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细胞分析仪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标本人工复检的价值

张凤霞;范丽明

关键词:淋巴细胞, 血细胞分析仪, 实验室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提示淋巴细胞增高标本阳性指标被忽视的状况及对策.方法 对600例血细胞分析仪提示淋巴细胞增高的标本进行手工复检,并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结果 600例血细胞仪器提示淋巴细胞增高,手工复检后发现11.00%异淋、0.16%幼稚淋巴.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提示淋巴细胞增高仍有复检的必要.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胰腺炎的实验诊断指标及其临床应用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腹症,其实验诊断的传统指标主要为淀粉酶和脂肪酶等.随着实验诊断技术的进步,可反映胰腺炎性损伤程度的急性时相蛋白和胰蛋白酶原及其激活肽等标志物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实验诊断指标.现就急性胰腺炎的实验诊断指标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廖海燕;敖必蓉;鲍依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和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和肌钙蛋白Ⅰ(cTn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对1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清GPBB和cTnI测定,并与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相比较,同时观察UAP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次数.结果 健康人GPBB水平为(3.42±1.19)μg/L.在AMI发作后12 h内,AMI患者血清中有119例GPBB浓度超过正常值上限(URL)6.99 μg/L,诊断灵敏度为95.2%,稍高于cTnI的灵敏度93.6%,明显高于CK-MB、Mb(71.2%, 43.2%);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GPB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K-MB、Mb则P>0.05,伴有cTnI和GPBB升高的UAP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次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GPBB、cTnI、CK-MB、Mb(P>0.05).结论 GPBB是心肌损伤敏感、特异的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UAP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美珠;李健文;陈社安;范敏珊;区文华;林爱珍;李炜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药物作用靶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贯穿了整个生命过程.酵母双杂交技术作为活细胞内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力的分析方法,在疾病发病机制、药物作用靶点研究和新药筛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本组围绕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特点,简述了其在药物作用靶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畅;刘北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浆对氧磷酯酶-1活性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浆对氧磷酯酶-1(PON-1)、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含量和循环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观察,探讨PON-1和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145 例CRF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ON-1活性、ox-LDL、MDA含量和GSHPx,分析PON-1活性与ox-LDL、MDA、GSHPx之间的关系.结果 CRF患者血浆PON-1活性(122.3±23.1)kU/L,ox-LDL(832.0±256.2)μg/L,MDA(18.3±7.1)μmol/L,GSHPx(144.5±31.1)U/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75.6±28.2)kU/L,(455.2±178.3)μg/L,(8.2±5.1) μmol/L,(248.1±79.3) U/L.PON-1活性与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ox-LDL与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PON-1活性与GSHPx呈正相关(r=0.811,P<0.001),与ox-LDL、MDA呈负相关(r=-0.842,P<0.01;r=-0.745,P<0.01).结论 在CRF中血浆PON-1活性显著降低,PON-1可能通过降低抗氧化能力机制参与了CRF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蒋兴亮;夏成云;周京国;唐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实验诊断应用进展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侵入血液并播散到脑膜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所导致儿童致残率与病死率较高.目前对TBM的免疫学诊断尚缺乏有力的手段,该文对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免疫反应以及近年来主要针对脑脊液(CSF)实验室免疫学、酶学检测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寸树兰;屈柯瑄;牛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 777例泌尿生殖道标本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18~45岁青壮年患者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收集妇科门诊和泌尿外科门诊18~45岁患者1 777例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体外支原体鉴定和14种药物耐药性分析.结果 1 777例标本支原体培养阳性844例,阳性率为47.50%,其中UU阳性率为38.94%, MH阳性率为2.64%,UU+MH阳性率为5.91%.女性培养阳性率为52.82%(628/1189);男性培养阳性率为36.73%(216/588),男女阳性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0.8,P<0.01).大部分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对单纯UU感染有较强体外活性;但对MH或UU+MH感染其耐药率比较高,只有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的耐药率低于16.00%.结论 对UU和MH的监测表明,该地区18~45岁青壮年患者的支原体感染率较高;而耐药性分析表明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耐药率较低,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超强;张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ABCA1转录水平上脂质调节的研究进展

    ABCA1是ATP结合盒转运子(ABC) 基因超家族中的一个亚型,在胆固醇逆转运和HDL生成的起始步骤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现从转录水平总结氧化固醇和肝孤儿受体(LXR)、合成的LXR激活剂、类视黄醇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配体等多种物质对ABCA1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代谢综合征方面对脂质的影响,为如何调节ABCA1提供新的视点,并为进一步认识ABCA1的功能和调控提供线索.

