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丁剑冰;林仁勇;温浩;许晏;魏晓丽;王国荃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 Eg95抗原基因, 原核表达质粒
摘要:目的:克隆细粒棘球蚴95(Eg95)抗原基因,构建携带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细粒棘球蚴抗原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提供材料。方法:应用PCR方法从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Eg95抗原基因,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测序确定其正确性。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Eg95抗原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上,根据选择标记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到阳性克隆,通过酶切分析和PCR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测序确定序列。结果:测序表明所有pET28-Eg95阳性克隆均为正确连接Eg95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结论:pET28-Eg95可以进一步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抗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目的:克隆细粒棘球蚴95(Eg95)抗原基因,构建携带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细粒棘球蚴抗原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提供材料。方法:应用PCR方法从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Eg95抗原基因,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测序确定其正确性。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Eg95抗原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上,根据选择标记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到阳性克隆,通过酶切分析和PCR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测序确定序列。结果:测序表明所有pET28-Eg95阳性克隆均为正确连接Eg95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结论:pET28-Eg95可以进一步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抗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丁剑冰;林仁勇;温浩;许晏;魏晓丽;王国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49例死亡围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22.74‰,死胎率为9.77‰,死产率为3.3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9.62‰,占42.28%。围产儿死亡原因:缺氧占47.65%,早产占21.15%,出生缺陷占12.08%。结论:加强孕期保健、规范系统产前检查及监护、积极预防治疗妊娠并发症、防治早产、实施正确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建立NICU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蓉;陈锦燕;赵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伴AITD的糖尿病患者GADA测定的临床意义

    1型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时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阳性率较高于非合并者。本文应用ELISA法测定62例糖尿病伴有或不伴有AITD的患者血清中GADA,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

    作者:孙红霞;关新林;曾囡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可降解聚己内酯的体外生物学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可降解聚己内酯的体外生物学安全性。方珐:采用可降解PCL的浸出液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肌肉刺激实验、热源试验。结果:PCL浸出液对小鼠的生长及细胞无毒性作用,Ames试验及微核试验结果证明PCL对细胞染色体、DNA水平的遗传物质无损害作用。热源试验及肌肉刺激试验结果证明PCL无免疫原性。结论:PCL是一个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无免疫原性的材料。

    作者:艾合麦提·玉素甫;陈统一;陈中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麦格氏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早在1937年,美国麻省综合医院妇科首席教授Meigs等报道7例卵巢肿瘤合并有胸腹水,肿瘤切除后胸腹水迅速消退。同年Fox等也报道1例并命名为麦格氏综合征(Meigs,syndrome)。此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发生率为1%~2%。……

    作者:齐曼古丽·吾守尔;巴哈尔古丽·米吉提;马依拉;刘荣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肿瘤术中及术后应用体会

    临床上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已被广泛应用,可用作中心静脉压监测、输血补液、各种治疗用药以及胃肠外营养的通道。因其并发症及副反应轻,导管易于固定,导管可长期留置,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作者于2000年1月~2001年3月共施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368例,收到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努尔波拉提·加力汗;钟唯一;佟宛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预防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随着Grentzing首次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用于治疗冠心病,目前PTCA已成为公认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尚未下降的再狭窄率已成为目前的重要问题。……

    作者:傅振英;张勤;张向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初期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3例包虫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服药组(35例),连续口服L-ABZ 3~6个月;B组为包虫囊肿穿刺前后服药组(4例),穿刺前3~7d开始服药,穿刺后连服1个月;C组为手术前后服药组(14例),术前3~7d开始服药,术后可进食水后即开始服药,疗程1个月。3个治疗组服药剂量均为每天10mg/kg,2次/d。同时动态随访病人服药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胸部X线片、B超或CT以及病人对药物的毒副反应。用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和无效率来衡量A组的疗效。以复发率(观察至少1年)来判断B、c组的疗效。结果:A组治愈16例(45.7%),有效9例(25.7%),部分有效6例(17.1%),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88.6%;B组、C组随访时间1~3年,尚无复发。临床药物治疗的53例服药病人中,尚未见因药物的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对包虫病病人疗效较为肯定,毒副反应轻,患者能够长期服用,尤其适用于某些不宜施行手术治疗或复杂的包虫病例。

    作者:柯山;李海涛;温浩;杨文光;栾梅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来预测冠心病的方法。方法:对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后壁IMT,并检测有无粥样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以双侧IMT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年龄、性别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1)左侧IMT增厚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冠心病组的左侧IMT较非冠心病组的左侧IMT厚0.0289cm。右侧IMT增厚率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左、右IMT对方程的影响大。尤其是左侧IMT.随着左侧IMT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这种预测冠心病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可以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侧内中膜厚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作者:郭艳英;张爱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FOCSMQ成果简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

