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78株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性结果分析

曹文苓;黎小东;毕超;梁艳华;宋卫忠;张锡宝

关键词:奈瑟球菌, 淋病, 最低抑菌浓度, 耐药性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奇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78株淋球菌中检出阿奇霉素敏感株174株占62.6%,中敏株58株占20.9%,耐药株46株占16.5%.结论 临床应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的连续性监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四种循环miRN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及外周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中四种miRN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浆及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随机选取的43例RA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和PBMC中四种miRNA(miRNA-146a、miRNA-223、miRNA-16和miRNA-155)的表达,分析这些血浆和PBMC特异的miRNA在RA中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A组患者血浆中miR-146a和miR-155表达下调(P<0.05),miR-16表达增高(P<0.05),而miR-22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四种miRNA表达均上调(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这些miRNA在血浆和PBMC中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miRNA-146a、miRNA-223、miRNA-16和miRNA-155在RA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在血浆和PBMC中出现的机制可能不同.

    作者:荀春华;胡志坚;韩峰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新生儿外周血有核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该院住院的160例新生儿患者,利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儿静脉血NRBC的比例、计数绝对值.结果 71.88%(115/160)的患儿外周血检出NRBC;NRBC检出率与性别无关;外周血检出NRBC的患儿胎龄低于未检出NRBC的患儿(P<0.001);外周血检出NRBC的患儿体质量轻于未检出NRBC的患儿(P<0.001);NRBC比例与计数绝对值,早产儿高于足月儿(P<0.001),低出生体质量患儿高于体质量正常患儿(P<0.01);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患儿外周血NRBC检出率为100%,NRBC比例与绝对值均高于未诊断出新生儿窒息的患儿(P<0.05).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胎儿外周血NRBC计数比例与绝对值均会升高,测定外周血NRBC可用于评价新生儿健康状态.

    作者:贾中伟;陆琼;陈霁明;汪春新;司力;赵燕;方有兵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质量安全管理团队在检验科中的作用

    随着检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检验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诊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更好的发挥临床检验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检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1-2].本科自成立质量安全管理团队以来,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质量安全管理团队在检验科日常工作中的作用及其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赵满仓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对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菌治疗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对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抗菌治疗的价值.方法 采用meta分析法对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合并分析,对PCT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在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费用等方面作比较.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的标准,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6篇,分析结果显示PCT指导组与常规治疗组在疾病控制的有效率方面无差异,在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费用方面PCT指导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漏斗图对称,偏倚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 PCT水平检测用于指导AECOPD抗菌治疗能降低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费用,本次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

    作者:姜小建;鱼军;杜旭升;李建英;谢紫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278株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性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奇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78株淋球菌中检出阿奇霉素敏感株174株占62.6%,中敏株58株占20.9%,耐药株46株占16.5%.结论 临床应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的连续性监测.

    作者:曹文苓;黎小东;毕超;梁艳华;宋卫忠;张锡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其对胎儿的影响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胎儿的不利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09~2011年的ICP患者100例(ICP组),同期健康孕妇11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上述人群空腹静脉血胆汁酸(TBA)、肝胆酸(CG)、AST、ALT、血清TBIL、DBIL水平;同时测定新生儿脐带血TBA、CG、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及2 h内常规心电图,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CP组受试对象的TBA,CG,ALT,AST,TBIL和DBI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P组的新生儿TBA水平,CK、LDH水平以及cTnI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ICP组的新生儿LDH水平与母亲TBA水平呈正相关(r=3.57,P<0.05),与自身TBA水平呈正相关(r=3.95,P<0.05),与其他指标不存在关联.羊水污染、窒息和早产新生儿在ICP组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浓度胆汁酸对胎儿有直接毒性作用,特别是心肌细胞,是造成新生儿不良结局的主因;心肌酶指标LDH与胆汁酸水平存在关联,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的检验指标.

