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长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的克隆及DNA疫苗的构建

林仁勇;丁剑冰;温浩;王笑峰;魏晓丽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95(Eg95)抗原基因, DNA疫苗, 同源性分析
摘要:目的:克隆分析新疆地区细粒棘球蚴95(Eg95)抗原全长基因的结构特点,并构建Eg95 DNA疫苗。方法:根据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应用PCR方法从新疆株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Eg95全长抗原目的基因。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全长Eg95抗原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上,构建DNA疫苗pcDNA3-Eg95,测序确定基因碱基序列。利用DNAman软件及GeneBank/Blast功能,对其进行基因全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结果:从新疆株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出全长Eg95抗原基因。所克隆的全长Eg95抗原基因长度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pcDNA3-Eg95阳性克隆均为正确连接全长Eg95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可作为DNA疫苗作进一步的研究。新疆株全长Eg95抗原基因与GeneBank中已登录的新西兰株Eg95抗原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新疆株全长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DNA疫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目的:克隆细粒棘球蚴95(Eg95)抗原基因,构建携带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细粒棘球蚴抗原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提供材料。方法:应用PCR方法从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Eg95抗原基因,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测序确定其正确性。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Eg95抗原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上,根据选择标记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到阳性克隆,通过酶切分析和PCR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测序确定序列。结果:测序表明所有pET28-Eg95阳性克隆均为正确连接Eg95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结论:pET28-Eg95可以进一步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抗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丁剑冰;林仁勇;温浩;许晏;魏晓丽;王国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肉苁蓉总苷胶囊中苯乙醇苷类的含量

    目的:建立肉苁蓉总苷胶囊中苯乙醇苷类含量测定的一种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波长。结果:肉苁蓉总苷胶囊中苯乙醇苷类平均含量为20.45mg/粒,回收率为99.36%,RSD:1.17%。结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肉苁蓉总苷胶囊中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

    作者:张雷红;堵年生;王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乌鲁木齐市维、汉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维吾尔族(维族)、汉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现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3~9月,对我院及乌市妇幼保健院正常产妇138例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血铅测定(汉族79例,维吾尔族59例)。血铅由上海儿童铅中毒防治中心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并对产妇家庭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38例产妇血铅为12~267 μg/L,新生儿脐血铅为10~252μg/L。维、汉两民族母子血铅均呈高度相关(γ汉=0.8047,γ维=0.7898,P均<0.01)。其中维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均大于汉族(母血铅P<0.01,脐血铅P<0.05)。血铅≥100 μg/L的孕妇53例(38.41%),新生儿48例(34.78%)。影响胎儿铅暴露的因素为孕期被动吸烟、家庭成员接触铅、居室周围有铅污染工厂、居室靠马路、母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孕期补钙、家庭人均收入、母亲上班乘公共汽车时间等。结论:孕妇及新生儿血铅值有差异,且和环境因素有关,新生儿铅中毒有一定比例,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李明霞;郭艳芳;朱艳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孕酮对兔窦房结细胞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孕酮(P)对离体家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来探讨孕酮对窦房结细胞电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微电极技术,引导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观察不同浓度孕酮对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各参数的影响。结果:(1)孕酮使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20)、APD(50)、APD(90)、APD)、总复极时间(RPT)显著延长。孕酮对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各参数的影响呈时间、浓度依赖性。(2)孕酮使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幅度(APA)减小,零期大除极速率(Vmax)减慢,使窦房结细胞0期除极时间(DPT)延长。结论:较高浓度的孕酮对离体家兔窦房结细胞的K+通道有一定程度的阻断作用,对其Ca2+通道可能也有阻断作用。

    作者:肖剑平;李岷雯;康福信;陈丽娜;杜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改良式剖宫产术术式探讨

    我院自1999年开始采用香港周基杰教授创立的新式剖宫产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此术式顺应解剖生理特点,简化手术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耿丽红;李咏梅;哈丽娅·哈力木别克;郭莲萍;姚丽艳;王登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长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的克隆及DNA疫苗的构建

