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高昆;赵雪涛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毒力基因, 肠道感染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95份腹泻患儿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毒力基因,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果检测出15株阳性菌株,阳性率为15.8%,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6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4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4株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1株。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法舒地尔对合并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合并肺动脉高压COPD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疗程15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肺动脉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法舒地尔治疗后肺动脉压为(41.24±7.68)mmHg,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肺动脉压(49.56±4.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法舒地尔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TNF-α(28.19±5.27)ng/L,IL-8(21.68±4.35)ng/L,CRP(40.79±1.97)mg/L,低于治疗前TNF-α(48.09±6.58)ng/L,IL-8(37.98±6.79)ng/L,CRP(71.36±3.2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法舒地尔治疗组肺动脉压与TNF-α、IL-8、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法舒地尔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可降低肺动脉压,降低炎性因子TNF-α、IL-8、CRP水平;肺动脉压及炎性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昌锋;吴雪花;张华希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药品临床安全使用与缺陷风险管理

    为了避免药源性事件发生,医院医务科、护理部和药剂科应共同加强临床安全用药与缺陷风险管理,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护理差错,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李宁;王群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分离胶促凝管和血糖管的血糖测定比对研究

    目的研究国内外分离胶促凝管和血糖管在不同时间段内血糖值的稳定性。方法通过氧化酶法检测分离胶促凝管和血糖管在2h和6h内血糖值的比较和分析来考察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分别以国外进口的分离胶促凝管和血糖管检测值为参照。结果阳普医疗的分离胶促凝管和血糖管分别与进口的分离胶促凝管和血糖管在血糖检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线性回归系数在0.95以上,且血糖值在3个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值符合临床可接受性评价标准。结论阳普分离胶促凝管和血糖管与进口的分离胶促凝管及血糖管在血糖检测上无明显差异。

    作者:欧阳辉;降海涛;许铭飞;吴海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和West-ergren法分别测定1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的 RF、抗-CCP、CRP 和 ESR 水平。结果 RF、抗-CCP、CRP和ESR对RA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79.1%、74.6%、61.7%和82.9%。对R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RF分别为91.0%、74.4%和87.0%,抗-CCP分别为88.0%、90.4%和88.1%,将两者联合检测则分别为90.2%、83.3%和89.5%。结论 RF和抗-CCP是对 RA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指标,但抗-CCP对RA诊断有较高特异性;CRP和ESR尽管不是RA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对RA的辅助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四者同时检测有利于RA诊断。

    作者:杨春兰;沈荣春;任小娟;陈建平;鞠少卿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分型探究

    目的对重症监护室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耐药基因的检测情况进行研究。方法对重症监护室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Pae)在体外进行耐药检测,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其中的19株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耐药相关检测,包括OprD2、GM 、SPM、VM及VEB。结果 OprD2基因的阳性率是100%;VEB的基因阳性率是10.5%;而对GM 、SPM还有VM并没有检测单基因阳性。结论在重症监护室中,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有多重耐药基因,这是菌株出现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张金川;董全红;潘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16层螺旋CT在输尿管小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 T在输尿管小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均经平扫,2例行增强扫描,所有病例都经后处理重建处理。结果共证实小结石59例(98.33%),其中左侧25例,右侧34例,输尿管上段14例,输尿管中段6例,输尿管下段39例。结论多层螺旋C T 可以及时、准确直观地显示结石的形态和解剖关系、位置及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对输尿管小结石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宗利;张奇志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贫困地区眩晕患者健康指导现状的调查研究

    目的对贫困地区眩晕患者健康指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其发展趋势。方法调查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河北省赞皇县医院收治的眩晕患者20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观察组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入院后即调查患者的健康指导内容包括眩晕的诱因、疾病性质、维持服药的意义、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正确选择就医途径、对治疗的期望值、患者回归社会注意事项、出院后电话咨询的意义、眩晕症的相关知识、饮食结构等的知晓情况,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影响贫困地区眩晕症患者疾病的因素包括性别、人均月收入、付费方式、知识水平等,观察组对于疾病一般知识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困地区眩晕患者对健康指导内容知晓率较低,应不断提高、规范健康指导方法的科学性,加强临床路径探索,加速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深入发展,促进健康教育在贫困地区临床的科学、深入、广泛开展。

    作者:褚彦君;王素蛟;张爱月;冯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同源性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近年国内外对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传播途径、细菌定植等同源性分析成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研究热点之一[1-2]。本文仅就医院感染同源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方法及应用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李传杰(综述);罗晋卿(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颈椎病的患者80例,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X-Ray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 T )、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这5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都在90%以上,同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像各有不同,X线平片检查适用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检查,CT 和MRI检查都适用于脊髓型的颈椎病检查,CTA和MRA检查更适用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检查。另外还发现针对食道压迫型的颈椎病检查可以采用X线平片检查结合食道造影。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治疗。

