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家庭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丁春生;王靖;李秋波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感染, 家庭聚集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家庭内的感染情况并找出可能的传播途径。方法采用13 C呼气试验对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行 H p感染检测的患者893例,找出不同年龄段儿童 H p的感染率;随机抽取其中389例儿童的父/母同时行13 C呼气试验,比较父/母 H p感染与儿童 H p感染有无相关性。结果13 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显示,Hp感染率1.9~3.5岁达21.2%,3.6~6.5岁增至43.6%,6.6~12.0岁增至47.8%,12.1~16.0岁时感染率维持在52.4%;父/母 H p检测阳性率为63.5%。父/母 H p检测阳性时,儿童 H p感染率为84.61%;父/母 H p检测阴性时,儿童H p感染率为44.3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2, P<0.01)。结论儿童 Hp感染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呈上升趋势,Hp阳性父/母的儿童更易被 Hp感染,Hp传播呈家庭聚集现象。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冷凝集素影响疑难配血的输血对策

    目的了解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不合的影响,探讨由冷凝集素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方法患者血清中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可通过抗体筛选试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31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血清中均检出有冷凝集素存在,导致交叉配血不合。冷凝集效价测定在1∶32~1∶1024范围之间。结论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是导致临床疑难交叉配血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37℃条件下,联合采用盐水、酶和经典的抗球蛋白法3种方法配血,配合型输注,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谭庆芬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胎盘病理检查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组织病理改变,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与胎盘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 H E染色法观察正常胎盘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36例的病理表现,分析及总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的病理改变特点。结果与正常足月胎盘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子宫胎盘细胞滋养细胞增生、合体细胞结节增多、绒毛血管减少或淤血、纤维素样坏死,胎盘部分梗死,钙盐沉着,绒毛间隔狭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盘绒毛血管和胎盘床螺旋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等改变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胎盘组织中细胞滋养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是导致胎盘缺血缺氧,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作者:高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自闭症患儿父母心理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状况,实施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对89例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测评。并对这些父母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国内常模、健康教育后比较。结果在健康教育实施前,自闭症儿童父母SCL-90、SAS、SDS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闭症儿童父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能改善其心理状况。

    作者:张银玲;罗捷;唐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和West-ergren法分别测定1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的 RF、抗-CCP、CRP 和 ESR 水平。结果 RF、抗-CCP、CRP和ESR对RA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79.1%、74.6%、61.7%和82.9%。对R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RF分别为91.0%、74.4%和87.0%,抗-CCP分别为88.0%、90.4%和88.1%,将两者联合检测则分别为90.2%、83.3%和89.5%。结论 RF和抗-CCP是对 RA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指标,但抗-CCP对RA诊断有较高特异性;CRP和ESR尽管不是RA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对RA的辅助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四者同时检测有利于RA诊断。

    作者:杨春兰;沈荣春;任小娟;陈建平;鞠少卿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7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组,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检测胰岛细胞抗体(IC A )、谷氨酸脱羟酶抗体(GAD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并对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ICA阳性率为40.0%, GADA阳性率为60.8%,IAA阳性率为33.3%,三种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GADA 阳性率高于ICA和IAA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与阴性组在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两项指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空腹血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DA、ICA和IAA联合检测可为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秉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37例脑梗死患者和133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 Hcy水平。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患者分成轻、中、重3组,并分析各组 H cy水平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 H cy 水平为(21.39±9.02)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4±3.11)μmol/L ,且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其轻、中度组 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 r=0.569,P<0.01和 r=0.604,P<0.01);而重度组 H 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相关性( r=0.037,P>0.05)。结论 H cy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季雄娟;陆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纤维蛋白原及纤溶性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水平,探讨纤溶活性增强与COPD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靖江市中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50例COPD患者,其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90例(AECOPD组)、COPD稳定期患者160例;另外同期选取该院体检中心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血浆FIB、FDP和D-D水平。结果(1) COPD患者组FIB、FDP和D-D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5.18±1.51)g/L、(6.95±3.17)mg/L、(2.38±1.12)mg/L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ECOPD组分别与COPD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FIB、FDP和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但COPD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D-D[(0.87±0.43) mg/L]升高明显外(P<0.01),FIB和FD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轻度升高(P<0.05)。结论监测COPD患者的体内的FIB、FDP和D-D水平,为COPD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黄永东;吴敏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142例血红蛋白H病患者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血红蛋白H病(HbH病)在临床血液学参数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中的特点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宁市农村地区142例用分子生物学诊断为HbH病患者的CE结果和相关的血液学指标。结果142例HbH病患者中,缺失型HbH病89例,占62.68%,非缺失型HbH病53例,占37.32%;缺失型HbH病CE可见HbH峰,HbCS复合HbH病既可见HbH峰,又可见HbCS峰。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分析显示非缺失型HbH病患者的HbH水平及贫血程度高于缺失型HbH病(P<0.05)。结论南宁市农村地区HbH病基因突变类型多样,以缺失型为主;HbCS复合HbH病在CE中可出现特异的HbCS峰;高HbH含量以及CS链在红细胞膜上的聚集是造成HbCS复合HbH病患者临床表现比缺失型HbH病患者严重的主要原因。

    作者:阮丽明;周艳洁;朱茂灵;丁进龙;何桂琼;梁萧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心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查找与管理措施