    目的:克隆分析新疆地区细粒棘球蚴95(Eg95)抗原全长基因的结构特点,并构建Eg95 DNA疫苗。方法:根据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应用PCR方法从新疆株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Eg95全长抗原目的基因。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全长Eg95抗原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上,构建DNA疫苗pcDNA3-Eg95,测序确定基因碱基序列。利用DNAman软件及GeneBank/Blast功能,对其进行基因全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结果:从新疆株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出全长Eg95抗原基因。所克隆的全长Eg95抗原基因长度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pcDNA3-Eg95阳性克隆均为正确连接全长Eg95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可作为DNA疫苗作进一步的研究。新疆株全长Eg95抗原基因与GeneBank中已登录的新西兰株Eg95抗原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新疆株全长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DNA疫苗。

    作者:林仁勇;丁剑冰;温浩;王笑峰;魏晓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初期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3例包虫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服药组(35例),连续口服L-ABZ 3~6个月;B组为包虫囊肿穿刺前后服药组(4例),穿刺前3~7d开始服药,穿刺后连服1个月;C组为手术前后服药组(14例),术前3~7d开始服药,术后可进食水后即开始服药,疗程1个月。3个治疗组服药剂量均为每天10mg/kg,2次/d。同时动态随访病人服药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胸部X线片、B超或CT以及病人对药物的毒副反应。用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和无效率来衡量A组的疗效。以复发率(观察至少1年)来判断B、c组的疗效。结果:A组治愈16例(45.7%),有效9例(25.7%),部分有效6例(17.1%),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88.6%;B组、C组随访时间1~3年,尚无复发。临床药物治疗的53例服药病人中,尚未见因药物的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对包虫病病人疗效较为肯定,毒副反应轻,患者能够长期服用,尤其适用于某些不宜施行手术治疗或复杂的包虫病例。

    作者:柯山;李海涛;温浩;杨文光;栾梅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13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检查与治疗

    目的:评价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3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结果:有阳性发现者为171例,其中老年性子宫内膜炎68例,子宫内膜息肉38例,子宫粘膜下肌瘤21例,子宫内膜癌14例(经定位活检证实),宫内节育器(IUD)8例,宫颈管炎4例,宫颈管息肉18例,诊断阳性率80.3%。其中3例子宫内膜息肉和2例子宫粘膜下肌瘤行电视官腔镜下电切术。站论:宫腔镜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阳性率高,与定位活检相结合可大大地提高宫腔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宫腔镜下电切术具有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艾星子·艾里;丁岩;贾新朝;王玉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FOCSMQ成果简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代偿表现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神经体液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致使血管紧张素Ⅱ(AgⅡ)水平升高。这种代偿在早期可以起到维持心输出量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造成对心肌的一系列损害,血管及神经体液调节不平衡,导致CHF的加重。……

    作者:陈旭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49例死亡围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22.74‰,死胎率为9.77‰,死产率为3.3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9.62‰,占42.28%。围产儿死亡原因:缺氧占47.65%,早产占21.15%,出生缺陷占12.08%。结论:加强孕期保健、规范系统产前检查及监护、积极预防治疗妊娠并发症、防治早产、实施正确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建立NICU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蓉;陈锦燕;赵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平面导板在临床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作用

    正畸治疗中,无论采用哪种矫治技术,临床上对牙颌畸形的矫正起始阶段,必然是对牙列进行排齐和整平。一般情况下,排齐是将近、远、唇颊、舌向错位的牙齿排列整齐。……

    作者:刘慧明;何惠宇;李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少数民族妇女稽留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

    稽留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中终止现象,稽留流产反映育龄妇女生殖功能及健康的水平,又是反映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及孕产妇保健工作的一项敏感指征。抗心磷脂抗体是一种自身抗体,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抗心磷脂综合征患者中。……

    作者:顾丹天;夏春梅;安长新;钟近洁;杜红;桂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棘球蚴病诱导的绵羊过敏性休克血浆ET-1和NO水平的变化以及对肺动脉压的影响