    作者:陈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脐部小切口辅助手术治疗巨结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脐部小切口辅助完成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5例,实验组15例行脐部小切口辅助完成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对照组20例行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并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9.5±0.2)和(12.5±1.2)m L ]、结肠切除长度[(36.3±8.2)和(40.3±5.2)cm ]、术后住院时间[(9.2±0.6)和(15.2±0.8)d ]、并发症发生率(0.0%和20.0%)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结合脐部小切口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效果理想,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林志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综合干预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疗效和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疗效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12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产科妊娠期糖尿病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系统化健康宣教、医学营养疗法、运动疗法、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疗效(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母婴结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早产、剖宫产和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早产、剖宫产和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治疗显著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邹莉;朱玉莲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儿童热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临床确诊的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儿童随机分为3组,西医组给予常规的改善通气,解痉平喘,抗炎等治疗;中医组,中医辨证后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内服;联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观察3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中医治疗组及单纯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显著,与西医联合治疗可大大提高疗效。

    作者:厉艳合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142例血红蛋白H病患者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血红蛋白H病(HbH病)在临床血液学参数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中的特点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宁市农村地区142例用分子生物学诊断为HbH病患者的CE结果和相关的血液学指标。结果142例HbH病患者中,缺失型HbH病89例,占62.68%,非缺失型HbH病53例,占37.32%;缺失型HbH病CE可见HbH峰,HbCS复合HbH病既可见HbH峰,又可见HbCS峰。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分析显示非缺失型HbH病患者的HbH水平及贫血程度高于缺失型HbH病(P<0.05)。结论南宁市农村地区HbH病基因突变类型多样,以缺失型为主;HbCS复合HbH病在CE中可出现特异的HbCS峰;高HbH含量以及CS链在红细胞膜上的聚集是造成HbCS复合HbH病患者临床表现比缺失型HbH病患者严重的主要原因。

    作者:阮丽明;周艳洁;朱茂灵;丁进龙;何桂琼;梁萧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 ABO 血型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ABO血型分布。方法选择本院2009~2011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9例,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山东青岛地区冠心病患者的ABO血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地区接受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型分布与正常人血型分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治疗的冠心病与患者ABO血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刘丽;国霞;池一凡;孙龙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血浆 D-二聚体检测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作者:于桥爱;唐宁;严提珍;韦海春;刘岩;高干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突出特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

    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本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慢病防控、健康教育、中医药服务等特色建设,服务量逐年增加,社区群众满意度上升,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作者:苏芸;冉从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自闭症患儿父母心理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状况,实施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对89例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测评。并对这些父母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国内常模、健康教育后比较。结果在健康教育实施前,自闭症儿童父母SCL-90、SAS、SDS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闭症儿童父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能改善其心理状况。

    作者:张银玲;罗捷;唐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血培养革兰阳性与阴性菌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水平对区分血培养阳性及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革兰染色及同时检测患者血清PC T水平,比较PC T浓度在革兰阴性细菌及阳性细菌之间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结果血培养阴性患者PCT为(1.02±0.65)ng/mL ,血培养阳性患者PCT为(8.55±3.62)ng/mL ;G -菌感染组血清PCT含量为(10.78±4.83) ng/mL ;G+菌感染组血清PCT含量为(4.22±3.16) ng/mL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测定可作为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的辅助检测指标,同时有助于迅速区分G+菌及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

    作者:赵建华;何义明;陈琳;韩刚;吴月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自愿选择PICC置管的住院肿瘤患者,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改良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9号头皮针头替代赛丁格套件中的18G套管针)进行穿刺置管,记录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发生率和VAS评分,观察置管前后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分变化。结果改良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穿刺点渗血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置管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改良组评分比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和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心理健康。

    作者:朱竹华;顾菊凤;曹岳蓉;范晓华;姚洪芳;刘琼洁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O ct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宫颈癌细胞中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Oct4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宫颈癌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 Oct4的表达及 PCR检测所有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 DNA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Oct4阳性表达率为90%(18/20),CIN中为50%,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相比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宫颈癌组织中Oct4的表达不仅与其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 H PV感染也有关,表现为 HPV16/18 DNA阳性个体中Oct4阳性率高,而 HPV16/18 DNA阴性个体中Oct4阳性率低。结论联合检测Oct4和高危型 HPV DNA可作为宫颈癌一个敏感性、特异性的标志和治疗靶点。

    作者:黄平;黄慧;李蓉;陈光元;敬宗玉;谢家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