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兰风华
目的进一步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方法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2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30例缓解期以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ECP、IL-5、总IgE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ECP、IL-5、总IgE含量分别为19.68±7.43(μg/L)、89.2±25.9(ng/L)、524.6±138.7(KU/L);缓解期为5.76±4.25(μg/L)、17.5±7.3(ng/L)、291.3±85.4(KU/L);正常对照组为4.86±2.48(μg/L),15.1±5.6(ng/L),103.2±31.5(KU/L).哮喘急性发作期ECP、IL-5、总IgE分别比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ECP、IL-5二项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IgE缓解期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血液中ECP、IL-5、IgE一起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测定三者的水平对判断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蔡志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人乳头瘤病毒的存在与多种皮肤粘膜的良、恶性增生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各型序列与其生物学行为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因此人乳头瘤病毒及其分型的高通量检测对判断感染者预后、指导治疗具重要临床价值.近年,在各套通用引物系统基础上的高通量分型检测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有望进入临床检测.
作者:张菊;高艳娥;苏振兴;阎小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表达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tsutsugamushi)56kD保护性抗原蛋白,探索其作为诊断抗原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R方法,从O.tsutsugamushi Kato株菌种基因组DNA中扩增出56kD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成重组质粒pQE-56,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有无蛋白的表达.结果(1)获得长约1500bp的PCR片段,序列分析结果与已知Kato株56kD基因序列相同;(2)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在相对分子量56×104处有表达带;(3)表达后菌体超声破碎后,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获得了56kD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
作者:张雪颖;陈唯军;牛东升;崔红;魏文进;陈梅玲;陈香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一氧化氮是由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的催化下产生的,其产生过程需要四氢生物蝶呤、血红素、钙调蛋白和黄素等多种协同因子的参与,尤其是钙调蛋白起到了一氧化氮合酶开关的作用.对一氧化氮合成过程的调节一般发生在底物水平、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水平以及转录后水平,其调节剂以及调节途径十分复杂.而在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衡量标准方面,目前尚存有争议.
作者:倪诚;张力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综述尿液有形成分流式细胞仪的性能评价,与传统方法相关项目检测结果的比较性研究.阐述尿液式细胞分析技术的初筛作用以及在诊断泌尿道感染和定位泌尿道出血等方面的意义.
作者:王昌富;丛玉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检测对其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近又提出一种新的自身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被认为是有希望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一个自身抗体,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前景.
作者:韩玉祥;邵福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恶性肿瘤是目前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病因复杂,无法预防,故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受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抑制,尤其T淋巴细胞是人体的主要免疫效应细胞,它起着重要的肿瘤监视作用.
作者:刘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高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它的生理作用是维持体内含硫氨基酸的平衡.体内血浆HCY水平的高低与心血管疾病等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有多种检测血浆HCY水平的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偏振免疫法为佳.
作者:张林;孙子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凝血酶原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栓和反复流产.低亲和力的抗凝血酶原抗体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存在一定的联系.抗凝血酶原抗体检测标准化将有助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谢飞;兰风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成分,它主要是在细菌自溶或人工裂解后分泌到体外,它可使机体出现许多病理情况,它又可发挥诸多对机体有益的生物学活性.内毒素的检测方法有凝胶法、浊度法、比色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流式细胞技术,其在肝胆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热待查等的诊断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马全玲;刘扬;李传保;李忠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凝血因子Ⅶ基因突变所致.体外测定凝血因子Ⅶ:C与临床表型无明显的相关性.而基因突变能够较好地解释其临床表型.
作者:丁秋兰;王鸿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病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尸体解剖奠定了器官病理学基础,光学显微镜的问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体系,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引起了超微结构病理学的革命,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免疫病理学异军突起;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正在引起分子与基因病理学边缘学科的形成.
作者:韩永;徐燕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现代输血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临床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
作者:赵树铭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