    作者:马李娜;李慧敏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皮肤病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皮肤病患者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诊的765例皮肤病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33.3%~58.3%(平均47.8%)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59.8%的红皮病患者,9.4%的银屑病患者和1.1%感染性皮肤病患者.结论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发生率及增多程度在不同类型的皮肤病患者间有较大差别,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对于不同类型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深入研究皮肤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机制对于皮肤病发病原因和机制的探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涛;杨军霞;刘贵建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无偿献血者G6PD缺乏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无偿献血者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及其历史献血资料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佛山地区的献血者全血标本,检测G6PD酶活性,分析G6PD缺乏者的历史献血资料.结果 无偿献血者的G6PD缺乏率为6.97%,男女缺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6PD缺乏献血者的历史人均献血次数达3.23次,人均献血总量达1 032 mL,其中属于多次(≥2次)献血者的比例高达55%.结论 应该对固定和应急献血者队伍进行一次G6PD缺乏症的筛查,排除G6PD酶活性极度缺乏的那部分献血者,从而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

    作者:卢瑾;梁惠兰;周健欣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加强检验科静脉采血窗口的生物安全管理

    检验科静脉采血窗口是造成患者和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一个高危区域.笔者多年从事门诊检验工作,对加强静脉采血窗口的生物安全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韩利蓉;欧阳娟;倪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

    目的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测,同时考察病毒感染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CV抗体,同时对患者进行生化检测.结果 本组接受临床检验的患者共2 826例,其中抗-HCV阳性者为82例,阳性率为2.90%,生化检测结果表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GLU、ALT和AST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K+和ALB的均值偏低.结论 本组酶联免疫检测肝炎病毒阳性率与文献记载一致,表明该手段诊断HCV感染较为可靠.K+和ALB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大量使用利尿剂和肝细胞坏死有关.

    作者:唐彦;李云霞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不同取痰方式对新发结核病患者结核菌检出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影响新发结核病患者结核菌检出率的因素,提高结核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收集河南省胸科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新发结核病患者150例和健康志愿者25例,将上述人群分为四组:A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B组,痰涂片阴性肺结核;C组,肺外结核;D组,健康志愿者.对每个纳入的研究对象取3份标本分别进行抗酸杆菌涂片检测、改良罗氏(L-J)固体和MGIT960液体培养,得到常规留痰标本共309份,雾化引痰标本216份,共收集痰标本525份.结果 A组,雾化引痰的涂片阳性率、L-J培养检出率、MGIT960培养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取痰(P<0.05);B、C组,雾化引痰的L-J和MGIT960培养阳性率均高于常规取痰(P<0.05).L-J培养阳性率12.8%,MGIT960培养阳性率2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雾化引痰比常规取痰的涂片、培养检查阳性率高,初诊疑似结核患者应送检雾化引痰标本,进行结核菌涂片和MGIT960培养检测.涂片阴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低量排菌,这在结核病的防控中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李爱华;张国龙;沈青玉;卢莹莹;郭琪;秦殊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方程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健康成人为125 mL/min左右.GFR常用的参考方法是90mTc-二乙三胺五乙酸(90Tcm-DTPA)放射性核素作标记检测,其受到费用高、仪器昂贵、需静脉内注射同位素可能造成照影剂性肾损害、实时尿液采集等操作繁杂、放射性污染等限制.

    作者:李冬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对HCV感染诊断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诊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于该院检验科做HCV抗体(HCV-Ab)检测的215例血液标本,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测,首先检测HCV-Ab,根据HCV-Ab检测结果分为HCV-Ab阳性组和HCV-Ab阴性组.同时检测两组的游离HCV-cAg、总HCV-cAg、HCV-RNA.结果 HCV-Ab阳性组(97例)中,游离HCV-cAg阳性占25.8%(25/97),总HCV-cAg阳性占71.1%(69/97),HCV-RNA阳性占68.4%(66/97);HCV-Ab阴性标本组(118例)中,游离HCV-cAg阳性占1.7%(2/118),总HCV-cAg阳性占2.5%(3/118),HCV-RNA阳性占1.7%(2/118).结论 HCV-cAg的检测有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向明确;潘菁;何茂锐;杨鸿;谢雪梅;谢伶华;曹永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梅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目的 分析梅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与肝功能、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DNA定量各项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84例HBV感染者,用PCR法进行HBV-DNA(B、C)分型和定量检测,用生化仪进行多项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用ELISA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测,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检测B型23例占27.4%,C型46例占54.8%,B、C混合型12例占14.3%,非B非C型3例占3.8%;男女性患者基因分型的构成比无差异.C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B)均高于B型和B、C混合型,C型的HBV-DNA水平明显高于B型,C型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型.结论 梅州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C基因型肝脏损害比B型严重,且病毒含量高.

