶MMP-2和MMP-9的活性有关.
作者:王成;刘臣海;黄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胃癌的发病率近年来虽有下降趋势,但仍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仍居各类恶性肿瘤的前位 [1-2].即使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医疗保健体制较完善地区,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仍然为10%~15%,其余患者在就诊时已属进展期,而Ⅳ期患者的比例往往超过1/3 [2].
作者:曹晖;卞育海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