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杰;许霖水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许多损伤因素诸如氧化应激、缺血与再灌注等都可导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而游离钙浓度的变化又与细胞的功能、信号转导乃至细胞的凋亡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研究如何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常见的细胞内钙离子测定方法加以叙述.
作者:赵彩霞;郑延松;田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基因治疗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的肝癌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征旭;王红阳;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流感病毒可在体内和体外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该诱导过程涉及病毒和细胞的多种成分,诱导机制可能与Fas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TGF-β和病毒NS1蛋白有关.
作者:李华玲;李明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由于其异质性和多重耐药,导致临床检测、治疗的困难.MRSA耐药分子机理、检测方法及防止新的耐药菌出现一直是这一领域研究热点.本文对MRSA耐药特点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乔文涛;王金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UTI是-种对酸对热较稳定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近年来对其来源、结构、功能以及它与疾病的关系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作者:夏时海;赵晓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世界约有400名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后表型正常的试管婴儿出生,涉及十余种遗传性疾病,其诊断方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分子杂交基础上的,由此衍生出来十多种方法.本文着重介绍目前已开始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遗传病及方法.
作者:陈瑛;张玉兰;郝彦娟;魏明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WNT途径是传递生长刺激信号的通路,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是必需的,而其活化却在结肠癌、黑素瘤等越来越多的肿瘤和癌细胞中被发现.WNT途径活化后可影响基因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是必需的,但在成年动物细胞中则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因此,对WNT途径的传导及调控的研究可增进人们对胚胎发育机制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本文就WNT途径的信号传导和调控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作一概述.
作者:梁亚杰;许霖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介绍可作抗体的寡核苷酸——Aptamer(暂译为适体)其制备过程无需动物或细胞,对检测的靶分子有严格的识别能力和反应特异性,具有反应条件的可修饰性和检测应用的广泛性,且可弥补抗体性能的不足.现已在流式细胞术,生物传感器,荧光偏振匀相免疫分析,分子灯塔,毛细管电泳和热启动PCR中取得初步应用效果,且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郑凌;王金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从毛细管电泳的原理、类型和在神经科学领域中对神经递质、神经肽及药物浓度监测等方面的测定,综述了近几年来毛细管电泳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临床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价值.
作者:黄慧玲;罗国安;单书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正常情况下,Fas系统涉及到组织细胞的生理性凋亡.Fas/Fas-L表达于淋巴细胞、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上,介导了免疫调控和免疫病理,不同肿瘤组织细胞表达Fas/Fas-L水平不一致,不但影响机体抗肿瘤作用,而且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Fas系统在正常或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作者:谢家印;孙贵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人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MC激活后,预先形成的介质及新合成的介质一起释放.组胺含量可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这些分析法在体内已用于血浆及尿内的组胺含量测定,在体外可用于测定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类胰蛋白酶是MC更具有选择性的标志,因为嗜碱粒细胞几乎不含此成分.β-类胰蛋白酶贮存于分泌颗粒中,MC激活时,被释放至细胞外.α-类胰蛋白酶原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它的释放不需要MC的激活,所以它的血清水平可以反映体内MC数目.α-类胰蛋白酶原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病人的血清中含量增高,而β-类胰蛋白酶在系统性过敏反应病人血清中含量升高.这些变化可作为MC参与疾病发展的准确的临床指征.
作者:孙仁山;刘荣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DNA芯片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DNA分析技术,它将核酸样品制备、核酸扩增和定性定量检测等一系列繁复的过程连续化和微型化,使其高度集中在一块数英寸大的固相支持物上,用于进行基因表达和突变的检测及DNA序列分析,可极大地提高DNA分析速度和简化其分析过程,并将给分子生物实验、临床研究、新药开发等多个研究领域带来重大的冲击甚至革命.
作者:张莉莉;阚培林;周华东;陈曼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高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日趋受到临床重视.
作者:侯振江;张宗英;安国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亨延顿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Ⅰ型(SCAI),SCA2,SCA3,SCA6,SCA7,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萎缩,脊髓延髓肌肉萎缩这几种聚谷氨酰胺病均有一定群体的神经元丢失.在相应群体的神经元细胞发现有胞内包涵体,聚谷氧酰胺病与含扩展的CAG三核苷酸串联重复几个基因编码含可变长度的一段聚谷氨酰胺片段的几种蛋白延长有关.
作者:崔天盆;周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