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贞;宋世平;金欣;池罗;温冠辉;郑纳新;王淼
1 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于2012年12月21日来本院就诊.该患儿随父母外出旅游,在一家宾馆住宿上卫生间时,坐过马桶之后不久就感觉到外阴瘙痒,局部用药无效.1周后开始有阴道分泌物,分泌物为黄色黏稠,随即于本院妇科就诊.
作者:刘小荣;张玉娟;邹传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该院住院的160例新生儿患者,利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儿静脉血NRBC的比例、计数绝对值.结果 71.88%(115/160)的患儿外周血检出NRBC;NRBC检出率与性别无关;外周血检出NRBC的患儿胎龄低于未检出NRBC的患儿(P<0.001);外周血检出NRBC的患儿体质量轻于未检出NRBC的患儿(P<0.001);NRBC比例与计数绝对值,早产儿高于足月儿(P<0.001),低出生体质量患儿高于体质量正常患儿(P<0.01);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患儿外周血NRBC检出率为100%,NRBC比例与绝对值均高于未诊断出新生儿窒息的患儿(P<0.05).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胎儿外周血NRBC计数比例与绝对值均会升高,测定外周血NRBC可用于评价新生儿健康状态.
作者:贾中伟;陆琼;陈霁明;汪春新;司力;赵燕;方有兵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铁参数检测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联合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剂治疗肾性贫血,在治疗前检测hs-CRP、Hb、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低色素红细胞百分比(Hypo%)、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铁(SI)、转铁蛋白饱和度(TS)和血清铁蛋白(SF),治疗1个月后复查所有参数.按治疗前hs-CRP水平和本科室所测定的hs-CRP的参考值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微炎症的患者(Ⅰ组,hs-CRP≤4.92 mg/L)和有微炎症的患者(Ⅱ组,hs-CRP>4.92 mg/L),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作统计学分析,观察微炎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Ⅰ组患者的SI、TS、SF水平明显低于Ⅱ组(P<0.05)、sTfR明显高于Ⅱ组(P<0.05);治疗后Ⅰ组所有参数浓度的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的微炎症反应可影响EPO及铁剂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联合检测hs-CRP及铁参数,能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预测EPO及铁剂联合治疗的效果.
作者:钟莉华;兰慧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家庭为单位、以要求为导向、合理和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在对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对萍乡市城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设施、设置、开展的检验项目及质量控制情况进了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舒宇;林家坤;刘建纯;危远叔;曾良;齐迅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成人体位改变对生化常规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集80名成人坐位5 min、卧位5 min、半卧位5 min静脉血标本,进行生化常规14项指标检测,检验结果采用同体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BIL、DBIL、GPT、GOT、TP、ALB、BUN、TG、TCH、HDL、LDL水平:坐位较卧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卧位较卧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较半卧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E、UA、GLU水平:坐位较卧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卧位较卧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较半卧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体位改变会影响肝功、血脂、尿素氮检验结果,对血糖、尿酸、肌酐影响不明显.
作者:翁改志;路军梅;唐耀庭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gGκ、IgGλ水平及IgGκ/IgGλ比值测定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HevyliteTM法测定1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30例健康者血清IgGκ、IgGλ水平,并进行随访,计算不同IgGκ、IgGλ水平和IgGκ/IgGλ比值患者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上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gGκ、IgGλ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25.90、24.35 g/L,高于健康者.上述患者1年和3年的总体生存率的比较,IgGκ/IgGλ在0.4~13范围的患者高于IgGκ/IgGλ<0.40或大于13的患者(P<0.05);IgGκ<23.70 g/L或IgGλ<22.15 g/L的患者高于IgGκ≥23.70 g/L或IgGλ≥22.15 g/L的患者(P<0.05).结论 血清IgGκ、IgGλ水平及其比值测定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判断.
作者:曾丽英;赵可伟;罗旋;景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与尿微量清蛋白(mAlb)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和住院糖尿病患者血液和尿液标本,分别检测CysC、尿素(Urea)、肌酐(Cr)、尿mAlb的水平,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住院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每组各40例,分别计算各组的CysC、Urea、Cr、mAlb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sC、mAl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灵敏度比Urea、Cr高;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ysC、mAlb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CysC、mAlb的测定结果与Urea、Cr呈正相关,且与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 CysC、mAlb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罗金丽;郑香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清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和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CIF)水平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的研究对象为经细胞学和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186例):分为骨转移组(104例)和无骨转移组(82例);该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肺部其他疾病组(66例).采用ELISA测定各组血清ODF和OCIF浓度.结果 骨转移组患者血清ODF和OCIF水平分别为(32.22±6.22)ng/L、(41.23±8.13)ng/L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的(8.35±5.42)ng/L、(10.15±4.4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转移组ODF和OCIF检测的诊断灵敏度为90.38%和86.54%,特异度为86.59%和84.15%;不同肺癌病理类型的骨转移组患者血清ODF和OCI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ODF和OCIF是诊断肺癌骨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水平的增高可用于诊断肺癌骨转移的发生.
作者:李莉;谭榜云;刘志武;陈明;张艺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急性白血病在血常规检查中多以全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但是也有一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首发只表现为单纯血小板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单纯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多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因此往往会因为不镜检或没有进一步做检查而导致漏诊或误诊.现将本院35例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陆作洁;农少云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分析抗双链DNA(dsDNA)、抗Sm、抗核小体、抗组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间的83例SLE患者、65例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包括肌炎、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UNION免疫分析仪全自动定量检测系统分析这四种抗体.比较四者用于SL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联合检测的结果.结果 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对SLE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41%、67%、79%,特异度分别为89%、100%、98%、47%.四种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和100%.结论 四种抗体对SLE都具有诊断价值.四种抗体联合检测能提高SLE的检出率,尤其通过使用UNION免疫分析仪进行四项套餐式定量检测,可以为患者提供快速、可靠的检测报告,在提高医院诊疗水平的同时为患者减少了就医成本.