    目的:利用细粒棘球蚴诱导的绵羊过敏性休克动物模型,探讨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索(EI-1)在过敏性休克中对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和分光比色法分别对休克自行恢复组(Ia)、休克死亡组(Ⅰb)和对照组(Ⅱ)中血浆NO和EI-1进行监测,同时动态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结果:休克后5min;Ia组和Ib组中MPAP和EI-1与基础值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组间MPAP比较,P<0.05;后期40min Ia组MPAP显著降低,而NO与基础值比较显著增高(P<0.01)。结论:绵羊血浆ET-1和NO的增高与细粒棘球蚴诱导的过敏性休克有关;ET-1和NO在过敏性休克进程中的不同变化趋势可能是过敏性休克中肺动脉高压从形成到消退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徐志新;郑宏;曹兴华;李亦梅;尹极峰;温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来预测冠心病的方法。方法:对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后壁IMT,并检测有无粥样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以双侧IMT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年龄、性别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1)左侧IMT增厚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冠心病组的左侧IMT较非冠心病组的左侧IMT厚0.0289cm。右侧IMT增厚率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左、右IMT对方程的影响大。尤其是左侧IMT.随着左侧IMT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这种预测冠心病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可以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侧内中膜厚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作者:郭艳英;张爱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艾滋病合并气性坏疽1例

    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终因各种感染而死亡。艾滋病在新疆地区呈蔓延上升趋势,故对它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引起了广泛重视。我院于2001年1月收治1例艾滋病合并小腿气性坏疽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葛金连;高小妹;季萍;边红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疆不同民族喉乳头状瘤与喉癌组织中不同类型HPV的检测

    目的:探讨新疆部分民汉族喉乳头状瘤(LP)和喉癌(Lc)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Y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3例喉癌患者(维吾尔族27例,哈萨克族4例,汉族52例),63例喉乳头状瘤患者(维吾尔族33例,汉族30例),20例声带炎性息肉(LIP)患者(维、汉各10名),总共166例分别进行HPV6/11型和HPV16/18型的检测。结果:(1)LP组织中HPV6/11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为33.3%(21/63),明显高于Lc的9.6%(8/83)和LIP的0.0%(0/20)(P<0.05);(2)LC组织中HPV16/18感染的阳性率为37.3%(31/83)明显高于LP的6.3%(4/63)和LIP的0.0%(0/20)(P<0.05);(3)民汉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民汉LP的发生主要与HPV6/11感染有关;LC主要与HPV16/18感染关系密切。HPV感染可引起细胞基因的异常调控,可能是喉上皮组织发展成为肿瘤病变的促进因子。

    作者:张华;郑艳;苏时务;陈朝伦;卢晓梅;沈宝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35例AMI患者行PCI治疗,其中男性34例,女性1例,年龄39~72(54.8±8.6)岁。其中21例患者为急诊PTCA,均在发病后平均(7.4±6.6)h内直接进行PTCA;3例为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TCA;11例为延迟PTCA。结果:PCI成功率为100%,术前梗塞相关血管平均狭窄(93.2±5.9)%,术后残余狭窄为(10.6±6.3)%。结论:AMI时行急诊PTCA成功率高,残余狭窄少,对溶栓失败或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PTCA,可获得较高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和较低的心梗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梗塞面积,保护心功能。

    作者:杨坤河;魏雅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腺X线立体定位术的临床应用

    评价乳腺立体定位核心针活检和留置导丝指导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乳腺X线机对13例乳腺疾病患者中共15个病灶进行立体定位核心针穿刺活检及病灶内留置导丝指导手术,并将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定位穿刺活检10例患者中11个病灶,诊断结果与手术标本病理结果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定位留置导丝3例4个隐匿性病灶,均在术后证实了定位的准确性。结论:乳腺X线立体定位术既能在术前明确病变的性质,又可指导隐匿性病灶的手术切除,对于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白艳;靳勇;玄祖旗;栾梅香;张新峰;马彬林;邵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GnRH-a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作用。方法:2001年5月~2002年7月共行IVF-ET39例,对已获成功的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达菲林或阿拉瑞林进行降调节,其中长方案从治疗周期前一周期的黄体中期开始应用,月经第3天用促性腺激素(Gn);短方案自治疗周期月经第2天开始应用,第3天开始用促性腺激素(Gn)。结果:长方案组用达菲林全量10例,半量6例,用阿拉瑞林1例;短方案组达菲林1例,阿拉瑞林2例。结论:实施IVF-ET,GnRH-a在控制性超排卵(COH)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有效防止过早LH峰、减少取消周期,提高了妊娠率。

    作者:杜红;古丽巴哈·阿不拉;史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新疆医科大学

主办: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