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杰;祁芳
目的 评价PDCA循环管理方法于护理教育相结合,促进护生对实习过程的认知及行为的改变,提高护生实习带教质量.方法 对护生和带教老师进行调查问卷,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以PDCA循环管理方法与护理临床带教相结合,促进护生实习过程中行为改变.结果 护生由原来的平均理论、实践成绩86、90,分别提高至:94、95,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由原来的70%提高至96%,带教老师对护生实习满意度由原来的80%提高至94%.结论 将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临床带教相结合,可提高护生对实习的认知程度,提高实习和带教质量,提高护理教育质量.
作者:金一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我科于2010年收入2例因口服鱼胆引起肝功能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例1:女,62岁.食用草鱼鱼胆2颗,2 d后出现乏力、纳差、尿黄伴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入院.
作者:李宁;尚丽丹;林惠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对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致心源性休克1例分析如下.男,40岁.主因心悸、乏力4h来诊.患者平素体健.4h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心悸、乏力,活动后气短.通讯作者:章德本
作者:董彦君;张振华;章德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针对静脉输液引发护患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方法 对静脉输液投诉事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引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及安全隐患,提出对策.结果 经采取防范措施后,确保了输液安全.结论 通过分析输液流程中的安全隐患,采取防范措施,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
作者:张团敏;张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对一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误诊为颈椎病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45岁.于2010-09出现左上肢无力,后症状渐进性加重.
作者:周威;张玉波;田洪;宋川;刘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方法与护理对策.方法 对30例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3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整体化的护理,25例症状消失,脑脊液化验正常,其中2例出现肢体偏瘫,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 加强对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观察,早期规范的治疗和整体化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冯卫红;田燕玲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风险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8-06-2010-06收治的182例慢性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实行风险识别与评估,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观察风险管理后的效果.结果 2007年与2009年护理质量对比,患者投诉由2起降低为0,护理差错由1起降低为0,患者满意度由93.24%上升至98.87%.结论 风险管理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杨丽华;张晓莉;李凤玲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临床常见的护理纠纷及对策展开分析.
作者:吴颖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膝关节伸屈度往往不满意.而TKR手术前后全面细致的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我科为5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通过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Thrombosis,DVT).方法 对1 12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回顾性探讨,并对发生下肢DVT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只有1例发生下肢DVT,经综合治疗护理,1例患者短期内完全康复.结论 剖腹产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病.
作者:邹莉;戴璐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促进糖尿病足患者的康复.方法 对3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护理及适当的健康教育,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及促进此类患者的康复.结论 正确的护理措施在糖尿病足的预防和糖尿病足患者的康复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张蕾 刊期: 2011年第24期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疾病谱的改变,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多[1].老年病科患者年龄大,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长且伴有多脏器的疾病,护理工作量大,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要求老年病科的护士从思想素质到业务素质都要提高认识,具有一定的专科水平.护理进入了一个加快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护理专业的只能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延伸.
作者:苏林娜;王英;罗敏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重症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方法 分析12例重症神经外科术后发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形成的高危因素,并开展综合护理.结果 12例患者中除1例并发肺栓塞死亡外,10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下肢轻度肿胀.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重症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采取综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唐新华;许一玲;袁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为了探讨妊娠瘙痒症的误诊原因,早期诊断妊娠瘙痒症,早期治疗,改善围产儿结局.方法 对2008-01-2010-01皮肤科门诊收治误诊的8例妊娠瘙痒症加以分析.结果 7例接受治疗,并顺利生产.母婴平安.1例未引起重视,拒绝住院治疗,予36周突发胎死宫内.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减少围生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导管柔韧,对血管刺激小,无毒无害,可较长时间留置在血管内,所以已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治疗,特别适合小儿患者使用.其特点是减少了患儿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及恐惧,减轻了患儿家长因担心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同时有利于血管的保护和紧急抢救.临床常用于输液、输血及静脉取血,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每天静脉穿刺给患儿增加的痛苦,可随时给药,对于危重患儿紧急抢救具有重要意义[1].
作者:潘星南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机械通气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广西桂林地区22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机械通气治疗及护理过程.结果 22例中治愈18例,死亡3例,1例因自主呼吸未恢复继续机械通气治疗.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早期机械通气,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及气道湿化的护理,按需吸痰,禁止按压膀胱和腹部,加强输液管理,预防感染等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罗淑媛;黎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护士深静脉置管术规范化培训的效果.方法 采用集中授课、统一发放自学材料、学术交流、现场操作、实地指导的培训方式对我院54名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术培训,比较护士培训前后的效果.结果 培训后与培训前比较:理论考试成绩、医生满意度、10 min内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加强护士深静脉置管术规范培训能增加医护间默契度、提高深静脉置管术10 min内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美秀;路海云;谢佩珠;温春良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对全身弥漫性皮下气肿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77岁.主因间断呼吸困难伴咳痰、乏力半月加重1 d.患者于2011-04-05左右无明显诱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更为明显,同时伴有胸闷、心悸、咳痰、咳黄白色黏痰,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查胸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左肺感染,给予控制感染、胸腔穿刺第3次抽胸水后反而呼吸困难较前加重,出现出汗、喘息明显,2011-04-19复查胸片提示:液气胸,右肺压缩60%~70%,随即胸腔穿刺抽气后并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持续引流气体,为进一步诊治,特来我院,门诊以肺部感染、液气胸(右侧)收住我科.
作者:高建苑;韩亚军;房海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加强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淘汰旧的供应模式,按标准建立消毒供应中心,明确职能,规范流程,强化管理.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改建,形成有效规范的清洁、消毒、灭菌循环系统,确保消毒灭菌物品的质量.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更有利于管理和质量的控制,减少污染扩散,简化作业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实现无菌物品零缺陷.
作者:赵秀玲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有药物、封闭、激光、微波、手术等各种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有利有弊.本科2002-05-2010-05采用经鼻内窥镜下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56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雪玉;郑迎春;李建美;欧锦添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