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17号染色体基因变异与卵巢癌相关性研究

郝明;赵春艳

关键词:卵巢肿瘤, 癌基因, 基因, 肿瘤抑制
摘要:卵巢癌是死亡率高的妇科肿瘤,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显示,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因的改变集中于第17号染色体,现就第17号染色体上癌基因(c-erhB-2)、抑癌基因(OVCA1、p53、NF1等)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卵巢癌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作一综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生物被膜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防治

    近年来细菌对抗牛素的耐药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对生物被膜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仅与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有关,也与致病菌在体内形成生物被膜有关.细菌的生物被膜是细菌抵抗不利环境、营造适宜生存环境的一种黏附定植式包膜.形成了生物被膜的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显著降低.其机制主要有生物被膜的屏障作用、营养限制和缺氧状态、生物被膜基因的表达等方面.现就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发展、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及对生物被膜细菌的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这对于寻找有效控制手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开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玎;李兴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新成员LIGHT研究进展

    LIGHT是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新成员之一,通过其相应的受体HVEM/TR2、LTβR和TR6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包括阻断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对细胞的单纯疱疹病毒攻击介导物(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HVEM)依赖性攻击、诱导和调节肿瘤细胞凋亡、刺激T淋巴细胞增生、参与调节淋巴器官生成、T细胞共刺激、树突状细胞活化以及诱导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等,在机体的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及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参与作用.现对LIGHT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冯英凯;杨庆华;刘友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IgG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

    Rh血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主要是在输血过程及妊娠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性抗体.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产生危及生命的溶血反应.发现1例以抗-E所致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华;王见敏;董敏;邹艳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近3年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状况.方法 患者血培养标本经Bact/Alert 3D自动血培养仪和ATB Expression鉴定仪进行血培养及鉴定,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在2 593例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细菌189株,阳性检出率为7.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00株,占52.91%;革兰阳性球菌80株,占42.34%.常见的6种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6.46%)、表皮葡萄球菌(14.29%)、肺炎克雷伯杆菌(13.23%)、溶血葡萄球菌(11.11%)、金黄色葡萄球菌(6.35%)、铜绿假单胞菌(6.35%).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匹宁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宁治疗较敏感.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是血培养中的主要病原菌.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耐药现象严重,提示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温庆辉;郭志勤;黎凤英;钟玉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与静脉血栓关系的研究进展

    抗凝蛋白缺陷症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抗凝蛋白缺陷症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其中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主要是由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缺陷症导致.PC、PS和AT缺陷症在静脉血栓发病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0%~8.0%、7.3%和1.0%~8.0%;不同抗凝蛋白缺陷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差别不大,但AT缺陷症的临床表现为严重.

    作者:魏旭倩;王学锋;王鸿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征订、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两种不同分析系统检测生化指标的比对分析

    目的 评价不同分析系统检测总蛋白(TP)等12个项目结果的可比性,并探讨提高其可比性的方法.方法 依据EP9-A对不同检测系数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对可比性差的项目,以BECKMAN CX5CE与配套试剂的检测结果为期望值,采用统计学线性回归方程处理,获得调整因子,并用它校准其他系统的测定结果.结果 采用回归方程校正,提高不同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的可比性.结论 不同的检测系统(仪器、试剂、方法学等)测定相同项目,测定结果存在一定偏差,采用统计处理校正,可获得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江传慧;陈秀;陈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耐热肠毒素多重PCR鉴定

    目的 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产生的耐热肠毒素用多重PCR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开展病原微生物基因诊断.方法 根据GenBank中致病性耶尔森菌耐热肠毒素基因序列,设计出针对Y-STa、Y-STb、Y-STc毒素基因的3对特异引物,运用多重PCR方法鉴定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产生的耐热肠毒素.结果 运用多重PCR扩增出预先设计的3条特异的目的条带.结论 所设计的多重PCR反应体系能够得到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耐热肠毒素的特异序列,同时能够对3种毒素基因序列进行鉴定分型.

    作者:谢鸿飞;陈忠余;陈庆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基因组变异丰富的一种DNA序列变化形式,其与现有的遗传标记物结合,与现有的基因诊断体系接轨,将加速检验医学从表型诊断向基因型诊断的过渡.肿瘤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侵袭转移与致病基因的SNP密切相关,现就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瑜;杨磊;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尿液整体化分析实验室鉴别诊断流程图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尿干化学分析、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及尿沉渣活体细胞染色显微镜镜检三者组合为尿液整体化分析实验室鉴别诊断流程图,为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所必需的客观指标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提高尿液分析的检验质量、工作效率和实验室诊断水平.方法 德国Miditron.JuniorⅡ型尿液分析仪进行尿液化学分析;UF-100型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简称:UF-100)对尿中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有形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活体细胞(S、SM)染色技术,在相差显微镜成像系统下,对尿液中尿红细胞形态、死或活白细胞、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各种管型等细微结构进行观察识别.结果 尿干化学分析、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及尿沉渣活体细胞染色显微镜镜检三者有机地组合为尿液整体化分析实验室鉴别诊断流程图,弥补了上述各实验方法学的不足,有效地降低了漏检率和误检率,其分为:尿液分析实验室总流程图、血尿来源实验室鉴别诊断流程图、泌尿系感染实验室鉴别诊断流程图、上皮细胞对泌尿系统疾病实验室鉴别诊断流程图、病理管型对肾性疾病的泌尿系感染实验室鉴别诊断流程图.结论 尿液整体化分析实验室鉴别诊断流程图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是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方法.

