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93例猝死病例院前复苏结果分析

付建民;何光辉;宋新科;刘丽疆

关键词:猝死, 病例, 复苏成功率, 重要标志, 院前急救, 非暴力性, 病情稳定, 中毒, 院外, 死亡, 评价, 健康, 高院, 地区, 病人
摘要: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病人发生意想不到的非暴力性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50%以上发生在院外。故猝死的院前复苏成功率,是评价某地区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复苏成功率的提高,在提高院前……
农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化疗过程骨髓重度抑制治疗体会

    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血液病,目前化学治疗仍为基本治疗方案。但骨髓抑制特别是重度骨髓抑制仍是棘手问题。1989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临床以来,为治疗骨髓抑制开辟了前景。现将我科……

    作者:王燕;龙珍珠玛;李彩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反(牙合)的早晚期矫治临床观察

    反(牙合)俗称“地包天”,是一种外观以面中1/3明显凹陷为其特征的常见牙(牙合)畸形,多是由不良的哺乳习惯、吮指、乳牙迟脱及遗传因素所致,对人的面型及美观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及爱美意识的增强,求诊人数者逐年增加的趋势。……

    作者:廖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癫痫持续状态为主要表现的鼠药中毒的救治

    1998年至今我院收治3例以癫痫持续状态为主要表现的鼠药中毒的病人,1例因入院时呼吸心跳即已停止未能获救,2例抢救成功。3例病人在救治过程中均不能明确毒物种类。现报道如下。……

    作者:羊涛;徐春灵;张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浅谈我院医改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越来越成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医院面临新的挑战,为全面了解我院医改以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对门……

    作者:王飞岭;白春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93例猝死病例院前复苏结果分析

    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病人发生意想不到的非暴力性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50%以上发生在院外。故猝死的院前复苏成功率,是评价某地区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复苏成功率的提高,在提高院前……

    作者:付建民;何光辉;宋新科;刘丽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腺苷对离体豚鼠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与收缩力的脱敏与反跳

    目的:研究腺苷(Adenosine,Ado)对离体豚鼠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及收缩力的脱敏与反跳。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尿动作电位和肌力换能器记录心肌收缩力的方法,观察了Ado(1、10、100μmol·L(-1)对离体豚鼠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影响及对APD、收缩力的脱敏与反跳。结果:(1)1、10、100μmol·L(-1)Ado缩短心房肌细胞APD的变化率分别为9.58±1.40%、13.80±2.26%、24.80±3.19%,(2)1μmol·L(-1)Ado对心房肌细胞APD无脱敏(P>0.05),10μmol·L(-1)Ado与100μmol·L~(-1)Ado对心房肌细胞APD均有脱敏,脱敏持续时间分别为1min和5min(P<0.05);(3)10μmol·L(-1)Ado对心房肌收缩力有明显的脱敏现象,与对照值相比,收缩力的减小由31.40±16.04%(2min)变为50.60±15.87%(4min);(4)当洗脱Ado后,出现收缩力的反跳现象,与正常值相比,1、10、100μmol·L(-1)Ado增加收缩力分别为12.38±7.50%、19.20±8.44%、27.60±13.44%。结论:Ado可缩短心房肌细胞APD;Ado对心房肌APD有脱敏现象,且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Ado对心房肌收缩力存在脱敏与反跳现象。

    作者:张凤杰;王孟湘;刘政江;胡浩;孙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硫糖铝片和硫糖铝混悬液合用雷尼替丁治疗78例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本文采用硫糖铝片合用雷尼替丁与硫糖铝混悬液合用雷尼替丁对消化性溃疡治疗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随……

    作者:阮德锋;齐少义;杨薇薇;陈亚萍;李丽红;刘清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科术后镇痛方法观察及护理