    作者:甘淋;江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淋病奈瑟菌毒力岛的研究进展

    2001年,Dillard等首次从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中鉴定出毒力岛.淋球菌毒力岛编码多个毒力因子,携带Ⅳ型分泌系统,多见于播散性淋病分离株.目前在淋球菌中发现的毒力岛基因主要有: atlA、traH、traG、cspA、exp1、exp2、orf7和orf8等.研究淋球菌毒力岛及其相关产物,对于揭示毒力与耐药性的关系、寻找抗生素新的作用靶位、制备疫苗和细菌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崔海燕;王欣;李国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线粒体是提供细胞能量的细胞器,同时还参与细胞内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已成为亚细胞结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个典范.许多物种的线粒体及其亚结构的蛋白质组学已得到研究,并构建了一些线粒体蛋白质组数据库;对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线粒体蛋白质组学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疾病相关的线粒体蛋白质,为线粒体相关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标志物和靶标.

    作者:林汝仙;王升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三种不同采血方式的样本进行血细胞分析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细胞分析5项测定参数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在该院门诊检验科进行血细胞分析的患者40例,对同一患者按采血方式与采血容器的不同组合同时采取三种EDTA抗凝血样:(1)采集2 ml静脉血置于真空负压管(简称真空管);(2)取静脉血160 μl置于微量抗凝管(简称微量管);(3)采集末梢血160 μl置于微量抗凝管(简称末梢血管).所有样本均用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1)静脉血微量管5项主要参数均略高于真空管;末梢血WBC、RBC、Hb、MCV检测结果高于静脉血真空管和微量管,血小板则偏低,尤以<100×109/L组为明显.但微量管与真空管、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数据呈显著相关,且微量管与真空管、末梢血与静脉血之间的偏差均低于CLIA'88规定的允许范围.(2)三种血样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Plt检测结果不同程度地低于显微镜计数结果,以末梢血Plt B组(Plt<100×109/L)为明显.同时血膜片镜检发现,三种血样均约有半数可见大血小板和/或血小板聚集现象.结论 不同样本类型及采血容器对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利用EDTA真空负压管采集静脉血具有结果稳定、样本量多、便于复查等诸多优点,在优先推行静脉采血的同时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样本类型及采血容器.当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数据,应重采静脉血或应用相差显微镜-草酸铵法计数,有条件的好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法进行复检.

    作者:肖秀林;王昌富;汪永红;高清萍;陈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波长设置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波长设置对含有不同干扰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标本测定的影响.方法 对NADH纯品溶液、试剂样本及含不同干扰物的样品进行全波长扫描.依据吸收曲线设定不同的副波长,然后对含不同干扰物的定值血清进行测定,以定值血清所给的值为参照,确定佳波长组合.结果 定值血清测量结果,单波长340 nm与双波长(340/380 nm,340/404 n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和胆红素(BIL)干扰的ALT标本,340/404 nm测定结果与靶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0/380 nm测定结果与靶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b = 2.144,PHb=0.042<0.05;tBIL=2.453,PBIL<0.05);血脂(TG)干扰的ALT标本340/380 nm测定结果与靶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40/404 nm测定结果与靶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8,P<0.01).结论 利用单波长即可准确测得低干扰程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标本的活性.若采用双波长时应视标本干扰物的种类而选择不同双波长,溶血、黄疸干扰应选择340/404 nm,血脂干扰应选择340/380 nm.

    作者:李冬;王志富;焦连亭;王兆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细胞分析二级标准实验室的溯源与质量控制

    目的 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溯源性和准确性.方法 参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有关标准,制定科学的溯源途径(方法),采取一系列的质量保证措施并予以实施.结果 保证了二级标准检测系统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为血细胞分析常规检测系统进行校准、鉴定和评价,为全省血细胞计数室间质评的定值提供标准,为血细胞分析的仲裁鉴定提供依据.结论 科学的溯源体系的建立和全面的质量保证措施是标准实验室正常发挥作用的关键.