    作者:曹研;董云华;陈玲;牛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脊液特种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CSF)包含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中,具有保护脑和脊髓、维持渗透压平衡、清除代谢产物、调节颅内压等作用.在生理情况下,血液和脑脊液之间有血脑屏障(BBB),限制血液与CSF之间某些物质的自由交换,以保持CSF自身的理化特性;在病理情况下,脉络丛的通透性发生异常,BBB受到破坏,或病变组织产生病理产物进入CSF,使CSF的组成发生改变.随着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不断发现与认识,相应地对这些疾病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对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脑脊液特种蛋白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师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先证者为Rh阴性汉族家系RHD基因遗传方式研究

    目的 分析先证者为Rh阴性家系的RHD基因结构特征,了解Rh血型的基因遗传方式,探讨RHD基因组合和Rhesus盒子(Rh盒子)检测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意义.方法 采用PCR-SSP方法对3例汉族Rh阴性家系的19份样本进行了RHD基因10个外显子的上游Rh盒子、下游Rh盒子和融合Rh盒子检测.结果 基因型为RHD-/RHD-个体检测到融合Rh盒子,无上下游Rh盒子;基因型为RHD+/RHD+个体检测到上下游Rh盒子,无融合Rh盒子;基因型为RHD+/RHD-的个体可同时检测到上下游Rh盒子和融合Rh盒子.结论 用PCR-SSP方法进行家系RHD基因结构分析,操作简便直观.本研究证实在Rh阴性家系中存在着非表达的RHD基因,其遗传方式呈单倍型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作者:王晓珠;周华友;吴绪华;兰炯采;刘丹;曾凤芹;齐村生;郭丽霞;马艳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利用EB病毒诊断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鼻咽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高发于我国南部地区.现认为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参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通过检测EB病毒的相关组分以用于早期诊断鼻咽癌的研究十分活跃.现在简介EB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就利用EB病毒进行鼻咽癌早期诊断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伊强;欧启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第17号染色体基因变异与卵巢癌相关性研究

    卵巢癌是死亡率高的妇科肿瘤,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显示,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因的改变集中于第17号染色体,现就第17号染色体上癌基因(c-erhB-2)、抑癌基因(OVCA1、p53、NF1等)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卵巢癌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郝明;赵春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临床血液学检验作为检验医学的亚学科,也是医学检验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提高其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优化教学内容以体现发展性;改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大胆开展科研性试验,以适应社会对新型复合型检验人才的需求.

    作者:高娟;张伶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和P-选择素在肝癌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因子-1(sICAM-1)与P-选择素(P-selectin)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肝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ABC-ELISA法对78例肝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天血清中sICAM-1和P-selectin的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测定甲胎蛋白(AFP)浓度,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治疗前后血清中sICAM-1和P-selectin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并随临床TNM分期增加而升高,治疗有效组外周血中sICAM-1和P-selectin显著下降,而无效组则升高,治疗后二者的浓度转移和复发组均高于未复发组和转移组(P分别<0.05及<0.01).sICAM-1和P-selectin与AFP的表达相关性表明,HCC患者血清sICAM-1、P-selectin的水平与AFP含量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874,P<0.05;r=0.892,P<0.01).对sICAM-1、P-selectin和AFP的ROC曲线分析提示,sICAM-1的诊断效能高,AFP次之,P-selectin较差.结论 sICAM-1和P-selectin与HCC生长关系密切,与HCC的侵袭、转移有关,血清sICAM-1和P-selectin有可能成为HCC辅助诊断、病情发展及疗效观察方面有价值的指标,可作为反映肝癌复发、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高社军;郭明卫;胡邑姜;王星冀;洪文竹;雍兰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P2A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蛋白磷酸酶2A(PP2A)是真核生物体内Ser/Th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的一种,能拮抗绝大多数Ser/Thr蛋白激酶的活性.由于它可以反向调节蛋白激酶所激活的信号,能够抑制细胞非限制性增生,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PP2A活性的抑制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生急变(BC)相关,并且PP2A与CML中主要致病分子BCR/ABL存在相互作用.

    作者:徐喜慧;欧阳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在细胞周期中的调控作用

    随着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的克隆,人们开始重视组蛋白乙酰化平衡在细胞周期中的调控作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两个控制点容易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导致细胞增生、静止或死亡.现介绍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调控作用,为临床上以肿瘤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指导作用.

    作者:李莉;田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白血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分子标志物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Fms样酪氨酸激酶-3、保罗样激酶1、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蛋白46、威尔姆斯瘤抑制基因等白血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其在探索发病机制,寻找诊断、预后指标和药物作用靶点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刘璐;刘北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生儿及婴儿末梢血采集方法探讨

    新生儿采血是儿科诊断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常规操作技术,血液常规分析尤为重要.但由于手指太小,多年来一般多采用指或足跟采血.

    作者:赵俊红;赵英君;范玉霞;侯会香;李金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