    外科术后切口及内脏牵拉引起的疼痛导致患者痛苦、焦虑、烦燥,限制术后早期活动,而引发很多并发症,故术后镇痛意义重大。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肌肉注射镇痛药物(如杜冷丁)止痛时间短,镇痛效果不理想。我科于1999年2月使用自控镇痛泵治疗术后疼痛,取得较好的效果,并抽样200例,对两……

    作者:杨金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产科服务模式的转变

    1 产科服务模式的转变 1.1 观念转变 医学模式、社会心理模式的发展,使围产保健综合一体化制度在我国开始实行。转变服务观念,以胎婴儿、母亲为主体,变医疗干预为自然过程,在生理、心理、精神及体力上给予孕产妇全面的支持,……

    作者:吴静;张华;乐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我院护理改革初探

    护理改革是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现报告如下。 1 逐步实施护士长竞聘上岗制 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室、胸外科、心内科护士长岗位采取公开岗位、公开条件、公开报名、……

    作者:郑彩云;李晓枫;田冬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谈机能实验学及实验室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们对人体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克隆技术、基因调控、基因治疗逐步应用于临床。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使高等医药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并促使高等医药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按照……

    作者:钟华;褚成静;何芳;李悦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Klinefelter综合征49,XXXXY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5岁,以感冒发烧来院就诊。查体:表情呆滞,少哭,尚不会说话走路。眼距宽,高腭弓,舌常外伸,外生殖器异常,睾丸如豆大小。患儿体弱多病,足月顺产,第一胎。母亲怀孕期间无病……

    作者:曹云;卢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豆状核变性9例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或称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为铜沉着于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由此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现将肝豆状核变性并随访2年的9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理;王丽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BW单牙固定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

    CBW是荷兰发明的一项没有冠套的单牙固定修复技术,是一种冠内固位体、冠外栓道式固定桥,是目前世界上较为理想的单牙缺失固定修复方法。2001年10月我院在新疆首次开展此项技术,临床效果满意,现将该技术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祁可贵;徐江;陈莎新;丁红中;邱雪冰;曹秀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兽药“蒽特莱斯”的生产工艺研究

    新兽药“蒽特莱斯”是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研制成功的国家三类新兽药抗痢灵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的换代新微生物活菌制剂,生产所用的菌株在原抗痢灵配方基础上增加了酪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酵母……

    作者:杨飞;买生;杨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四指断离再植成功的体会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8岁,装饰工人,住院号为12239。患者2001年5月14日,工作时左手食、中、环、小指自近节指骨中部不慎被切板机切伤,四指断离。未处理,即来我院,行急诊手术,患肢及伤指消毒后,伤……

    作者:郭全功;张华;穆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Rb和P16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Rb和P16基因异常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13例食管癌,60例癌旁组织中Rb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Rb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3%(49/113)和53.0%(60/113),明显低于非瘤组织63.3%(38/60)和73.3%(44╱60),P<0.05;Rb、P16蛋白表达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而降低。结论:肿瘤抑制基因Rb、P16缺失突变,丧失活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肿瘤分级有关。

    作者:杨雯;张巍;张力维;沈宝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手指末节离断再植治疗体会

    自1995年6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共对11指末节离断指体进行了再植手术,9指成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5~32岁。手术时间,伤后2~12小时。致伤原因:……

    作者:刘建疆;武耀平;孟斌;薛卫平;屈建华;张耀;彭琳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处理体会

    我院自2000年7月以来开展妇科电视腹腔镜手术100例,其中94例用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现将麻醉处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4例患者中,年龄24~52岁,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估计分级)均为Ⅰ~Ⅱ级,……

    作者:林燕华;金学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骨筋膜间室综合症的早期护理观察

    由骨与骨间膜和肌间隔及深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证称之为骨筋膜间室综合症。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此征的早期发现与及时救治是抢救病人生命,保障患肢康复的关键。……

    作者:袁玉兰;叶蓓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农垦医学杂志

农垦医学杂志

主管: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主办:石河子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