    我院自1994年开始开展人工心脏起搏技术,迄今已为30例患者(病窦19例,心肌病11例)安装了永久人工起搏器。为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起搏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针对术前、术中、术后易出现的电极移位、伤口渗血、感染、起搏功能障碍等进行护理,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梅;谢志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孕酮对兔窦房结细胞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孕酮(P)对离体家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来探讨孕酮对窦房结细胞电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微电极技术,引导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观察不同浓度孕酮对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各参数的影响。结果:(1)孕酮使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20)、APD(50)、APD(90)、APD)、总复极时间(RPT)显著延长。孕酮对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各参数的影响呈时间、浓度依赖性。(2)孕酮使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幅度(APA)减小,零期大除极速率(Vmax)减慢,使窦房结细胞0期除极时间(DPT)延长。结论:较高浓度的孕酮对离体家兔窦房结细胞的K+通道有一定程度的阻断作用,对其Ca2+通道可能也有阻断作用。

    作者:肖剑平;李岷雯;康福信;陈丽娜;杜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35例AMI患者行PCI治疗,其中男性34例,女性1例,年龄39~72(54.8±8.6)岁。其中21例患者为急诊PTCA,均在发病后平均(7.4±6.6)h内直接进行PTCA;3例为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TCA;11例为延迟PTCA。结果:PCI成功率为100%,术前梗塞相关血管平均狭窄(93.2±5.9)%,术后残余狭窄为(10.6±6.3)%。结论:AMI时行急诊PTCA成功率高,残余狭窄少,对溶栓失败或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PTCA,可获得较高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和较低的心梗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梗塞面积,保护心功能。

    作者:杨坤河;魏雅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艾滋病合并气性坏疽1例

    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终因各种感染而死亡。艾滋病在新疆地区呈蔓延上升趋势,故对它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引起了广泛重视。我院于2001年1月收治1例艾滋病合并小腿气性坏疽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葛金连;高小妹;季萍;边红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改良式剖宫产术术式探讨

    我院自1999年开始采用香港周基杰教授创立的新式剖宫产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此术式顺应解剖生理特点,简化手术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耿丽红;李咏梅;哈丽娅·哈力木别克;郭莲萍;姚丽艳;王登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GnRH-a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作用。方法:2001年5月~2002年7月共行IVF-ET39例,对已获成功的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达菲林或阿拉瑞林进行降调节,其中长方案从治疗周期前一周期的黄体中期开始应用,月经第3天用促性腺激素(Gn);短方案自治疗周期月经第2天开始应用,第3天开始用促性腺激素(Gn)。结果:长方案组用达菲林全量10例,半量6例,用阿拉瑞林1例;短方案组达菲林1例,阿拉瑞林2例。结论:实施IVF-ET,GnRH-a在控制性超排卵(COH)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有效防止过早LH峰、减少取消周期,提高了妊娠率。

    作者:杜红;古丽巴哈·阿不拉;史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脾保留性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21例病人施行了原脾1/3、2/3体积保留性手术,其中脾部分切除术12例,脾胃韧带保留6例,脾膈韧带保留1例,脾结肠韧带保留2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26岁。结果:全组病例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1年,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B超、CT、脾窝内切可见大小不等的正常脾脏组织图像明显增大。可保留原位脾脏的解剖部位符合人体生理机理。站论:脾保留性手术在外伤性碑破裂中应用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作者:阿伊都·阿不都热伊木;薛永忠;王勤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

    目的:分析甲状腺病变的CT影像表现,探讨CT检查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穿刺活检证实的31例甲状腺病变的CT影像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显示为低密度。11例甲状腺癌中,9例境界不清,密度不均;2例边缘较清楚;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双叶甲状腺弥漫肿大,腺内多发低密度结节;5例局限型结节性甲状腺肿CT表现类似腺瘤或囊肿;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表现不一,1例呈甲状腺腺瘤样改变。结论:CT检查在甲状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郭小明;佟灵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组合抗原金渗滤快速诊断方法在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价

    目的:评价组合抗原金渗滤快速诊断方法在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新疆包虫病临床研究所研制的“组合抗原包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定性)”,对1998~2002年包虫病普查或抽查血标本进行检测,计算单抗原阳性率及抗原组合阳性率。结果:5次抽查样本的总阳性率均很高(26.8%~43.5%),而2次普查样本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1.3%和8.5%。结论:普查结果的总阳性率符合血清流行病学结果,EgB特异性佳,但在普查中不宜单一使用,Em2阳性率很低,与这些地区泡球蚴病的发生率远低于细粒棘球蚴病有关。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及包虫病普查用。

    作者:冯晓辉;陈新华;付艳;张静萍;马旭东;温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利福霉素类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我国乙型肝炎和结核病的疫情均相当严重,两病合并亦为临床常见。因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者大多肝脏的选择方面,已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关注。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6例肺结核合并HBVM阳性患者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焦克岗;陈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新疆医科大学

主办: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