    作者:佘鸥;邓军卫;甄茗;李志芳;余启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血清尿酸、尿素水平分析

    目的 分析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血清尿酸、尿素水平.方法 随机工作日选择情感障碍患者血锂浓度监测样本317例,在日立7020型生化仪上采用酶法测定尿酸、尿素浓度.结果 住院、门诊碳酸锂治疗组男女患者尿酸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尿酸水平偏高的比率在男性分别为37.8%、26.1%,在女性分别为25.0%、33.3%;尿素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尿素水平偏低的比率在男性分别为6.8%、4.5%,在女性分别为37.5%、8.0%.结论 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偏高、尿素水平显著偏低而呈现尿酸、尿素水平分离现象.这一现象可能与锂引发肾毒性损害并产生抗利尿激素抵抗有关.

    作者:王元彬;陆亚文;刘秀英;李英霞;颜少广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 291例泌尿系统感染者淋病奈瑟菌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检测全年妇产科﹑男性科﹑皮肤科﹑泌尿外科等送检患者标本的淋病奈瑟菌(NG)DNA,了解感染情况,分析NG感染规律,提高临床诊治效果及明确行为干预的目标人群,减低其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性.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分性别﹑年龄段﹑月份3个因素对1 291例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男女总阳性率为13.79%,其中男性阳性率为15.22%,女性阳性率为13.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年龄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月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女性月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G感染男女无区别,各年龄段间无区别,男性感染月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女性感染月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秋冬季多发.

    作者:农光鲜;隆金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调查

    血清尿酸测定在临床常用于诊断痛风.尿酸也是肾功能监测指标之一,在肾功能减退早期其敏感性要高于尿素、肌酐,但因肾外影响因素较多,其使用容易被忽视.

    作者:王元彬;陆亚文;刘秀英;李英霞;颜少广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药敏纸片内头孢他啶含量

    目的 毛细管电泳法评价药敏纸片内头孢他啶含量.方法 采用毛细管电泳方法(CE)对2种国产和2种进口头孢他啶(CAZ)药敏纸片内的头孢他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2种进口纸片内的CAZ含量比较稳定,2种国产纸片的CAZ均一性略差.利用3种标准菌株对4种纸片的各10次抑菌环直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一种纸片的结果有一次超过允许范围.结论 毛细管电泳法分析发现进口的头孢他啶纸片的质量较稳定.CE分析较适合临床实验室对药敏纸片有效药物含量进行监测.

    作者:栾桂红;高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引起假性低血糖1例

    临床上,有时会出现血糖检测水平较低而没有出现相应低血糖的症状时,应该考虑是否有假性低血糖的可能,此时,要求检验工作者加以注意.

    作者:邓小军;许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的遗传因素.在遗传因素中,染色体畸变、微卫星的不稳定性及基因的表达异常等往往可引起细胞癌变.肺癌细胞的这些改变对肺癌患者的辅助诊断、预后评估及肺癌转移部位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同时细胞的这些变化对个体患肺癌的风险评估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孙顺昌;贺敬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乳腺癌细胞TopoⅡ与C-erbB-2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细胞中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与c-erbB-2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opoⅡ和c-erbB-2在2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近一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不表达TopoⅡ蛋白,TopoⅡ和c-erbB-2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级、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TopoⅡ阳性率在c-erbB-2阴性病例中显著高于c-erbB-2阳性病例(P<0.0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TopoⅡ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多药耐药与TopoⅡ介导的耐药机制有关.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TopoⅡ、c-erbB-2的表达可作为指导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化疗的重要指标和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金辉;吴璇;周厚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加强血小板计数的质量控制

    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不稳定的原因多种多样.提高血小板计数的质量控制,要从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方面做起.血小板计数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和仪器法.不管是哪种方法,每个阶段的种种因素直接影响受检者的检测结果,以致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人员的岗前培训、器材的准备、试剂的准备、受检者的准备及标本的正确采集;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要求检验人员严格技术操作规程,掌握上机时间;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要求检验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审查结果并根据临床诊断、直方图的变化及各项参数的相互关系,进行复查.

    作者:管仕毅;黄庆兰;文思全;黄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