    心内科患者的病情来势凶猛,通常具有多变性、突变性的特点[1-2]。所以建立一套针对护理安全隐患的护理管理措施势在必行,本文将本院心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与其对应的护理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杨玉玲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2010~2012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监测

    目的了解2010~201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征和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临床送检的标本分离鉴定,检出556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体外对多数抗菌药物呈现较高水平耐药并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上升为显著,但2012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2011年相比略有下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较多,对所测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占检出总数的41.7%。结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并呈上升趋势,开展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冬梅;齐宏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新疆伊犁地区2007~2011年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新疆伊犁地区无偿献血者状况,指导献血者招募,确保血液安全。方法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心血站2007~2011年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的不合格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中献血总人数83199例,检测不合格总数2667例,平均不合格率3.2%,低于其他地区。结论在政府支持与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不断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

    作者:杜文阁;朱四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广西地区壮族瑶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壮族、瑶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 PA )1~17bw基因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广西地区100例壮族和100例瑶族健康个体进行 HPA 1~17bw系统基因分型,比较壮族和瑶族的 HPA基因频率。结果等位基因a是广西地区壮族、瑶族健康个体主要的 HPA1~17bw基因型别。在H-W平衡检验中,瑶族健康人群 HPA1~17bw基因多态性中除 HPA1、2、6外,其他均符合H-W群体遗传平衡法则(P>0.05);壮族健康个体中,所有 HPA各系统符合 H-W群体遗传平衡法则(P>0.05)。瑶族和壮族 HPA系统抗原不配合率分析中,HPA3和 HPA15不配合率高,皆超过30%。比较两个民族的基因频率,发现瑶族的 H PA-3和H PA-15的基因多态性明显低于壮族(χ2=12.242,P=0.002;χ2=6.209,P=0.045)。结论广西地区壮族和瑶族 HPA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特别是 HPA-3和 HPA-15系统杂合度高,抗原分布不配合比例相对高,在临床配合性血小板输注中必须加以重视。

    作者:杨兰;梁秀云;曾江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实验室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PLT)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同期住院符合条件的败血症患儿37例、局部感染患儿36例、非感染患儿30例,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定量测定PCT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用L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结果 PCT和CRP水平在败血症组治疗前均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0.01),且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而败血症组WBC计数和PLT 水平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9.2%、90.0%、91.7%、87.1%、0.79和8.92,为4项指标中高。联合检测PCT、CRP、WBC、PLT ,则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达100%。4项指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733、0.580、0.621。结论联合检测PCT、CRP、WBC计数和PLT能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特异度,诊断价值比单项检测更高。

    作者:钟一鸣;谷秀梅;刘文恩;龚志军;李艳明;陈丽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放射疗法与两种药物混合液对瘢痕疙瘩术后防治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放射疗法、氟尿嘧啶(5-FU )与曲安奈德混合液两种方法对瘢痕疙瘩术后防治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放射疗法、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对126例瘢痕疙瘩术后的预防性治疗;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组(A组)65例,术后24 h内放射治疗1次,剂量为2~2.5 GY ,24~48 h内放射治疗1次,1周内再放射治疗1次,剂量均为2.5GY,总剂量7~9GY。如3个月后瘢痕疙瘩术后有复发的症状,再加1次放疗,每次剂量一样。瘢痕疙瘩术后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治疗组(B组)61例,用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局部注射伤口两侧边缘0.3~0.5cm的真皮及皮下组织,其浓度为0.10~0.25mL/L,每2周1次,连续2个月后改为每4周1次,连续应用4个月,整个疗程为6个月。结果随访6~12个月,A组治愈率83.08%,B组治愈率59.02%,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复发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黄新;邹邕;刘良;韦昌延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脐部小切口辅助手术治疗巨结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脐部小切口辅助完成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5例,实验组15例行脐部小切口辅助完成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对照组20例行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并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9.5±0.2)和(12.5±1.2)m L ]、结肠切除长度[(36.3±8.2)和(40.3±5.2)cm ]、术后住院时间[(9.2±0.6)和(15.2±0.8)d ]、并发症发生率(0.0%和20.0%)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结合脐部小切口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效果理想,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林志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同源性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近年国内外对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传播途径、细菌定植等同源性分析成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研究热点之一[1-2]。本文仅就医院感染同源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方法及应用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李传杰(综述);罗晋卿(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苦参碱和肝复乐治疗肝纤维化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目的分析苦参碱和肝复乐治疗肝纤维化后血清透明质酸(H A )、层黏连蛋白(L N )、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的变化。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 H A、L N、PCⅢ及C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A、LN、PCⅢ及C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和肝复乐对肝纤维化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志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老年膝关节化脓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关节镜诊治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化脓性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采用关节镜诊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150例老年膝关节感染临床病例,对发生膝关节化脓性感染的80例患者的病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采取关节镜诊治治疗;另外随机选取同期70例采用开放手术加术后持续灌注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外伤手术史、侵袭性操作、抗生素使用不规范、既往有膝关节封闭治疗、存在易感性、并发基础疾病是老年膝关节化脓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关节镜治疗老年膝关节化脓性感染较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治疗老年膝关节化脓性感染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好。

    作者:董长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循证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12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脑外科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 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作者:孙动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突出特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

    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本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慢病防控、健康教育、中医药服务等特色建设,服务量逐年增加,社区群众满意度上升,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作者:苏芸;冉从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