作者:叶国强;曾东良;程美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评估BIO-RAD公司LOT14191、LOT14192两批号质控物在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上的急诊生化项目基质效应.方法 以Olympus AU 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对比系统,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为待评估系统,参照NCCLS EP14A文件对K、NA、CL、CA、MG、P、BUN、CR、UA、GLU在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上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结果 K、NA、CL、BUN、CR项目不存在基质效;MG、P、UA存在基质效应.LOT14191中的CA、GLU存在基质效应,而Ca、GLU在LOT14192中的基质效应则不明显.结论 在常规检测和室间质评比中应重视质控品在这两个检测系统间的基体效应.进行比对时,应合理分析及评价,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性.
作者:叶桂样;黄瑞勋;黄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评估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阳性时间评分(PCTTs)对严重败血症患者早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纳入研究的为45例严重败血症患者,根据其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24例)和生存组(21例).分析并比较研究对象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血培养阳性时间(TTP)和PCTTs,比较三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特性.结果 血浆PCT水平、TTP、PCTTs平均值,死亡组分别为12.41 ng/mL、8.81 h、8.42分,生存组分别为4.83 ng/mL、12.13 h、5.17分,两组间这三项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CT水平、TTP和PCTTs用于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77、0.725和0.803,对应优截断点分别为5.345 ng/mL、7.4 h和4.5分,灵敏度分别为70.8%、50.0%和91.7%,特异度分别为71.4%、90.5%和57.1%.结论 PCTTs预测严重败血症患者死亡危险性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血浆PCT水平检测联合TTP评估严重败血症患者预后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晓涛;马焕丽;陈日炳;张旭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下调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基因表达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LKO-1-shRNA-STAT3,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STAT3表达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来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Surviv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转染了PLKO-1-shRNA-STAT3重组质粒的肝癌细胞,STAT3表达明显下调,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S期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增加(P<0.05),Bcl-2和Survivin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RNA干扰技术明显下调细胞内STAT3蛋白的表达,进而下调Bcl-2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李健;王丽华;李磊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SD-HA融合蛋白表达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外源性融合蛋白表达的检测采用Western blot;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D-HA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SD-HA、SmD-HA融合蛋白能在CML细胞株中有效表达,且定位于胞浆.重组腺病毒Ad5F35-SD-HA感染CML细胞后能特异性阻滞CML细胞周期由G0/G1期向S期推进,具有抑制细胞的增殖效应,且对照组比较早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SD-HA基因转染对CML细胞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双重效应.
作者:彭智;桂敏;冯文莉;杜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街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连续6年血糖、血脂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2006~2011年来本院体检中心享受干部保健体检的6 804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血清Glu、TG、TC结果,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2006年开始Gul、TG、TC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男性血脂、血糖指标明显高于女性(P<0.05),Glu、TC异常以50岁以上的人群发生率较为高.结论 街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应增加保健措施以控制血糖、血脂,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和男性工作人员,建议少吃、多运动、精神放松,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项方芳;林桂珍;蔡联群;刘秋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为自制尿液复合型室内质控物选择佳添加剂.方法 分析一种包含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尿微量清蛋白(UMA)两个项目的 自制复合室内质控物的酶稳定剂、蛋白稳定剂及叠氮钠等添加剂对其稳定性及均一性的影响.结果 在-20 ℃保存温度下,尿NAG项目的 稳定天数:无添加,72 d;叠氮钠,169 d;酶稳定剂,大于365 d.同样条件下,尿UMA项目的 稳定天数:无添加,99 d;叠氮钠,207 d;蛋白稳剂定,大于365 d.质控物各个保存阶段稳定的同时测得的瓶间均一性良好.结论 在制备尿NAG和UMA两项复合室内质控物的同时添加酶稳定剂、蛋白稳定剂和叠氮钠能延长质控物的稳定时间,提高质控物的质量.
作者:袁咏梅;何亚;王利军;余素燕;许瑞娜;陈宝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测,同时考察病毒感染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CV抗体,同时对患者进行生化检测.结果 本组接受临床检验的患者共2 826例,其中抗-HCV阳性者为82例,阳性率为2.90%,生化检测结果表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GLU、ALT和AST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K+和ALB的均值偏低.结论 本组酶联免疫检测肝炎病毒阳性率与文献记载一致,表明该手段诊断HCV感染较为可靠.K+和ALB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大量使用利尿剂和肝细胞坏死有关.
作者:唐彦;李云霞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EB病毒感染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探讨其与IT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伴EB病毒感染的ITP患儿、健康体检儿童的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 ITP伴EB病毒感染组(ITP-EBV组)与ITP非EB病毒感染组(ITP-N组)、对照组比较,CD3+T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减少,CD3+CD8+T细胞、CD19+B细胞增加(P<0.05).结论 ITP伴EB病毒感染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应同时进行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作者:田厚荣;王文娟;祝绚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奇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78株淋球菌中检出阿奇霉素敏感株174株占62.6%,中敏株58株占20.9%,耐药株46株占16.5%.结论 临床应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的连续性监测.
作者:曹文苓;黎小东;毕超;梁艳华;宋卫忠;张锡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皮肤病患者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诊的765例皮肤病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33.3%~58.3%(平均47.8%)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59.8%的红皮病患者,9.4%的银屑病患者和1.1%感染性皮肤病患者.结论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发生率及增多程度在不同类型的皮肤病患者间有较大差别,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对于不同类型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深入研究皮肤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机制对于皮肤病发病原因和机制的探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涛;杨军霞;刘贵建 刊期: 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