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HLA-Ⅰ研究进展

王长印;邹雄;李桂琴

关键词:sHLA, 替代拼接, 移植排斥反应
摘要: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sHLA)是存在于人类血液、尿液、淋巴液、乳汁等体液中的HLA分子,主要通过替代拚接、蛋白酶降解等途径产生.在体内可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通过对其分布、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以及肿瘤、某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母婴围产期TORCH感染及其病原体检测

    TORCH是一组广泛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孕妇易原发和复发感染,并可发生宫内传播,引起胎儿、新生儿感染,造成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和新生儿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因此,筛查TORCH意义重大.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TORCH各病原体的检测中广泛应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就围产期母婴TORCH感染的危害及其各病原体的检测作一综述.

    作者:贾瑞喆;蒋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测定方法进展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测定是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51Cr释放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某些不足.随着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和报告基因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寻找灵敏可靠、简单易行的非同位素法测定CTL活性的方法学研究.本文概述近年来在CTL活性测定方法上的研究进展和各种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特点.

    作者:姚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端粒酶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端粒酶的激活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它不仅参与正常细胞的调控,也参与恶性肿瘤的形成.随着端粒酶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日趋受到临床重视.

    作者:侯振江;张宗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TT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自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等首先从未知病原学的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中分离得到一种被称为TTV单链DNA病毒以来,几年来先后有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本文综合近期国内外文献概要就TTV的流行特点,该病毒的结构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检查方法与致病关系作一介绍.

    作者:孙月庭;谭红;杜华;何善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其相关系统性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是指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成份的一类.其靶抗原主要为MPO和丝氨酸蛋白酶3(PR3).临床上检测ANCA,对多种血管炎性疾病有重要意义.与ANCA密切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称之为ANCA相关系统性血管炎,ANCA在其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ANCA相应抗原的特性及其不同相应血管炎的比较,ANCA在ANCA相关系统血管炎(AAS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晓时;何维敬;邹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深部真菌感染血清真菌成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烯醇化酶、beta-葡聚糖、甘露糖和Cand-Tec等是真菌胞壁或细胞内的组成成分.文中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深部真菌感染宿主的特征性标志物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等方面加以综述.

    作者:廖军;郝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肿瘤细胞端粒、端粒酶调节机制研究进展与临床意义

    随着对端粒、端粒酶结构、功能、调控及其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癌变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端粒、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及癌变过程中的作用较前了一更新的认识.端粒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估计及针对端粒酶有效成分的反义核酶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韫芳;王全立;李昕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研究进展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neurturin(NTN)、persephin(PSP)、artemin(ART)共同构成TGF-β超家族的一个亚家族.四者结构相似、功能相关,且氨基酸顺序有较高的同源性.在体内,它们都是以前体的形式分泌,经加工、修饰,成熟的蛋白质分子为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同源二聚体.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等具有明显的营养与保护作用.在信号传导中,GDNF家族α受体(GDNF Family Recepter alpha,GFRα)与原癌基因c-ret编码的产物蛋白Ret共同形成GDNF家族成员的功能性复合受体,介导GDNF家族成员的生理功能.

    作者:李鸿钧;马雁冰;孙茂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流式细胞技术在病毒检验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了流式细胞术(FCM)在病毒抗原、病毒核酸、抗病毒抗体检测的应用.

    作者:闻平;戴庚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膀胱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物

    膀胱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尿液细胞学检查,膀胱镜及X线影像检查等.目前关于膀胱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报道较多,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钱厚明;赵江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sHLA-Ⅰ研究进展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sHLA)是存在于人类血液、尿液、淋巴液、乳汁等体液中的HLA分子,主要通过替代拚接、蛋白酶降解等途径产生.在体内可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通过对其分布、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以及肿瘤、某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长印;邹雄;李桂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类检测的临床应用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是一类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中的主要生物大分子的蛋白酶.本文对MMPs结构、分类、来源,作用底物及血清MMPs检测在慢性肝病、肿瘤、结缔组织病、急性心梗、多囊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高血压、腰椎间盘退化等疾病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东;王法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临床实验室检查可用的膀胱癌尿标记物

    膀胱癌时尿标记物有很多,但真正可用于临床实践的却不多见.这里介绍国外常用的Immuno CytTM试验、BTA试验、NMP试验、Lewis X抗原检测等,为临床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观察提供一些新手段.

    作者:王继贵;邓光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某些进展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导致疗程延长和死亡率升高.细菌的耐药机理十分复杂,各类细菌的耐药机理及各种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也不尽一致,尤其后天获得性耐药更为临床所重视,也是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其对医院内感染菌群的监控和耐药性监测及指导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细菌耐药机理及控制对策的研究作一简述.

    作者:徐修礼;刘家云;于文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几种自身抗体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意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早期诊断困难,而早期又是疾病发展快的阶段,易造成骨质破坏,从而晚期严重致残,故早期诊断和治疗甚为重要.自身抗体的检测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探索其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其中有意义的自身抗体有:抗角蛋白丝聚集素(原)抗体、抗Sa抗体、RA33/36、抗钙蛋白酶抑素抗体四种.

    作者:高丽霞;刘凤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血栓调节蛋白与肝脏疾病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内皮细胞膜糖蛋白,是某些疾病血管内皮损伤的一个分子标志物.本文综述了TM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李国平;闫静;孙汶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人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研究概述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实施,作为模式生物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重要病原微生物,它的基因组研究在一开始就被作为重要的突破口.1997年由Jcan-F Tomb等人顺利完成26695菌株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1999年又由Richard A,Alm等人完成了J99菌株的测序工作.

    作者:邹全明;郭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日本临床检查技师国家考试介绍(下午考试题)

    40.那些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减少a)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综合征 b)猩红热 c)特异反应性皮炎 d)钩虫病 e)服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

    作者:刘泽军;前川真人;魏明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阿米巴病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阿米巴病的病原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该原虫以滋养体和包囊体两种形式存在.人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后既可表现严重的侵袭性阿米巴病,也可处于无症状带虫状态;近年来又逐步肯定还存在一种非致病性阿米巴-地斯帕内阿米巴,其遗传背景、细胞形态和宿主与溶组织内阿米巴高度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实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近几年阿米巴病的实验诊断进展做了综述.

    作者:夏梦岩;高飞;李小静;张卓然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人IL-3的表达与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IL-3是具有广泛而重要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尤其对造血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它特异性地表达于激活的T淋巴细胞、NK细胞,其表达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受到精细的调节.近年来对调节IL-3表达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CT-1、AP-1、NIP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反式作用元件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影响IL-3基因表达的调控因素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璐;王亚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