    作者:冯体玉;曾东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日常室内质控品在干片式生化分析仪上的基质效应分析

    目的 评估BIO-RAD公司LOT14191、LOT14192两批号质控物在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上的急诊生化项目基质效应.方法 以Olympus AU 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对比系统,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为待评估系统,参照NCCLS EP14A文件对K、NA、CL、CA、MG、P、BUN、CR、UA、GLU在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上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结果 K、NA、CL、BUN、CR项目不存在基质效;MG、P、UA存在基质效应.LOT14191中的CA、GLU存在基质效应,而Ca、GLU在LOT14192中的基质效应则不明显.结论 在常规检测和室间质评比中应重视质控品在这两个检测系统间的基体效应.进行比对时,应合理分析及评价,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性.

    作者:叶桂样;黄瑞勋;黄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高尿酸血症患者尿微量清蛋白与肌酐比值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HUA)患者尿微量清蛋白与肌酐比值(ACR)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原发性HUA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作为患者组,90例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分别进行ACR、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检测,然后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组和对照组比较,A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ACR与Scr呈明显正相关(r=0.475,P<0.05);对照组ACR与Scr无明显相关性(r=-0.346,P=0.135).结论 ACR是诊断HUA患者早期肾损伤良好的实验室检查指标,HUA患者应定期检查ACR,及早预防肾损伤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静;岳婵娟;王齐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深圳市某街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血糖血脂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街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连续6年血糖、血脂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2006~2011年来本院体检中心享受干部保健体检的6 804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血清Glu、TG、TC结果,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2006年开始Gul、TG、TC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男性血脂、血糖指标明显高于女性(P<0.05),Glu、TC异常以50岁以上的人群发生率较为高.结论 街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应增加保健措施以控制血糖、血脂,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和男性工作人员,建议少吃、多运动、精神放松,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项方芳;林桂珍;蔡联群;刘秋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AFU和AFP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以及α-L-岩藻糖苷酶( AFU),甲胎蛋白( AFP)水平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慢性肝病患者和66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HA、LN、Ⅳ-C、AFU和AFP等五项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 在慢性迁延性肝炎(CPH)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组和肝硬化(LC)组,血清HA、LN、和Ⅳ-C的水平呈相似的逐渐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肝病患者血清AFU和AFP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特别是在肝硬化组,两项指标分别是健康人的2.0倍和8.8倍,与健康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HA、LN、Ⅳ-C和AFU、AFP五项指标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转变过程中反映肝纤维化进展的指标,可以为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参考.

    作者:顾春瑜;石新慧;王海滨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血清hs-CRP出现危急值时血培养阳性率与患者死亡率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结果出现危急值(大于300 mg/L)时血培养阳性率与患者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从2009年1月到 2012年7月的血清hs-CRP(SCRP)检测结果,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与血培养阳性率和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血清hs-CRP出现危急值时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和死亡率增高.结论 血清hs-CRP出现危急值时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为20%,患者的死亡率为37%.

    作者:曹新贞;宋世平;金欣;池罗;温冠辉;郑纳新;王淼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慢性心衰患者血NT-proBNP、cTnT、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cTnT、hs-CRP的检测和意义.方法 测定慢性心衰患者(43例)和健康者(21例)NT-proBNP、cTnT和h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cTnT、hs-CRP、NT-proBNP血浆检测水平(中位值)分别为:2 790.0 ng/mL、0.041 ng/mL、7.330 mg/L.健康者分别为54.16 ng/mL、0.003 ng/mL、1.050 mg/L.慢性心衰患者cTnT、hs-CRP、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水平与cTnT水平、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12,P<0.05;r=0.293,P<0.05).心衰患者治疗后NT-proBNP、cTnT的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cTnT、hs-CR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作者:林慧铭;孙全昆;胡礼仪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