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王蓉;陈锦燕;赵敏

关键词:死亡原因, 围产儿, 死亡率
摘要: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49例死亡围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22.74‰,死胎率为9.77‰,死产率为3.3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9.62‰,占42.28%。围产儿死亡原因:缺氧占47.65%,早产占21.15%,出生缺陷占12.08%。结论:加强孕期保健、规范系统产前检查及监护、积极预防治疗妊娠并发症、防治早产、实施正确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建立NICU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棘球蚴病诱导的绵羊过敏性休克血浆ET-1和NO水平的变化以及对肺动脉压的影响

    目的:利用细粒棘球蚴诱导的绵羊过敏性休克动物模型,探讨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索(EI-1)在过敏性休克中对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和分光比色法分别对休克自行恢复组(Ia)、休克死亡组(Ⅰb)和对照组(Ⅱ)中血浆NO和EI-1进行监测,同时动态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结果:休克后5min;Ia组和Ib组中MPAP和EI-1与基础值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组间MPAP比较,P<0.05;后期40min Ia组MPAP显著降低,而NO与基础值比较显著增高(P<0.01)。结论:绵羊血浆ET-1和NO的增高与细粒棘球蚴诱导的过敏性休克有关;ET-1和NO在过敏性休克进程中的不同变化趋势可能是过敏性休克中肺动脉高压从形成到消退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徐志新;郑宏;曹兴华;李亦梅;尹极峰;温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来预测冠心病的方法。方法:对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后壁IMT,并检测有无粥样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以双侧IMT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年龄、性别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1)左侧IMT增厚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冠心病组的左侧IMT较非冠心病组的左侧IMT厚0.0289cm。右侧IMT增厚率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左、右IMT对方程的影响大。尤其是左侧IMT.随着左侧IMT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这种预测冠心病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可以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侧内中膜厚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作者:郭艳英;张爱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替加氟片及优福啶片的溶出度考察

    目的:考察替加氟片和优福啶片的溶出度,评价其内在质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色谱柱:YWG-C(18)(10μm,4.6mm×250mm);流动相:甲醇:水(25∶75);检测波长254nm;流速0.8ml/min;进样量20μl。以水为溶出介质,采用转篮法,对2个厂家6个批号的替加氟片及优福啶片进行溶出度比较,提取溶出参数。结果:济南厂替加氟片20min溶出85%以上,上海厂替加氟片10min溶出85%以上;优福啶片中的替加氟组份5min溶出80%以上,尿嘧啶组份7min溶出80%以上。结论:2个厂家6个批号的产品均符合中国药典1995年版溶出质量标准规定。

    作者:刘恒戈;张辉文;赵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长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的克隆及DNA疫苗的构建

    目的:克隆分析新疆地区细粒棘球蚴95(Eg95)抗原全长基因的结构特点,并构建Eg95 DNA疫苗。方法:根据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应用PCR方法从新疆株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Eg95全长抗原目的基因。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全长Eg95抗原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上,构建DNA疫苗pcDNA3-Eg95,测序确定基因碱基序列。利用DNAman软件及GeneBank/Blast功能,对其进行基因全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结果:从新疆株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出全长Eg95抗原基因。所克隆的全长Eg95抗原基因长度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pcDNA3-Eg95阳性克隆均为正确连接全长Eg95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可作为DNA疫苗作进一步的研究。新疆株全长Eg95抗原基因与GeneBank中已登录的新西兰株Eg95抗原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新疆株全长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DNA疫苗。

    作者:林仁勇;丁剑冰;温浩;王笑峰;魏晓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民族医学生预科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尝试

    预科教育是我校为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医学专业基础课之前设置的为期一年的以学习汉语言为主的阶段,目的是为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顺利进行医学基础和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语言基础。……

