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健康成人血清类风湿因子参考范围调查

余飞;卢小岚;蒋文军;何兰;张国元;凡瞿明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 参考范围, 散射比浊法
摘要:目的建立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健康成人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的参考范围。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317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的含量;采用百分位数法计算其参考值范围。结果健康成人男性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为(21.60±2.70)U/mL ,高于女性的(20.65±2.10)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6,P<0.01)。健康成人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与年龄无关( H=4.656,P>0.05);男性健康成人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的参考范围为0~25 U/m L ,女性为0~24 U/mL。结论健康成人血清类风湿因子的含量与性别相关,与年龄无关,其参考范围的确定可为临床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肝损伤血清标志物 Pep5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血清多肽Pep5的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 ),用于判定肝损伤进程的研究。方法以待测血清样本稀释液包被酶联板,5%脱脂奶粉封闭,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Pep5单克隆抗体作为标记抗体,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清多肽 Pep5的ELISA ,并用于临床检测690例肝损伤及健康血清样本。结果灵敏度为1.25 ng/mL ;线性范围(0~24 ng/mL )内相关系数为0.9987;与乙酰胆碱酯酶、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三型前胶原交叉反应率小于1.00%;添加回收率在99.09%~107.08%;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 )分别为5.62%~7.32%、6.21%~6.45%。与其他肝损伤指标乙酰胆碱酯酶试剂盒进行对比试验,表明两种检测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 r=0.68)。临床检测结果表明血清多肽Pep5水平随着肝损伤程度加重而升高,与正常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多肽Pep5可用于肝损伤进程定量血清学检测,检测方法简便、可靠,为后续深入研究多肽Pep5的功能及相关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傅海媛;侯利平;周晓明;黄亚娟;宋纯艳;孙云波;汪洋;杨保安;肖汉族;甄蓓;魏开华;王海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黄石市阳新县三医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神经外科择期全麻下开颅手术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n=40)与芬太尼组(n=40),比较两种麻醉药物对患者血流动力学、麻醉相关时间、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前及气管插管后3 min ,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均较舒芬太尼明显上升(P<0.05)。舒芬太尼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较芬太尼组明显缩短(P<0.05);拔管后5 h舒芬太尼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芬太尼组。结论应用舒芬太尼麻醉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镇痛作用强,术后拔管时间短、意识恢复快。

    作者:冯光大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目的了解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95份腹泻患儿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毒力基因,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果检测出15株阳性菌株,阳性率为15.8%,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6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4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4株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1株。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作者:高昆;赵雪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道结石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结石与开腹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胆道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拔 T 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疗效优于开腹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韦启鹏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冠心病患者B-型尿钠肽与超敏C反应蛋白肌红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B-型尿钠肽(BN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红蛋白(MYO)在冠心病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评价其在冠心病诊疗方面的价值。方法测定20例稳定型心绞痛(S A )、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非冠心病(NS)患者全血BNP与 HS-CRP、MYO的浓度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NP与hs-CRP在AMI组明显升高,SA和 UA组次之,MYO在AMI组升高明显,而SA组和UA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BNP与hs-CRP、MYO正相关,3者显著升高可辅助临床诊断急性心梗,BNP与hs-CRP升高可以鉴别SA和UA。

    作者:徐志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 IB )和D-二聚体(D-D )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水平,并分析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 FIB、D-D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患者组FIB、D-D水平与HbA1c呈正相关。结论血浆FIB、D-D水平能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监测微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病变的发生。

    作者:陆胜;季雄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苦参碱和肝复乐治疗肝纤维化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目的分析苦参碱和肝复乐治疗肝纤维化后血清透明质酸(H A )、层黏连蛋白(L N )、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的变化。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 H A、L N、PCⅢ及C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A、LN、PCⅢ及C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和肝复乐对肝纤维化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志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自闭症患儿父母心理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状况,实施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对89例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测评。并对这些父母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国内常模、健康教育后比较。结果在健康教育实施前,自闭症儿童父母SCL-90、SAS、SDS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闭症儿童父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能改善其心理状况。

    作者:张银玲;罗捷;唐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O ct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宫颈癌细胞中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Oct4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宫颈癌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 Oct4的表达及 PCR检测所有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 DNA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Oct4阳性表达率为90%(18/20),CIN中为50%,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相比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宫颈癌组织中Oct4的表达不仅与其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 H PV感染也有关,表现为 HPV16/18 DNA阳性个体中Oct4阳性率高,而 HPV16/18 DNA阴性个体中Oct4阳性率低。结论联合检测Oct4和高危型 HPV DNA可作为宫颈癌一个敏感性、特异性的标志和治疗靶点。

    作者:黄平;黄慧;李蓉;陈光元;敬宗玉;谢家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儿童烧创伤创面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应用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治疗儿童烧创伤创面中的临床护理经验,以提高该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应用 rhGM-CSF凝胶的临床护理资料。2009~2012年,共应用rhGM-CSF凝胶治疗31例住院患儿,共92个创面,其中浅Ⅱ度62个,深Ⅱ度28个,Ⅲ度1个,感染1个,面积0.2%~49%。护理要点:每日创面以1%聚维酮碘清洗,再以生理盐水清洗,随后将rhGM-CSF凝胶均匀地涂在创面上,外面以无菌纱布覆盖。观察要点:创面渗出液改变,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血供情况,创面缩小情况,体温变化。结果所有用药创面均不同程度地愈合,其中84个创面评为优,8个创面评为良。结论rhGM-CSF凝胶用于儿童面积较小的深度烧创伤创面具有独特的治愈效果。临床护理中,应仔细观察创面变化,适量用药,在外覆盖湿性敷料,提高治愈率。

    作者:何立平;王选琴;何轶;颜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黄芩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黄芩素对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长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试验菌株,肉汤二倍稀释法检测黄芩素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M IC )。同时检测黄芩素对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长、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肉汤二倍稀释法检测黄芩素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为60μg/m L ,在30μg/m L浓度下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结论黄芩素可通过抑制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长、生物膜形成而抑制其生长。

    作者:温绍霞;武军驻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药品临床安全使用与缺陷风险管理

    为了避免药源性事件发生,医院医务科、护理部和药剂科应共同加强临床安全用药与缺陷风险管理,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护理差错,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李宁;王群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妊娠糖尿病(GDM )发病的关系。方法按病例-对照设计的方法,选取GDM患者和健康妊娠对照各80例作为受试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试者体内血糖和肝功能等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测序法对所有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上的 rs1544410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使用SPSS13.0进行 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结果两组人群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 rs1544410的G/A 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型基因型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bb型(P<0.05),两组的肝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rs1544410多态性位点与南京地区汉族妊娠糖尿病具有相关性。

    作者:祁娟;许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半肝切除术三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在半肝切除术中分别应用三种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法,观察其应用效果及对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新桥医院住院需实施半肝切除术的患者共12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原则分为A、B、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取Pringle法进行肝血流阻断,B组患者采取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C组患者采取肝悬吊法联合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肝血流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平均输血量较B、C组多;A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含量明显低于B、C两组,而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B、C两组高;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50%,明显高于B、C组的发生率15.00%、12.50%;术后2年内,B、C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2.50%、75.00%,明显高于A组患者,A组患者的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在半肝切除术中不仅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还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且术后2年内的生存率较高,预后情况较好。

    作者:张宇;李金燕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实验室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PLT)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同期住院符合条件的败血症患儿37例、局部感染患儿36例、非感染患儿30例,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定量测定PCT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用L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结果 PCT和CRP水平在败血症组治疗前均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0.01),且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而败血症组WBC计数和PLT 水平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9.2%、90.0%、91.7%、87.1%、0.79和8.92,为4项指标中高。联合检测PCT、CRP、WBC、PLT ,则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达100%。4项指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733、0.580、0.621。结论联合检测PCT、CRP、WBC计数和PLT能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特异度,诊断价值比单项检测更高。

    作者:钟一鸣;谷秀梅;刘文恩;龚志军;李艳明;陈丽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在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松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高危人群、临床上怀疑 H IV感染的患者分别应用ELISA及胶体金法进行HIV抗体的检测,并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ELISA复查,阳性51例,阳性率为98.09%,特异性为98.07%,敏感性为86.15%;胶体金法复查阳性47例,阳性率为90.38%,特异性为78.96%,敏感性为76.15%;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可明确诊断高危 H IV感染人群,是目前临床上快速筛查 H IV感染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才俊;黄代龙;胡伦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纤维蛋白原及纤溶性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水平,探讨纤溶活性增强与COPD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靖江市中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50例COPD患者,其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90例(AECOPD组)、COPD稳定期患者160例;另外同期选取该院体检中心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血浆FIB、FDP和D-D水平。结果(1) COPD患者组FIB、FDP和D-D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5.18±1.51)g/L、(6.95±3.17)mg/L、(2.38±1.12)mg/L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ECOPD组分别与COPD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FIB、FDP和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但COPD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D-D[(0.87±0.43) mg/L]升高明显外(P<0.01),FIB和FD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轻度升高(P<0.05)。结论监测COPD患者的体内的FIB、FDP和D-D水平,为COPD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黄永东;吴敏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聚集性

    目的调查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聚集现象。方法以15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确诊者为索引,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共507例受检者(不包括152例确诊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抽取510例来该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粪便幽门螺杆菌检测,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7例受检者共检出451例阳性,总的阳性率为88.95%。对照组共检出249例阳性,总阳性率为48.82%。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当家庭成员之一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其他成员应及时检测,以免延误治疗。

    作者:高春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喉癌患者手术及化疗前后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手术及辅助化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 O )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并辅助化疗的喉癌患者96例,设为喉癌组;选取行声带息肉手术患者90例,设为息肉组;选取健康体检者90例,设为对照组。喉癌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化疗前)、化疗后1周抽取肘静脉血,息肉组于术前1 d、术后1周抽取肘静脉血,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抽取肘静脉血,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各时点血清NO水平,术后随访喉癌组患者,记录患者存活情况。结果喉癌组、息肉组术前1 d血清 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喉癌组术前1 d、术后1周血清NO水平均高于息肉组相应时点(P<0.05);颈淋巴结转移组术前1 d、术后1周血清NO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相应时点水平(P<0.05);喉癌组、颈淋巴结转移组、非转移组后一时点与前一时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喉癌组随访92例,平均随访(3.0±1.2)年,死亡9例,存活83例,死亡者术前血清NO水平高于存活者水平(P<0.05)。结论检测喉癌患者血清NO水平对评价病变程度、手术及辅助化疗效果以及评估预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阿立哌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疗程均为12周。对照组给予阿立哌唑10~30 mg/d口服,2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寻找错误认知,论证、分析和重建合理认知,强化重建认知)。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后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分、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疗效和生活质量量表(SQLS)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BPRS、SAPS、SA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各项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TESS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SQLS各项评分均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减少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阿立哌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可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严叶良;陆晋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