    作者:卢一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外周静脉血清、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及在ICP发病中的作用。方珐:以ICP组28例为研究组,测定其外周静脉血清及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的NO、ET、MDA和SOD,以年龄相近的24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ICP患者的MDA和ET含量较正常晚期妊娠显著增高(P<0.01),ICP患者的NO和SO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母血清中NO、ET、MDA含量均较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的含量高,差异有显 著性(P<0.01)。结论:妊娠期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失衡及ET水平的增高可能与ICP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腊晓琳;郑美玉;王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FOCSMQ成果简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诱发排卵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不孕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溴隐亭联合诱发排卵药物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由高泌乳症引起的不孕症患者均经不孕症系统检查,排除其它病因或预先治疗器质性疾病。对本病以溴隐亭治疗为主,联合应用促排卵药物。结果:23例患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月经;总妊娠率达100%,3个月内妊娠14例(60.9%),3~6个月妊娠8例(34.8%),6~9个月妊娠1例(4.3%);单纯溴隐亭治疗11例,加用促排卵药物12例。结论: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不孕,应完善不孕症系统检查,明确病因诊断,应用溴隐亭联合诱发排卵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溴隐亭用量。

    作者:杨莉苹;杨晓青;李桂芬;葛秀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窦性心律重建术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房颤

    目的:探讨应用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了孙衍庆教授设计的窦性心律重建手术,为10例风湿性心脏病和1例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心房区域化减少心房损伤的范围;采用电热凝加缝合法以消除或减少并发症;同时通过对左房底部操作消除局部纤颤。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术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无心房麻痹发生,无心房出血并发症。结论:窦性心律重建手术对于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具有疗效满意、手术操作简化、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适合于在基层医院开展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何斌;张靖华;贾民;史松;赵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疆不同民族喉乳头状瘤与喉癌组织中不同类型HPV的检测

    目的:探讨新疆部分民汉族喉乳头状瘤(LP)和喉癌(Lc)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Y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3例喉癌患者(维吾尔族27例,哈萨克族4例,汉族52例),63例喉乳头状瘤患者(维吾尔族33例,汉族30例),20例声带炎性息肉(LIP)患者(维、汉各10名),总共166例分别进行HPV6/11型和HPV16/18型的检测。结果:(1)LP组织中HPV6/11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为33.3%(21/63),明显高于Lc的9.6%(8/83)和LIP的0.0%(0/20)(P<0.05);(2)LC组织中HPV16/18感染的阳性率为37.3%(31/83)明显高于LP的6.3%(4/63)和LIP的0.0%(0/20)(P<0.05);(3)民汉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民汉LP的发生主要与HPV6/11感染有关;LC主要与HPV16/18感染关系密切。HPV感染可引起细胞基因的异常调控,可能是喉上皮组织发展成为肿瘤病变的促进因子。

    作者:张华;郑艳;苏时务;陈朝伦;卢晓梅;沈宝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乌鲁木齐市维、汉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维吾尔族(维族)、汉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现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3~9月,对我院及乌市妇幼保健院正常产妇138例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血铅测定(汉族79例,维吾尔族59例)。血铅由上海儿童铅中毒防治中心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并对产妇家庭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38例产妇血铅为12~267 μg/L,新生儿脐血铅为10~252μg/L。维、汉两民族母子血铅均呈高度相关(γ汉=0.8047,γ维=0.7898,P均<0.01)。其中维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均大于汉族(母血铅P<0.01,脐血铅P<0.05)。血铅≥100 μg/L的孕妇53例(38.41%),新生儿48例(34.78%)。影响胎儿铅暴露的因素为孕期被动吸烟、家庭成员接触铅、居室周围有铅污染工厂、居室靠马路、母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孕期补钙、家庭人均收入、母亲上班乘公共汽车时间等。结论:孕妇及新生儿血铅值有差异,且和环境因素有关,新生儿铅中毒有一定比例,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李明霞;郭艳芳;朱艳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两种巩膜瓣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

    目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临床公认的治疗青光眼的常规方法,但是巩膜瓣的大小不同,术后效果则有差异。为探讨巩膜瓣大小与手术效果的关系,作者于1999年10月~2001年1月对24例原发性青光眼,采用5mm×6mm巩膜瓣和3mm×3mm巩膜瓣各行小梁切除术,并对这两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穆塔里甫·吾布利哈斯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腺X线立体定位术的临床应用

    评价乳腺立体定位核心针活检和留置导丝指导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乳腺X线机对13例乳腺疾病患者中共15个病灶进行立体定位核心针穿刺活检及病灶内留置导丝指导手术,并将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定位穿刺活检10例患者中11个病灶,诊断结果与手术标本病理结果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定位留置导丝3例4个隐匿性病灶,均在术后证实了定位的准确性。结论:乳腺X线立体定位术既能在术前明确病变的性质,又可指导隐匿性病灶的手术切除,对于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白艳;靳勇;玄祖旗;栾梅香;张新峰;马彬林;邵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排斥同种异体移植心脏的初步观察

    目的:用SD大鼠对Wistar大鼠心脏移植模型,观察大鼠感染泡球蚴后,免疫系统的变化对移植心脏的影响。方法:16只健康的SD大鼠心脏作供心,8只未感染泡球蚴的Wistar大鼠及8只感染泡球蚴的Wistar大鼠作受者。建立SD大鼠对Wistar大鼠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组:(1)对照组:SD大鼠→Wistar大鼠(未感染泡球蚴)(n=8);(2)泡球蚴组:SD大鼠→Wistar大鼠(感染泡球蚴)(n=8)。结果: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为(11.63±6.02)d,对照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为(6±0.53)d,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泡状棘球蚴感染能造成Th2类细胞因子偏移,从而有利于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可能是造成移植排斥的原因之一。

    作者:温浩;赵晋明;邵英梅;苗玉清;买买提江·阿不都卡得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代偿表现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神经体液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致使血管紧张素Ⅱ(AgⅡ)水平升高。这种代偿在早期可以起到维持心输出量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造成对心肌的一系列损害,血管及神经体液调节不平衡,导致CHF的加重。……

    作者:陈旭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脾保留性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21例病人施行了原脾1/3、2/3体积保留性手术,其中脾部分切除术12例,脾胃韧带保留6例,脾膈韧带保留1例,脾结肠韧带保留2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26岁。结果:全组病例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1年,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B超、CT、脾窝内切可见大小不等的正常脾脏组织图像明显增大。可保留原位脾脏的解剖部位符合人体生理机理。站论:脾保留性手术在外伤性碑破裂中应用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作者:阿伊都·阿不都热伊木;薛永忠;王勤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49例死亡围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22.74‰,死胎率为9.77‰,死产率为3.3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9.62‰,占42.28%。围产儿死亡原因:缺氧占47.65%,早产占21.15%,出生缺陷占12.08%。结论:加强孕期保健、规范系统产前检查及监护、积极预防治疗妊娠并发症、防治早产、实施正确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建立NICU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蓉;陈锦燕;赵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改良式剖宫产术术式探讨

    我院自1999年开始采用香港周基杰教授创立的新式剖宫产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此术式顺应解剖生理特点,简化手术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耿丽红;李咏梅;哈丽娅·哈力木别克;郭莲萍;姚丽艳;王登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初期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3例包虫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服药组(35例),连续口服L-ABZ 3~6个月;B组为包虫囊肿穿刺前后服药组(4例),穿刺前3~7d开始服药,穿刺后连服1个月;C组为手术前后服药组(14例),术前3~7d开始服药,术后可进食水后即开始服药,疗程1个月。3个治疗组服药剂量均为每天10mg/kg,2次/d。同时动态随访病人服药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胸部X线片、B超或CT以及病人对药物的毒副反应。用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和无效率来衡量A组的疗效。以复发率(观察至少1年)来判断B、c组的疗效。结果:A组治愈16例(45.7%),有效9例(25.7%),部分有效6例(17.1%),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88.6%;B组、C组随访时间1~3年,尚无复发。临床药物治疗的53例服药病人中,尚未见因药物的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对包虫病病人疗效较为肯定,毒副反应轻,患者能够长期服用,尤其适用于某些不宜施行手术治疗或复杂的包虫病例。

    作者:柯山;李海涛;温浩;杨文光;栾梅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预防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随着Grentzing首次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用于治疗冠心病,目前PTCA已成为公认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尚未下降的再狭窄率已成为目前的重要问题。……

    作者:傅振英;张勤;张向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新疆医科大学

主办: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